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道路到底有多艰辛,这篇文章将给你答案

还记得小时候语文课上老师问每个同学的理想吗?“你的理想是什么呀?”“我想成为像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

科学家,听上去是一个多么赋有崇高使命与威望的职业,但其本质仍然是指做科研的学者。如果你选择了走科研这条道路,那就意味着你的人生没有“平坦”二字。

居里夫人——伟大的科学家

首先,你得获得博士学位,因为这只是科研道路的开始

2019年全国毕业生调查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人数为834万人,硕士毕业生54.4万人,而博士毕业生只有6.1万人。

不仅如此,博士延毕率已经超过了65%,也就意味着,在每10个博士生中,只有3人能顺利毕业。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若你能顺利本科毕业,顺利考上研究生,顺利研究生毕业,顺利考上博士生,顺利博士毕业……总之,倘若求学之路一帆风顺的话,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

21岁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研究生3年获得硕士学位,此时的你24岁;在博士4年获得博士学位,这时你已经28岁了。而你的同学早已走进婚姻的殿堂,甚至孩子都有两三岁了。

而你,这还只是开始

科研等级排行榜

暂且不谈博士延毕问题,就单论考研来讲,2019年考研人数290万,2020年考研人数猛增50万达到341万,2021年甚至有专家预测考研人数达到400万……在考研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试问,若你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此时的你能否顶得住岁月的压力!

其次,你得有过硬的英语能力,因为这决定了你科研的国际化水平

以看文献为例,我见过很多研究生就直接将英文文献拖进翻译器中阅览,或者打开“有道”“谷歌翻译”等软件整段整段机械翻译。确实,这样可以节省我们很多时间,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完成查阅文献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行为实则是害了你的科研道路。

把眼光放长远来看,英语能力是做科研的基石。

英语很重要

无论是看文献,还是参加国际会议,或者是有幸能够出国做访问学者,一般全程英文交流。若你的英语水平不过硬或者从小讨厌英语,那么可以肯定的说,在科研路上涉及英语条件的福利(如公派出国等)从此与你不沾边,国外科研进展你也会模棱两可,这也意味着你的科研能力永远达不到国际化水平。

对于科研工作者,我们倡议,学英语要学到老活到老。

最后,你得有抗压的心理素质,因为这是做科研的基本保证

不论是课题实验,还是文章发表,在科研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可言,失败乃家常便饭。

浙江大学博士毕业明确要求:需要至少两篇以上SCI,且对影响因子(IF)有要求。这也意味着你在博士期间必须要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每天至少工作10小时以上,并且论文不能灌水。

暂且不谈导师对学生的压榨,就博士毕业条件而言,这将是对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极大考验。

若你成功达到科研道路的起点,想在学术道路上有所造化,你还得继续进行博士后两年的工作。此时你已经30出头。这时的你可以申请大学青年教师,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够养家糊口。在职期间你要经费没经费,要文章没文章,你还得给本科生上课,做实验,写论文,往副教授职位前进。此时的你能否顶得住环境的压力。

若你足够优秀,很有上进,那你可以继续拼搏在40岁之前获取更高的头衔——“四青”(青年千人、青年长江、青年拔尖、优秀青基)。这时已经福利满满,每年有50万生活费,100-300万科研启动资金,住房补贴,解决配偶工作……

听起来不错,那么“四青”这个头衔究竟有多难呢?“四青”每年只评选1600人,而且必须是40岁以下。也就是说如果你超过了40岁,那么“四青”就与你无缘了,以上的福利便与你无关。

因此30多岁的副教授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争取这仅有的头衔,可想而知压力多大。

若你成功拿到“四青”头衔,再往上你将会争取“杰青、长江、千人”的称号,国家规定不超过45岁。

若你成功拿到“杰青、长江、千人”的称号,你将会争取“院士”称号,院士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一评,两者每次分别只评40多人。评选院士时,必须要有三人或三人以上院士推荐才能入选……

若你成功拿到“院士”称号,那你已经站在了科研圈的最顶端,为祖国做出最为杰出的贡献。

若你一心决定走科研这条路,那么请听我给你的四条建议,这将受益终生:

扎扎实实学好英语,全面提升英语水平。若把科研比作在黑暗中寻找宝藏,那么英语将是你手中照明的火把。英语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你火把的明暗。争取考上(推免)双一流A类高校的研究生或博士生。学校越好,你将会拥有更好的扩展视野的机会和更优质的科研环境条件。选择一个为人师表,德高望重的导师。你导师的水平决定了你的科研深度和为人道德,选择导师至关重要。恪守学术道德,保持学术诚信。这一点极为重要,在科研道路上千万不要学术造假,不要做欺师灭祖的事,否则那将是你一辈子的包袱,甚至你将会失去一切。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