何去何从?教培行业的悖论和教育新政下的家长抉择

 观雨大神经 观雨大神经 8月16日

最近很多人约我聊一下关于教育界的双减政策,其中就包括我的一个从事教育行业的朋友罗艺爸。一开始我对他是非常同情的,当然后来我发现他的项目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这个具体我们文末再说了。

正是在这位教育从业者的邀约下,今天我就来和大家深入聊一聊这个震动K12教育界的双减政策。

图片

双减政策涉及的领域包括了校内和校外的部分,我们比较关注的还是针对校外机构的规定。毕竟校内的教学不管怎么改革,对大家都是一样的,真正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是校外的小灶。

新政落实后,校外学科类教培服务的供给必然会大幅减少,整个行业的规模缩小已经是板上钉钉;从业者要么转型要么转行,客观上对市场环境的预期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了,首先要说明的是,该政策所针对的“学科类教培机构”并不等于整个教育行业,整个教育行业仍有广阔的空间,但是这种为应试需求服务的学科类教培确实已经走到了尽头。

图片

网络上的各种吐槽已经非常多,我就不跟风了,今天我主要是从底层逻辑的角度聊一聊为什么这个行业会出问题,以及作为学生家长应该怎么去应对。

 

 

不受欢迎的行业

———————————

 

我们思考问题有两种角度,一种是从理论出发,一种是从现实出发。

 

理论上来说,如果一个行业没有违反纸面的规则,那他就应该是安全的。

但如果作为一个创业者或从业者,就需要从现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多的去分析它的基本利益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判断它的前景。

图片

也就是说我们要先搞清楚这个行业到底让哪些群体捞到了好处,然后再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从中分到一杯羹。

 

如果一个行业只有从业者获益,其他相关人群都无利可图甚至还有损失的话,那么这个行业早晚会出问题。

 

应试教培行业恰恰就是这样的行业。

 

图片

一般而言,能在自由市场长期存在的行业,肯定是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不然的话他们自己就玩不下去。

但是应试教培行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特殊,它表面上看是解决了消费者的问题,实际上又加重了消费者的问题。

我们现在来捋一下这里面的逻辑:

人们经常在生活中花钱购买各种服务,比如说我的朋友文轩为了减肥,会花钱去购买健身培训服务。在这个消费的过程中,他花钱是为了换来自我的提升。

图片

但是如果一个人花钱去购买应试教培服务,其根本原因并不是他想从这个服务里获得什么自我提升,而是因为其他人也去了,他不得不去,不然他的竞争排名就会下降。

图片

事实上对于大家来说,最好的情况是完全不存在教培服务这个行业,这样大家就不需要为了维护自己的竞争排名去支付这个培训的成本

 

 

这其实是一种被迫的消费。

 

如果我们把某个行业的消费者看做一个整体,就会发现不同行业对他的消费者会起着不同的作用。

比如说物流行业提升了整个消费者群体的生产效率,电影行业提升了整个消费者群体的快乐水平。

图片

但是应试教培行业对于他的消费者群体来说既没有提升产效率,也没有提升快乐水平,他唯一的作用是增加了这个群体的资源消耗。

所以当双减政策落地后,虽然网络上有很多吐槽的内容,但是在现实中为这个政策叫好的家长不在少数。

即使是为此焦虑的那部分家长,其焦虑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因为怀念这个服务,而是担心在自己购买不到这个服务的情况下,其他人还能通过别的办法购买到。

 

这个世界上真正愿意主动鸡娃的虎爸虎妈其实是少数,大多数是被外部压力裹挟着披上“虎爸虎妈”外衣的咸鱼。

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行业为什么会让人感觉这么纠结呢?

既被人需要,又被人讨厌;宏观上没有和消费者群体实现互惠互利,却又长期在市场中屹立不倒。

这不符合自由市场运行的逻辑啊。

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

应试教培行业从根子上来说就不是自由市场的产物。

孕育它的真正土壤并非自由市场,而是公立教育体系。应试教培行业本质上是公立教育的附属品。

 

图片

 

而公立教育体系并不属于自由市场的范畴,它是国家意志的产物,运行靠的是国家的投入。那么它的附属品自然也就不能完全按自由市场的逻辑去看待了。

国家制定公立教育游戏规则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 实现国家对人才的选拔
  • 提升全民的基本素质(这个目的带有福利性质)

     

 

图片

而这两个目的并不需要体系外的培训机构来配合达成。

对于国家选拔来说,所有人都不参加课外培训和所有人都参加课外培训,最后的选拔效果是一样的。而如果部分人参加,部分人不参加,又或者他们参加的培训水平不同,那么就会扭曲这个体系的选拔效果。

 

对于提升全民基本素质这个目的来说,完成校内的学业已经完全足够,再花额外的资源去进行应试能力的提升并不在国家追求的范围内,社会不需要那么多高水平的做题家。

更糟的是,教培行业把学生的应试能力提升后,又会反过来倒逼国家选拔体系去增加考试难度以区分参选者的水平。而选拔难度一增加,又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教培服务的需求。

图片

而能在这个内卷循环中一直保持微笑的只有教培行业的从业者。

所以,虽然教培服务满足了个体在竞争方面的需求,但如果站在国家的角度看,这个行业的利润其实是来自于国家和社会对公立教育的投入。

图片

也就是说应试教培行业本质上是在薅公立教育体系的羊毛,所以它被针对是必然的。现实中它确实也是一直在被针对,只不过之前没有这么大的力度罢了。

另外这个行业的一些头部企业还涉及到境外资本渗透的问题,不过对此本文就不详谈了。

家长的困境

———————————

当然,无论教培行业运行的逻辑如何别扭,个体对于学业的竞争需求还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现实社会最认可的仍然是国家教育体系对个人的评价,也就是学历。

图片

学生生涯的逻辑很简单:校门外的社会需要什么,我就在学校里准备什么。

所以校园里的竞争不过是社会竞争的延伸,再怎么粉饰也改变不了其优胜劣汰的本质。

 

于是家长就处在一个矛盾之中:一边吐槽后代学习压力大,一边又不得不去鸡娃。

图片

很多父母当下的社会地位都和他们当年的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他们有多担心后代的阶层滑落,就有多焦虑后代的学校成绩。

不过话又说回来,学业压力虽然大,但是作为个人来说,选择投入时间精力在学业上进行拼杀还是很划算的。

因为“消耗时间精力努力学习”是一个没有什么风险的事情,最差的结果无非是成绩还和原来一样没有进步而已。

 

图片

对于这么一个意义重大同时又没有风险的投资,我们当然会去进行顶格投入,这跟有没有教培服务无关。就算没有教培行业,学生的学业竞争也一样会非常激烈。

 

教培行业的存在对家长来说最大的好处是省心,花钱买个服务后,就不用自己去盯着了。

而且说句老实话,学生时代叱咤风云的家长们恐怕早就把书本还给了老师,如今就算想自己辅导,能不能看懂课本还两说呢。

图片

所以当教培行业大幅缩水之后,家长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想办法继续这个模式,比如请家教一对一,或者组团偷偷补习之类,反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不过这样的路径依赖存在着一个问题:

 

长期看老师的供给会越来越不足。

首先是体制内的管理愈发严格,如今公立学校的老师去校外上课,是要拿整个职业生涯作为赌注的,所以体制内的辅导资源肯定是越来越难找。

 

有人会说那些培训机构不是有很多体制外的培训老师吗,机构完犊子了他们也要下岗再就业吧?我们私下找他们总没问题吧?

图片

理论上似乎可以,但是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这个群体的人才会出现凋零和流失。为什么呢?

一个老师如果能保持长时间的高水平教学,其背后一定是有教研团队在支撑的,学校里就有专门的教研组和教研室(体制内的老师去校外上课其实也是薅了体制内教研工作的羊毛)。

 

 

体制外的培训机构一样有类似的教研团队来保证老师的教学水平。一个老师一旦脱离了教研团队的支撑,就很难再长期保持高水平的教学,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人才会出现凋零和流失的原因。

图片

所以好老师越来越难找,服务性价比越来越低是课外辅导的必然趋势。

 

但是竞争客观存在,所以有进取心的家长还需要准备好第二条路径。

 

那么第二条路径是什么呢?

 

 

竞争的胜负手

———————————

长期对教培行业的争论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道理:

 

学习是一个主观积极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为,外部环境只是一个辅助。

 

大脑重量只占人体总重量的2%,耗能却超过20%,脑力活动是一个极其辛苦的活动。另一方面,这个活动又很容易偷懒,因为外部干预只能监督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无法监督他的思想活动。

图片

学渣们皱起眉头做出努力思考的表情,脑子里可能只是在回味精彩的电影剧情。

 

所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决定他的学业成就的基本条件,并非辅导老师有多优秀,而是他的大脑在学习时的主动性能达到什么程度。

 

而主动性来自于内在激励

图片

如果一件事能带来正面反馈,那么我们就会主动去做,反之就不太乐意去做。比如说吃冰淇淋会带来快乐的反馈,而做俯卧撑则带来劳累的反馈,于是我们吃冰淇淋的积极性远大于做俯卧撑。

 

那么学习是正面反馈还是负面反馈呢?

 

短期看毫无疑问是负面反馈,因为脑子动起来耗能巨大,非常劳累,而且就算连续累个几天也看不到什么效果。

图片

但是长期看,只要一直坚持下去,最终会获得成绩的提升。

所以学习这个事的反馈逻辑很像减肥健身:当下很痛苦,但是未来有好处。

 

 

那么人们在眼前的利弊和长期的利弊之间会作何选择呢?

 

当然是优先考虑眼前的利弊。比如说我的朋友文轩减肥就从来没成功过。

图片

 

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就是追求即时反馈,也就是主要对眼前的利益感兴趣。因为在凶险的自然环境中,动物必须把绝大部分精力用在处理眼前的危机上。

 

“坚持努力学习”实际上是拿个月甚至几年以后的正面反馈去抵抗近在眼前的负面反馈;这不要说一个未成年的少年了,成年人都没几个能做到。

那这么多学霸是如何出现的呢?

图片

首先,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可以享受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行为本身可以给他们带来正向的即时反馈,不过这类学生数量太少,没有代表性。

普通学霸的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求胜欲:学习过程虽然痛苦,但是竞争状态让他们兴奋。

 

 

这些人以超越对手为乐,竞争状态给他们带来了学习的目标;这就好像运动员,平时训练也很辛苦,但是为了金牌和名次他也会去拼命。

图片

所以学习问题首先是一个人性问题,要让学渣走上学霸的道路,就需要在他们身上去模拟学霸的内在激励机制。

 

大方向主要是两个:

 

  • 人为模拟正向的即时反馈
  • 鼓励竞争心态

 

模拟即时反馈一般可以采用人为树立多个短期目标的办法,通过不停的完成小目标积累成就感。

 

还有一种办法是“输出型学习”,鼓励他去教授别人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他的任何一个思路都会立刻得到反馈。

图片

而树立竞争心态的关键是对待考试的态度,我们需要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学习是投入,考试是套现,没有考试则学习无意义。

图片

当他们考试失败的时候,不要去进行施压,这主要是为了降低考试带来的负面反馈;同时也没有必要进行过多安慰。

 

 

正确的方式是鼓励他们把握好下一次考试的机会,并让他们知道:考试的次数越多,翻盘的机会就越多。

另外家长也可以在家里安排题量不大的额外考试,因为高频考试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馈方式。

 

这一系列的措施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法设法的去激励学生的大脑在学习时的主动性。

图片

如果我们把学习看成一个投资,那么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辅导,都只是这个投资中的杠杆;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和大脑的主动程度才是这项投资的本金。

本金太小的话,上再高的杠杆也没用。

 

而普通人的智商差距不会太大,但是大脑的主动程度则千差万别,这才是区分学生档次的关键因素。解决好这个问题,你甚至有可能在大家都没补习班上的情况下实现弯道超车。

图片

结  语

———————————

 

随着应试教培行业的覆灭,家长很难再像从前那样有一个省心的选择,无论大家愿不愿意,教育后代的任务都在回归家庭。

 

这并非坏事,现实中的社会竞争本来就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的,后代的学业从来就不仅仅是后代自己的事情。长期把后代的学业服务外包,其实不利于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水平。

 

不过教育一旦回归家庭,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父母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因为只有在家庭成员能够形成合力的前提下,讨论家庭教育的解决方案才有意义。

中国父母对后代生活的参与度非常高,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羁绊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种高参与度并非坏事,他体现了一个家庭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真正的反面教材是那些完全不管后代的咸鱼型父母。

不过什么事都讲个成王败寇,如果父母深度参与后代的发展,然后又没有获得一个让大家满意的结果,那么不仅父母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全部打水漂,还可能会招致后代的埋怨。

中国人在讨论亲子关系时往往有很多伤感的语句,比如说我们前段时间经常听到的这句话:

中国的父母一辈子都在等着孩子感激,而中国的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着父母道歉。

其实我们没必要那么矫情,在一个失败的团队里,成员之间互相埋怨实在太正常了。“等着孩子感激”也好,“等着父母道歉”也好,其实都是这个家庭发展不达预期的结果。

那为什么会不达预期呢?很简单,实力不济呗。

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个家庭团队里最主要的实力就是父母在认知水平上的硬实力。

我们既然要参与后代的发展,就不要瞎指挥,应该持续的提升自己的认知,尽可能为后代提出正确的意见。如果最终水平不行,那就要做好准备接受失败的结果。

所以家庭成员间最好的关系是同盟,成员之间追求建立良好的互信和协作关系,同时各个成员也在不停追求自我提升。

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一个能够进行团队作战的家庭都很容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他们来说,“补习班没了”这样的事件,只不过是前进道路上一个很快会被共同解决的小问题罢了。

图片

 

The end

 

Ps: 这篇作品是应模法学堂罗艺爸的邀约制作的,他们的项目正好是应对当前应试教培行业退出的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理念颇为契合,这个教育项目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家长。我将在下面附上对他们的推荐,顺便再聊一下我对家庭教育的一些看法

 

观雨的推荐

———————————

在推荐之前,我们先来考虑一个问题:

 

作为家长来说,有什么是可以传承给后代的,又有什么是没办法传承给后代的?

 

下面公布答案:

 

可以传承给后代的:钱、资产、家族企业、以及经受过长期社会实践考验的家学

 

没有办法传承给后代的:你的智商、你的技能、你的职位、你的知识、你的成就、你的人脉

 

可以传承后代但是最好不要传承后代的:没有经过社会实践考验的,你自己脑补出来的“成功学”

 

大多数普通人前两条的情况都差不多,造成区别的往往是对最后一条传承的选择。

 

为什么不建议家长轻易去向后代教授自己脑补的成功学呢?

 

这里面的逻辑是这样的:

 

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实现过他们梦想中的那个“成功”。而正是因为没有实现过,所以他们对成功路径的理解主要来自于自身的想象和道听途说,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是荒谬的。

如果方向是错的,那么你跑得越努力,离目标就越远。

 

然而有趣的是,这种脑补出来的“成功学”往往是很多家长唯一拥有的可以传承的东西。

 

那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接受一个现实: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够对后代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出一个强大的后代出来,让他们有能力去开拓自己的未来。

 

什么叫“强大”呢?

 

关键在于有独立做出选择和为这个选择负责的能力。

 

也就是说你得首先把后代培养成一个拥有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的人才,然后才能和他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下一步才是培养和引导他的主动学习思维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不过道理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要实现却并不容易。

听过很多道理 却依就过不好这一生。

 

 

怎么才能把亲子关系建立好?怎么才能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思维模式?这些都不是我们简单的指出一个方向就能实现的。就算把所有细节都告诉你,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这就好像只告诉一个人游泳的原理和动作标准,并不能让他真正在水里游起来。在弄懂道理和解决问题之间还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训练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罗艺爸搞的培训很有意义的原因,他们不仅在理念上和我相近,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课程中,老师会手把手的对家长进行培训,给父母输入教育孩子的算法,给家庭打造孕育大师的模型;培养孩子向上的动力和追求,并激发他们的潜力和自信!

 

有兴趣加入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并发送暗号“观雨”添加模法学堂客服微信,她在收到暗号后,会送你一个线上app vip资格和一次线下课优惠资格:仅需520元,学习两天的模法父母核心课程,教会你怎么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自信心。

对于参加核心课程的用户,客服还会邀请您加入罗艺爸的VIP育儿交流群,我也很荣幸的受邀加入了这个讨论群组,非常期待和大家的进一步交流和探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