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格局可能会迎来大变天
原创 红尘之眼 红尘之眼 2024-03-10 15:11 广东
凡深邃的目光,都会邂逅上“红尘之眼”
↑↑↑关注我们哦~

「院子杂谈」
文 | 院子
编辑 | 院子
近日有个重大信号,《经济日报》连续几天刊发专论,提出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聚集,加快都市圈和城市圈的发展。有意思的是,专论的署名是钟才文,大家可以在手机里面输入一下这个名字的拼音,会拼写出什么词语。
我们都知道,城市化的演进路径,存在两种选择:第一种是都市圈化,第二种是就地城镇化,不同区域的城市梯度发展。
这两种路径有不同的侧重,就地城镇化侧重安全,都市圈化侧重效率。
从安全的角度看,最理想的城市模型是就会控制城市的规模,控制最大城市的规模,然后扶持二线、三线城市,最后形成一个梯级。
但从效率的角度看,城市化的最后演进结果就是都市圈化。
要讲通这个逻辑,首先来看城市的含义。城市是由“城”和“市”组成的一个词汇。城,就是墙围起来的一个区域。直到18世纪,城墙仍是城市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市,就是交易的场所、流通的中心。任何一个东西,首先要具备功能,才有存在的意义。城市的功能,就是用流通量来换取交换量,从而产生财富的增量。
人类最初的城市,实际是商人聚集的地方。他们聚集在一起,是为了更好地交换。交换就是资源配置,商人的功能是将资源配置到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什么地方最能创造财富价值?答案是最有效率的地方。而能不断提升整体效率的,是聚集。这种聚集包括生产聚集、交换聚集、流通聚集、交通聚集、沟通聚集等等。
当所有的财富生产要素都是越来越聚集的时候,整体效率会不断迭代和提升。所有财富生产要素的聚集,正是大都市圈的底层逻辑。大都市圈,说白了就是财富和财富生产要素的聚集圈。
一个城市,当它的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等财富创造要素密度越高时,效率会越来越高,就越能创造出财富的增量。在财富效应的吸引下,假如城市规模可以自由扩张,头部城市会越来越大。
比如韩国,虽然国土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人多国小,但大部分国土都是荒无人烟,人口主要聚集在都市圈,地区间的人口密度差距居然高达400倍。世界各个国家的单位土地面积GDP产出图显示,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的经济都高度集中在少数的都市圈内。关于都市圈,法国有1个,英国有2个,日本有2个,美国有5个。各个国家超过50%的GDP均聚集在这些都市圈内。
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有一半的经济活动聚集在1.5%的陆地区域内。开罗甚至以埃及0.5%的土地创造了整个国家50%以上的GDP。
纵观全球,都市圈化的趋势也是非常圈定的。随着生产方式的快速进化,最终全球90%的人口会集中到全球总面积1.5%的超级都市圈,从事农业和工业生产的人口最终降到10%。
我们的城市化,最终会选择什么路径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必要了解我们城市化的完整过程。
城市化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从低公共服务水平向高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的过程。城市的特征,就是能提供农村所没有的公共服务,城市土地价值,主要来源于土地上面的公共服务。深圳和鹤岗,两个地价所包含的公共服务存在巨大差异。
公共服务就像一个杯子,城市不动产的价值就是透过杯子的灯光,投到墙上的影子,影子晃动很正常,更重要的是看杯子的本身。
城市化的启动,有一个特殊的门槛,就是要跨越原始资本积累的门槛,因为每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都需要一次性的大规模投资,包括看得见的交通道路和看不见的地下引水工程。
在传统经济中,大规模投资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过去剩余的积累,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化的突破性的进步,主要得益于现代信用体系的建立,通过现代信用体系,未来收益可以贴现到当前,使资本的形成方式得以摆脱对过去积累的依赖,转向预期收益。这一转变,相当于增长要素的基因突变。
土地收入就是现代信用体系的一个基因突变,土地收入的本质是原始资本积累模式。土地收入之前,原始资本积累模式是过去剩余,土地收入之后,转变成了未来收益贴现。
在公元前3 世纪到15世纪之间,中国在把人类自然知识运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一直是遥遥领先的,但15世纪之后却慢慢落后于西方,核心的原因是中国没有建立起现代信用体系。
15世纪之后,西方国家主要靠外部掠夺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原始资本积累(包含基础设施)完成之后,就会带来持续性税收。这些税收可以通过现代信用体系再抵押,再投资,自我循环,加速积累,进入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现代信用体系的核心是如何获得初始信用,无法获取初始信用,原始积累只能完全靠内部积累。内部积累是非常缓慢的,如果强行积累,则可能引发大规模社会动乱,比如,秦朝投资长城,隋朝投资大运河,都触发了全国性的动荡。
15世纪之后,中国并不是没有信用体系,只是中国的信用体系是民间信用,民间信用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信用链由自己延伸开去,信任程度会逐层递减。
1949年,中国重获完整的税收主权之后,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依靠掠夺来实现原始资本积累。在实现原始资本积累的路径上,中国选择了我们所熟知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是通过自我输血,强行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一种模式。农业的积累,持续转移到工业部门,通过自我造血的路径建立起初步的工业基础。
但这种自我造血的路径无法完成城市化的积累,因为它无法让生产和消费实现有效的循环,1978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8%。如果沿着历史的时间轴做对比的话,春秋末期,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15.9%,北宋城市化率为20.1%,南宋城市化率为22.4%,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基本处于同一个数量级,无法向上突破。
1978年之后,依靠农业部门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模式难以为继,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踏出突破性的第一步,尝试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国逐步开创出一条独特的道路,以土地为信用基础,积累城市化的原始资本。
1978年之前,中国完成了充分的准备。它把土地资本集体化,不是国有就是集体所有,城市超过90%的土地为国家所有。从80年代开始,通过市场机制,逐步将这笔隐匿的财富转化为启动中国城市化的巨大资本。
现在,我们的城市化已经历史性地突破了50%,再往下走,应该是怎么样呢?
回顾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这高歌猛进的几十年一直是以土地为信用基础,转化为城市化的资本,这背后就是一种货币的现象。
进入了信用货币时代,每一种货币都得有对应它的信用基础。我们的货币要想扩张,它所对应的信用基础就得扩张,要不就会引发恶性通胀。
货币扩张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所以信用基础也会持续扩张。信用基础扩张分对外和对内,对内主要是做大民间信用。如何做大民间信用呢?这几十年一路过来主要是做大房地产。因为房地产链条长,有杠杆效应,具备信用乘数放大功能。要想高质量地完成货币投放任务,房地产是最好的渠道之一。
未来的人民币信用基础要想得到有序扩张,应该怎么办?
答案是应该不断做大优质的金融资产,因为高质量的货币投放需要新增优质金融资产作为投放渠道。
这就需要将优质的产业和基础配套聚集到都市圈,将都市圈内的产业和资产发展成为优质金融资产,将这些优质金融资产发展成为信用扩张的主要工具。
至于都市圈外城市的房产,是很难成为优质金融资产的,无法作为货币高质量投放的优质渠道,原因有二:一,这些城市的房价被推高之后,没有二次交易的可能;二,这些城市的人口流出趋势明显。
从目前来看,我们都市圈化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下面以粤港澳大湾区解释一下这种趋势。粤港澳大湾区,基本盘是珠江三角洲,在空间上被珠江分割成为了东岸和西岸。东岸凭借成本优势和区位优势,与世界连接更紧密,慢慢与西岸拉开了差距,东岸的经济总量是完全碾压西岸的。
现在,这种城市格局逐步被改变。横亘在东、西岸的珠江,逐步被虎门大桥、南沙大桥,中深通道,港珠澳大桥给“缝”了起来,这会很大促进整个大湾区都市圈内的生产要素流通,大大强化了财富和财富生产要素的聚集。未来,大湾区的聚集度会越来越强,所有的产业、功能、都会重新统筹谋划。
随着都市圈一体化的深入,整个大湾区逐步会形成三大圈层:第一圈层,创新要素聚集;第二圈层,高端制造要素的聚集;第三圈层,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然后快速交通体系会将这三个圈层串联起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从而避免了制造业等产业的同质化竞争。
现在,人们习惯用环来描述城市的工作生活圈,内环、二环、三环等等。未来,大湾区内的城市格局将被深刻改写。同一个都市群内,各城市价值会再聚集,包括城市的综合功能、一线资源的再聚集,最终形成一个大湾区的内环、二环、三环、四环五环格局。
很多人担心大都市圈的资源承受力会不会逼近极限,事实恰恰相反,人口越聚集,创新能力越强,聪明大脑越聚集的地方,越有智慧和科技将各种资源和能量不断转化。
按照上面的专论,信号已经很清晰,未来城市化路径会选择都市圈化的发展模式,不断放大人口规模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
原来,制约大城市扩容的一个重要因素的土地因素。受耕地红线的制约,你一个地方再缺地,也不能乱改动。
未来,可能会实现土地指标跨省流动,中西部省份可以将工业用地复垦为耕地,多出来的用地指标,卖给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圈。东部将耕地置换为工业用地,实现了用地指标跨省流动。
这样,中西部的土地和人才源源不绝地输向各个都市圈,经济大省挑大梁,中西部负责粮食和能源。
城市的走向会是多重博弈的结果,但城市最终的走向,大趋势会看效率。回到个人,决定个人未来的,大部分决定于是城市的走向。选对城市,就选对未来。在这个十字路口,就看你怎么去选。
全文完,您如果觉得有收获,请点赞和在看,欢迎转发。
推荐:
房价2024
识别关注我
大号“红尘之眼”

小号“红尘之眼2”


红尘之眼
喜欢作者
喜欢作者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接下来的12年,你是否愿意赌国运?
红尘之眼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低质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聚焦】住房、教育、房地产……今年具体这么做
临清政务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低质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住房、教育、房地产……今年具体这么做
青海日报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低质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