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长度单位,首先要理解它的上位概念——单位。《现代汉语词典》对“单位”的解释是:计量事物的标准量的名称。在测量中,以同类量的某定量为基准量,测定已知量相当于基准量的多少倍,该基准量称为单位。如厘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克是计量质量的单位,秒是计量时间的单位。作为数学的例子,还可以说1是自然数的单位,分子为1的分数是分数的单位 [2] 。
在测量线段的长度时,需要选定某一线段作为测量标准,并规定其长度为1,称这条线段为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有很多,主单位是米,其余都是派生的单位。测量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如测量跑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用千米作单位,而测量跳远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等等 [2] 。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1983年起,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我国采用的长度单位与国际单位制是一致的,即以“米”作为我国法定的长度计量单位 [3] 。
常用单位
(1)公里
公里又称千米,是个长度单位,缩写为“km”,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厘);1.61公里= 1英里 [3] 。
(2)米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3] 。
由于档案米的变形情况严重,于是,1872年放弃了“档案米”的米定义,而以铂依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制造的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原器是根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的,当时共制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其余的尺子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严格的规定,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了米原器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3] 。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为米的客观标准也存在很多缺点,如材料变形测量精度不高(只能达0.1μm),很难满足计量学和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因此,采用自然量值作为单位基准器的设想一直为人们所向往。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3] 。
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中国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 [3] 。
(3)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3] 。
(4)厘米
(5)毫米
毫米,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符号㎜。1毫米相当于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为“毫”的字义)。进制关系如下: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3] 。
(6)微米
(7)纳米
纳米(符号为nm)是长度单位,有时在原子物理学中称为毫微米(也是纳米旧称),就是10-9米(10亿分之一米)。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样,是长度的度量单位。相当于4倍原子大小,比单个细菌的长度还要小。单个细菌微生物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用显微镜测直径大约是五微米,也就是五千纳米。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把它径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厚度大约就是一纳米。也就是说,一纳米大约就是0.000001毫米,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3] 。
(8)皮米(pm)
皮米(picometer或pm)是长度单位,1皮米相当于1米的一万亿分之一。有时在原子物理学中称为微微米(也是皮米旧称)(micromicron)。换算关系如下:1皮米=10-12米=0.001 纳米(nm) =0.000001 微米(μm) [3] 。
天文单位
(1)光年
光行走一年的距离叫“一光年”。一光年约9.46×1012km。更正式的定义为:在一儒略年的时间中,在自由空间以及距离任何引力场或磁场无限远的地方,一光子所行走的距离。因为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准确值),所以一光年等于9460730472580800米,或5878897915661.709英里,或510879455193.632海里,或约9.46×1015米=9.46拍米 [3] 。
(2)秒差距
秒差距(英文Parsec,缩写pc)是天文学上的一种长度单位。秒差距是一种最古老的,同时也是最标准的测量恒星距离的方法,它是建立在三角视差的基础上的。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均半径(一个天文单位,AU)为底边所对应的三角形内角称为视差。当这个角的大小为1秒时,这个三角形(由于1秒的角的所对应的两条边的长度差异完全可以忽略,因此,这个三角形可以想象成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想象成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的长度(地球到这个恒星的距离)就称为1秒差距 [3] 。
秒差距主要用于量度太阳系外天体的距离。1秒差距定义为天体的周年视差为1”时的距离。秒差距是周年视差的倒数,当天体的周年视差为0.1”时,它的距离为10秒差距,当天体的周年视差为0.01”时,它的距离便为100秒差距,依次类推。1秒差距等于3. 26164光年,或206265天文单位,或30. 8568万亿千米。在测量遥远星系时,秒差距单位太小,常用千秒差距( kpc)和百万秒差距为单位 [3] 。
天文学家通常使用秒差距而不是天文单位来描述天体的距离。这不仅是因为使用秒差距数字小更易于计算,而且还有历史上的原因。天体的视差越大,则其距离就越近。反之,则视差越小,离我们越远。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除外)比邻星的秒差距约为1.29pc(4.22光年)。一秒差距等于30835997962819660.8米。1秒差距=3.2616光年=206265天文单位= 308568亿公里 [3] 。
(3)天文单位
天文单位是一个长度的单位,约等于地球跟太阳的平均距离。天文常数之一。在天文学中测量距离,特别是测量太阳系内天体之间的距离的基本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一天文单位约等于1. 496亿千米。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会把一天文单位定义为一颗质量可忽略、公转轨道不受干扰而且公转周期为365.2568983日(一高斯年)的粒子与一个质量相等约一个太阳的物体的距离。当前被接受的天文单位是149597870691±30米(约一亿五千万公里或9300万英里) [3] 。
当最初开始使用天文单位的时候,它的实际大小并不是很清楚,但行星的距离却可以借助日心几何及行星运动法则以天文单位作单位来计算出来。后来天文单位的实际大小终透过视差,以及在近代用雷达来准确地找到。虽然如此,因为引力常数的不确定(只有五六个有效位),太阳的质量并不能够很准确。如果计算行星位置时使用国际单位,其精确度在单位换算的过程中难免会降低。所以这些计算通常以太阳质量和天文单位作单位,而不用公斤和公里 [3] 。
(4)拍米
1Pm =10的15次方m(米),即
(5)兆米
符号:Mm(不可与毫米符号混淆)
别称:马咖米
换算关系:1兆米=1000千米=1000000米
兆米(Megametre,符号Mm)是一个很罕用的长度单位,大约相当于621.37英里。这个单位很少用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在这一大尺度上,通常都有更适合的单位存在,例如,公里或21天文单位,又或可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其二是兆米与毫米的符号分别是大写“M”和小写“m”,而不少人都会把两者混淆 [3] 。
以下是日常几个可使用兆米的长度距离:地球通过两极的周界是39.94Mm(根据米的原来定义,从1791年到1875年为止,地球的两极周界被定义为40.00Mm)。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到法国波尔多的距离大约有1Mm;地球的赤道直径约12.76Mm;地球至月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Mm;土星的赤道直径有143Mm [3] 。
特殊单位
(1)埃格斯特朗
在实际中还经常使用到的一种单位埃格斯特朗(简称埃,符号 Å)是一个长度单位。埃格斯特朗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瑞典科学家安德斯·埃格斯特朗而命名的。埃格斯特朗是光谱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为太阳光谱的辐射波长制作了谱图,以10-10米为单位。它不是国际制单位,但是可与国际制单位进行换算,即1 Å = 10-10米 = 0.1纳米。它一般用于原子半径、键长和可见光的波长。譬如,原子的平均直径(由经验上的半径计算得)在0.5埃(氢)和3.8埃(铀,最重的天然元素)之间。它还被广泛应用于结构生物学 [3] 。
(2)普朗克长度( Pl)
(3)丝米
(4)忽米
(5)飞米
飞米(femtometer或fm)是长度单位,1飞米相当于10的负15次幂米。1飞米-质子(也可能是中子)的细部大约是一个原子核的大小。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飞米=0.001皮米(pm) =0.000 001纳米(nm) [3] 。
(6)阿米
阿米(attometer 或 am)是长度单位,1阿米相当于10-18米。换算关系如下:1阿米=0.001飞米(fm) =0.000 001皮米(pm) =0.000 000 001 纳米(nm) [3] 。
(7)仄米
(8)幺米
中国单位
英制单位
换算表
公里 km.
|
米 m.
|
厘米 cm.
|
英里 mi.
|
海里 kt.
|
码 yd.
|
英尺 ft.
|
英寸 in.
|
|
---|---|---|---|---|---|---|---|---|
公里 km.
|
1
|
1000
|
100000
|
0.621382
|
0.539611
|
1093.63
|
3280.89
|
39370.7
|
米 m.
|
0.001
|
1
|
100
|
0.000621
|
0.000539
|
1.09363
|
3.28089
|
39.3707
|
厘米 cm.
|
0.00001
|
0.01
|
1
|
0.000006
|
0.000005
|
0.0109363
|
0.032808
|
0.393707
|
英里 mi.
|
1.60931
|
1609.31
|
160931
|
1
|
0.868961
|
1760
|
5280
|
63360
|
海里 kt.
|
1.853
|
1853
|
185318
|
1.1508
|
1
|
2025.41
|
6076.21
|
72914.6
|
码 yd.
|
0.000914383
|
0.914383
|
91.4383
|
0.000568
|
0.000494
|
1
|
3
|
36
|
英尺 ft.
|
0.000304
|
0.304794
|
30.4794
|
0.000189
|
0.000164
|
0.333333
|
1
|
12
|
英寸 in.
|
0.000025
|
0.025399
|
2.53995
|
0.000015
|
0.000013
|
0.027777
|
0.088333
|
1
|
表示因数
|
中文词头
|
英文前缀
|
词头符号
|
表示因数
|
中文词头
|
英文前缀
|
词头符号
|
10^24
|
尧[它]
|
yotta
|
Y
|
10-1
|
分
|
deci
|
d
|
10^21
|
泽[它]
|
zetta
|
Z
|
10-2
|
厘
|
centi
|
c
|
10^18
|
艾[可萨]
|
exa
|
E
|
10-3
|
毫
|
milli
|
m
|
10^15
|
拍[它]
|
peta
|
P
|
10-6
|
微
|
micro
|
μ
|
10^12
|
太[拉]
|
tera
|
T
|
10-9
|
纳[诺]
|
nano
|
n
|
10^9
|
吉[咖]
|
giga
|
G
|
10-12
|
皮[可]
|
pico
|
p
|
10^6
|
兆
|
mega
|
M
|
10-15
|
飞[母托]
|
femto
|
f
|
10^3
|
千
|
kilo
|
k
|
10-18
|
阿[托]
|
atto
|
a
|
10^2
|
百
|
hecto
|
h
|
10-21
|
仄[普托]
|
zepto
|
z
|
10^1
|
十
|
deca
|
da
|
10-24
|
幺[科托]
|
yocto
|
y
|
相关视频
一分钟了解时间单位
61.6万播放
时间是什么,又从何处而来?有比秒还小的时间单位吗?
1.7万播放
你知道宇宙中最短的时间刻度是什么吗?1秒钟在它面前犹如万年
2.1万播放
初心课堂:小升初习题-如何判断时间单位里星期几的问题
8676播放
三年级易考题,时间单位换算比较大小,很多“小马虎”做错了
8785播放
时间单位换算问题
9556播放
为你推荐
关于时间单位的英文表达方式,英语口语轻松趣味学
8366播放
常用的时间单位和换算关系
5545播放
时间单位有哪些?
5569播放
年月日是时间单位还是日历单位?太多学生分不清
5490播放
时间单位,是7种基本单位之一,长度、时间、质量、物质的量、光照度、电流 和(热力学)温度 是七种基本单位。 本词条中时间单位以时间从大到小列。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逐渐将“大时”淡忘,而“小时”沿用至今。
- 中文名
- 时间单位
- 外文名
- time unit
- 银河年
- 在2.25亿至2.5亿“地球年”之间
- 千 年
- 一千年的时间跨度
- 世 纪
- 一个世纪是一百年
银河年
千年
千年是跨越一千年的时间跨度。在阳历中,如果一个年份可以被1000整除就被称为千年(或者那个年份之后的一年),如2000年或2001年都可被认为是新千年。在2000年全球庆祝新千年到来时,就发生了有关到底2000年还是2001年才是新千年开始的争论。一派观点认为,由于阳历历法从公元1年开始算起,因此公元1年至1000年是第一个千年,而第二个千年开始于1001年,这样推算下去,2001年才是新千年的开始。
世纪
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第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纪则从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而以后的世纪则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2000年则为21世纪的第一年。
年代
我们把一个世纪分为10个单位,1个单位10年,每10年叫做1个年代。同时年代也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一个世纪为100年,依次按每10年为一个历史时期进行划分为10个年代,依次分别叫做10年代,20年代,30年代……90年代,100年代。
年是与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有关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
一般而言,年的长度取为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由于所选取的定标点不同,年的定义也不同,通常有:
近点年=365.25964日
恒星年=365.256363004个平太阳日(≈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贝塞尔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时48分45.5秒)
交点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时52分52.9秒)
1984年起,天文学上采用儒略年(不可和历法上的儒略历相混淆)作为统一的年的时间单位,规定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相比每3000年误差1日。
现代公历里,平年一年为365天(包含52周1天),闰年一年为366天(包含52周2天)。
贝塞耳年
恒星年是以天球上固定的点(如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运动周期,用于天文而不是历法。
回归年
回归年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或秋分点、冬至点和夏至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连续两次直射于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的时间间隔。因此,回归年又称“季节年”。回归年稍短于恒星年,其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应用于日食,月食的推算。
近点年
地球绕日运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地球中心连续两次经过轨道上的近日点(或远日点)的时间间隔,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周期。这是近点年的定义。由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前移(每年东移11秒)其长度为:T=365.25964日比恒星年长0.00328日,近点年也是日地距离变化的周期,又是整个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数值发生变化的周期,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交点年
交点年是太阳沿黄道连续两次经过同一黄白交点所需的时间,其长度为346.6200日。由于黄白交点每年西移20°,因此,交点年相应地比恒星年短。约短20日。交点年又称食年,因同日食,月食的成因有关,故名。
人们俗称的“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
月是历法中的一个时间单位,照理说,他的长度应该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自然轨道周期相当,但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也就是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是会合月(朔望月),大约是29.53日。对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断,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会合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旬 ,本义是十日。旬的概念从夏朝开始已经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中国古代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称一旬。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时间概念。中国人仍然使用旬来表示十天这个时间。一月可以分为三旬,分别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同时旬也可以作为十岁讲。如:八旬老者等。
星期,又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一个星期为七天。
星期的起源应该是连系著月亮的周期,因为七天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分之一。
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明朝末年,它也随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因而称为礼拜。
一星期的七天是从拉丁语直接转变过来的,拉丁语中星期日为“太阳日”,星期一为“月亮日”,星期二为“火星日”,星期三为“水星日”,星期四为“木星日”,星期五为“金星日”,星期六为“土星日”;法语直接采用拉丁语的名称,只是将星期日改为“主的日”;因为五颗行星的名称都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神的名字。英语将其中几个换成古日尔曼人神话中的神,如星期二变为日尔曼战神“提尔”的日子,星期五变为日尔曼女神“弗丽嘉”的日子,星期三变为日尔曼神“奥丁”的日子、同样地星期四也是日尔曼神“索尔”的名字;俄语和斯拉夫语言中,已变成“第一”、“第二”日……。
在中国,可能是在8世纪时透过明教的传入,使中国有了星期的观念,并以“七曜”来分别命名[1]。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这七曜,但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此名字。
中文世界教会常以“礼拜一”、“礼拜二”、…称呼星期诸日。受其影响,一般民众也这么用,亦将“礼拜”一词等于“周”。如“下周”等于“下礼拜”。
广东话(广州话)、吴语和闽南话口语也以“礼拜一”、“礼拜二”…方式称呼星期,星期日则称为“礼拜日”,简称“礼拜”。闽南话口语并使用如“拜一”的简称。
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
现气象学上仍沿用:~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
全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
日是计量行星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口语中常俗称天。
一个太阳日约等于24小时
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09894秒
太阳日
太阳日有两个概念,其一是民俗学的概念,说的是太阳的生日。为农历六月十九,黄历上有记载。其二是指中国古代“七曜”中的“日曜日”,与西方的星期日暗合。在天文学中太阳日的指的是:地球同一经线相临两次面向太阳所用的时间。
恒星日
连接一个地方正南正北两点所得的直线为子午线,子午线和铅垂线所决定的平面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面。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短于太阳日。
小时是一个时间单位。小时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而是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除闰秒外,一小时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在英文或数学中常用“h”表示。
分又称作分钟,是时间的量度单位。分的英语是minute,原意是“微小”的意思,也表示min。刻=15分钟、字=5分钟(闽南广东地区用法)。
国际单位制词头经常与秒结合以做更细微的划分,例如ms(毫秒,千分之一秒)、us(微秒,百万分之一秒)和ns(纳秒,十亿分之一秒)。虽然国际单位制词头虽然也可以用于扩增时间,例如ks(千秒)、Ms(百万秒)和Gs(十亿秒),但实际上很少这样子使用,大家都还是习惯用60进制的分、时和24进制的日做为秒的扩充。
分秒
分秒(decisecond)是比秒小而且比厘秒大的单位,是一秒的十分之一(0.1秒),简称ds。
厘秒
厘秒(centisecond)是比分秒小而且比毫秒大的单位,是一秒的百分之一(0.01秒),简称cs。
毫秒
毫秒(millisecond)是一种较为微小的时间单位,是一秒的千分之一(0.001秒),简称ms。典型照相机的最短曝光时间为一毫秒。一只家蝇每三毫秒扇一次翅膀;蚊子二十毫秒振翅一次;蜜蜂则每五毫秒扇一次。由于月亮绕地球的轨道逐渐变宽,它绕一圈所需的时间每年长两毫秒。在计算机科学中,10毫秒的间隔称为一个jiffy。
微秒
微秒(microsecond)即百万分之一秒(10的负6次秒),简称μs。光在这个时间里可以传播300米,大约是3个足球场的长度,但是海平面上的声波只能传播1/3毫米。高速的商业频闪仪闪烁一次大约持续1微秒。一筒炸药在它的引信烧完之后大约24微秒开始爆炸。
纳秒
纳秒(nanosecond)即一秒的10亿分之一(10的负9次秒),简称ns,又名“毫微秒”,常用作内存读写速度的单位。光在真空中一纳秒仅传播30厘米(不足一个步长)。个人电脑的微处理器执行一道指令(如将两数相加)约需2至4纳秒。另一种罕见的亚原子粒子K介子的存在时间为12纳秒。
皮秒
皮秒(picosecond)即纳秒的千分之一(10的负12次方秒),简称ps,又名“微微秒”,最快晶体管的运行以皮秒计。一种高能加速器产生的罕见亚原子粒子b夸克在衰变之前可存在1皮秒。室温下水分子间氢键的平均存在时间是3皮秒。
飞秒
飞秒(femtosecond)也叫毫微微秒,即10的负15次秒,简称fs。是标衡时间长短的一种计量单位。1飞秒只有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即1e−15秒或0.001皮秒(1皮秒是,1e−12秒)。即使是每秒飞行30万千米的光速,在一飞秒内,也只能走0.3微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可见光的振荡周期为1.30到2.57飞秒。一个分子里的一个原子完成一次典型振动需要10到100飞秒。完成快速化学反应通常需要数百飞秒。光与视网膜上色素的相互作用(产生视觉的过程)约需200飞秒。
阿秒
阿秒(attosecond),又名阿托秒、渺秒和微微微秒,相当于10的负18次秒,简称as。是可测量的最短时间,中性π介子的寿命。如果宇宙的年龄几百亿年,那么10的负18次相当于其中的1秒。科学家是用阿秒来对瞬时事件进行计时的。 研究人员已经用稳定的高速激光产生了仅持续250阿秒的光脉冲。
仄秒
仄秒(zeptosecond),即10的负21次秒,简称zs。
瞬间
瞬间(jiffy),物理学上约是10的负24次秒的3倍。(3e−24秒)
幺秒
普朗克时间
普朗克时间为10的负43次秒,是理论上可观测的最短时间。
刹那、念、瞬、弹指、罗预、须臾。
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据此可以推算:一天一夜以24小时计的话,有9600万个“刹那”,480万个“念”,24万个“瞬间”,1.2万个“弹指”,600个“罗预”,30个“须臾”。一昼夜有1440分=86400秒,一“须臾”等于48分钟=2880秒,一“罗预”等于2.4分钟=144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为0.36秒,一“念”为0.018秒。
总述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或“中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二十三点到一点,以零点为正点;
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是十一点到十三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是十三点到十五点,以十四点为正点;
申(猴)时是十五点到十七点,以十六点为正点;
酉(鸡)时是十七点到十九点,以十八点为正点;
戌(狗)时是十九点到二十一点,以二十点为正点;
亥(猪)时是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以二十二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时辰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甲子
一甲子即60年,东方朔三千甲子说明他十八万岁。
时
即时辰,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古代一昼夜分为12时辰:子时,夜半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从夜间11点起算,到凌晨1点),古时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分、未且、未央等别称;丑时,晨一时至三时(凌晨1点到凌晨3点)别称鸡鸣;寅时,三时至五时(凌晨3点到5点),别称骑旦、平明、平旦;卯时,五时至七时(凌晨5点到7点),为古时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故又称点卯,因是时正值朝暝冉冉东升,故又称之日出;辰时,七时至九时(7点到9点),别称食时;巳时,九时至十一时(9点到11点),又称“隅中”;午时,十一时至十三时(11点到13点),别称日中,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未时,十三时至十五时(13点到15点),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称日侧、日昳;申时,十五时至十七时(15点到17点),别称哺时、日哺;酉时,十七时至十九时(17点到19点),又叫日入;戌时,十九时至二十一时(19点到21点),别称黄昏;亥时,二十一时至二十三时(21点到23点),此时正是夜阑人静之夕,故又称人定,还称夤夜。
更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7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11时至1时。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用鼓作为更的代称。所以三更也叫做三鼓(戌时~寅时(19:00~次日5:00)
点
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24分钟。三更四点,就是半夜12时36分。
刻
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合14分24秒(约十五分,所以一个时辰有八刻),因此“顷刻”指很短的时间。
字
即5分钟,字下有“秒”忽“等,具体计算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