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


知乎
下载 APP
谁梳理一下中东这些国家的关系?
伊拉克、伊朗、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阿富汗、土耳其、沙特、也门。
为什么中东这些国家常年战争,有什么历史渊源?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未来会是怎样。

关注问题写回答
26 个回答

子晨
政经史
本人国际关系专业在读,选修中东政治,我尝试梳理一下中东地区复杂的关系,也为我论文做些准备。

首先,我大概阐述一下我的分析框架与重点,我认为,分析中东地区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区域外的国际格局,也就是国际政治的结构,比如两级结构和单极结构,不同的结构对于中东国家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苏伊士运河危机和海湾战争很重要,因为它们处于结构转换的关键节点上。
2. 军事和经济的冲突(有形的威胁):这个主要是关于硬权力方面的考虑,比如,邻国的军事实力和它的侵略意图会对周边国家产生威胁,属于纯粹的安全和权力方面的考虑,贴近现实主义描述的国际政治,即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对于安全的渴望和对权力的追逐的,典型的例子就是1815-1914年之间的欧洲间的相互结盟与对抗,中东地区国家间的关系也包含这一因素,比如1962年埃及在也门地区的行动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但因为中东又掺杂了许多意识形态,因此比当时的欧洲更为复杂。

3. 意识形态的冲突(无形的威胁):中东地区的意识型态分为世俗和宗教两方面的,世俗的主要分两块,一个是单个国家内部的民族主义(土耳其人,埃及人,伊拉克人),强调本国利益至上的原则,另一个是泛阿拉伯主义,强调整体阿拉伯人的利益,追求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宗教的意识的形态主要是伊斯兰教派之间的冲突,有时也有伊斯兰和其他宗教间的冲突(黎巴嫩内部:天主教马龙派,什叶派与逊尼派), 很多人把伊斯兰教内部的冲突简单的归结为什叶派vs逊尼派,实际上并非如此,中东地区宗教派别冲突和其他意识形态冲突背后往往呈现的是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的冲突,典型的例子就是沙特和伊朗,实际上,沙特和伊朗的关系在伊斯兰革命之前并没有现在这么糟糕,两者甚至联合起来反对过埃及纳赛尔,因为他们虽然分属不同教派,但代表的都是传统的君主制政权,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什叶派代表的则是现代伊斯兰主义,什叶派现代伊斯兰主义主张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并抨击君主制,认为君主制下的伊斯兰教已经成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沙特和伊朗的关系在革命之后走向了完全的对立。在沙特和伊朗之外,则还有更为激进的伊斯兰主义,代表就是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和ISIS。

下面这张图是中东现代历史的总体时间线,我会从一战结束之后Interwars period(1919-1939)开始分析, 因为这个时期发生的许多事件都对以后的中东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东地区重要事件的时间线
本文主要涉及国家间关系与外交政策,对国内政治涉及的没有那么多,而且主要涉及中东地区的主要国家,北非中亚并未涉及,敬请见谅。

一:英法掌控下的中东(1919-1952)
如果想要理解中东地区政治,首先就要了解各个国家的起源,在中东地区,埃及自19世纪被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以来,实际上就已经从奥斯曼帝国中独立出来了。阿拉伯半岛荒漠地带由于难以占领,很长时间都存在奥斯曼帝国版图外的独立王国。在东边,伊朗则在几个世纪中都是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对手。而中东的一些其他国家,比如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伊拉克,很大程度上都是一战之后被英法人为制造出来的,民族成分复杂和教派林立成为这些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英法主导的三个协定塑造了现代中东的基本格局:

1.赛克斯-皮科协定:英法俄为瓜分奥斯曼帝国领土,在一战时达成的秘密协定,后被苏联曝光,协定主要规定了战后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后来英法的中东托管地便是依此划分,主要部分相差不大,法国控制大叙利亚地区(后分割为叙利亚和黎巴嫩),英国控制伊拉克(后分割为伊拉克和科威特),巴勒斯坦地区与约旦(后允许约旦哈希姆王国独立建国)。


赛克斯-皮科协定划分区域,A为法国势力范围,B为英国势力范围

2.贝尔福宣言: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当时宣称,英国支持锡安主义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但前提是不伤害本地已有民族。此宣言在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后逐渐演变成巴勒斯坦问题,因为英国发现两个民族冲突激烈,自己根本无法达成宣言里的目标,于是二战结束后将此问题提交联合国表决,1948年以色列被允许建国,成为第一次中东战争导火索。

3. 侯赛因-麦克马洪协定:英国为在一战中获取阿拉伯人的支持,共同对抗奥斯曼帝国,与麦加的侯赛因达成协定,承诺击败奥斯曼帝国后允许在中东地区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王国,囊括阿拉伯半岛和新月地带。但这个协定战后并未得到执行因为英国与法俄另外签署了协定,也就是赛克斯-皮科协定,英国将许诺给阿拉伯人的土地与法国共同瓜分,这引起了阿拉伯人的强烈不满,埋下了中东地区反抗帝国主义和争取民族独立的一个种子,1920年一战后费萨尔占领了叙利亚,但此后被法国人赶出叙利亚,然后英国人则让其担任伊拉克国王。

以上三个协定决定了这个时期中东地区的基本特征,那就是被英法控制的半殖民地。中东地区的国家除了土耳其,大部分都不具备独立的外交,有些国家,比如埃及,即使已经名义上宣布独立,防务和外交上的权力仍然被英国牢牢掌控,这个时期英法两国的的势力范围如下:

英国势力范围:

殖民地与托管地:

1. 海湾诸国(卡塔尔,科威特,巴林,阿联酋):传统君主制国家

2.伊拉克 :英国托管,实行议会君主制,费萨尔及其后裔担任国王,虽有许多党派,但国王和英国专员仍然掌握统治国家的核心权力。伊拉克内部发生过许多次民众起义,但最后都被镇压。伊拉克内部有不同民族(库尔德人,阿拉伯人)和不同的教派(什叶派,逊尼派),

3. 巴勒斯坦地区:英国托管,30年代后犹太人大量迁移至此地区,并于阿拉伯人多次爆发冲突,英国曾尝试多次调解,均以失败告终,为战后的以色列阿拉伯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伊拉克第一任国王费萨尔一世
英国对其有重大影响力并依附于英国的国家:

1.埃及 :议会君主制国家,国王掌握大权,1922年与英国达成协议,取得名义独立,但军事与经济上均依附于英国和西方,社会中反英和民族主义情绪很高涨,为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打下基础。

2. 伊朗 :自19世纪以来,英国就在经济领域对伊朗有巨大影响力,俄国退出伊朗后,英国便在伊朗没有了对手,1925年礼萨汗建立巴列维王朝,实行君主制,但仍有现代意义上的宪法和议会,礼萨汗实行全面西化,经济上对英国的依附很严重,典型的例子就是英伊石油公司。

3. 沙特阿拉伯 :伊本沙特击败麦加的侯赛因后,于1932年建立沙特王国,与英国签署同盟协议,每年从英国获得大量援助。

4. 约旦:虽然英国允许约旦独立建国,但约旦仍依附于英国。

法国势力范围:

殖民地与托管地:

1.黎巴嫩 :法国托管,这个地区的一大特点是存在大量天主教马龙派教徒,也就是说这个地区力基督徒和穆斯林生活在一起,这也使得国家的建构变得异常困难,黎巴嫩半个世纪后得内战的种子实际上在这个时期已经埋下。

2.叙利亚 :法国托管,政府官员主要有当地地主与贵族担任,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分裂叙利亚内部的逊尼派,阿拉维派(什叶派的一个分支)。

3.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

二战结束之后,英法两国的国力已经大幅度削弱,并且当地人民的反抗行动也越来越激烈,两国于是慢慢给予这些国家独立地位,并且逐步开始退出中东地区,但仍保留一定的影响力。1945年,阿拉伯国家组成阿拉伯联盟,用来协调统一行动。1948年,美苏为削弱英法在中东的影响力,填补英法留下的权力真空,在联合国推动以色列建国,这是美苏第一次间接性介入中东地区事务。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虽然有阿拉伯联军,但各个君主制国家各怀鬼胎,埃及叙利亚等国担心约旦会部分吞并巴勒斯坦地区从而对其构成威胁,并未积极进行战争,各国协调不一致导致阿拉伯联军惨败。战败导致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君主制政权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加速袭来,而革命的第一个熊熊烈火,就出现在埃及。

 

 

二:纳赛尔领导下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浪潮(1952-1970)
1952年七月,纳赛尔领导下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埃及法鲁克国王,建立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推行世俗主义与阿拉伯民族主义。纳赛尔强烈反对君主制与外国干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计划将英国势力赶出埃及,纳赛尔首先寻求美国的支持与援助,美国在二战前的大部分时间一直奉行孤立主义政策,最重要的一次参与到国际政治的行动可能就是凡尔赛会议上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了,所以埃及最开始将美国看作不具备殖民倾向的新大国并打算寻求它的支持。美国开出的条件是埃及必须加入巴格达协定,这个协定实际上是关于美英在中东地区打造的一个军事防务同盟,说白就是中东版北约组织,主要成员有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主要目的是维拉拉拢中东国家从而避免使其倒向苏联阵营。纳赛尔拒绝了美国的要求并强烈谴责巴格达协定,认为这是帝国主义试图控制中东的证明,之后埃及便开始倒向苏联阵营,向苏联寻求军事和经济援助,苏联也将埃及当作介入中东的重要切点,两者一拍即合,苏联承诺给予埃及军事装备援助。具备一定的实力后,埃及开始寻找打击英国的切入点,纳赛尔将目光投向了被英国长期把控的苏伊士运河。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及其影响

纳赛尔在与英国达成协定失败后,将苏伊士运河强制国有化,这引起英国的强烈不满,之后英法联合向以色列提供援助并怂恿以色列对埃及发动进攻,战争爆发。但在战争爆发后,美国不满英法两国事先不通知美国,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对英国施加强大压力,苏联也向美英法三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停火否则将进行军事干预,美国此时极力避免与苏联发生直接冲突,再次向英国施压,最后英法两国被迫停火,接受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事实,埃及成为最大赢家,英国在中东地区影响力开始急剧下滑,美苏两级结构开始取代传统的英法结构。

此次战争中,埃及虽然并未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成功收回苏伊士运河,政治上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阿拉伯国家的士气,纳赛尔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一跃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明星,纳赛尔代表的泛阿拉伯主义(Pan-Arabism)开始成为中东主导的意识形态,民族革命和阿拉伯联合成为这一时期中东政治的主要现象。


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的纳赛尔
这次战争基本上奠定了未来十年的中东政治格局,这一时期分析中东政治要把中东地区国家分为两大群体:

1.土耳其,伊朗,以色列,黎巴嫩:这几个国家这个时期都是亲西方国家并于美国达成了军事协定,虽然伊朗在1951年曾发生过反西方的石油国有化运动,但随后首相摩萨台被CIA和巴列维国王联合策划的政变推翻,国王再次牢牢掌握大权并且完全倒向美国,并视纳赛尔为威胁,除了军事上的同盟,巴列维国王也认为经济上依靠西方是伊朗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可以说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都是亲西方的,此外伊朗在纳赛尔时期与沙特关系较好,它与沙特联合对抗埃及的纳赛尔。此时的以色列与三个国家有直接的敌对冲突,那就是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由于泛阿拉伯主义的影响,实际上,其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处于敌对状态。黎巴嫩身份复杂,亲近西方并且基本不介入阿以冲突。

2.阿拉伯国家:这个时期的阿拉伯国家虽然表面上受泛阿拉伯主义的影响都联合反对以色列,但内部实际上分为两大阵营

以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为代表的世俗主义共和国:这三个国家的共同特点就是深受泛阿拉伯主义的影响,并且都与苏联结盟,成为苏联在中东地区抵抗美国的桥头堡,但三国之间的关系却是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叙利亚在二战后是由军官发动政变建立了共和国,共和国领导层深受泛阿拉伯主义的影响,1958年同埃及签署条约,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此时伊拉克也发生反对国王的政变,军官卡里姆掌权,建立共和国,巴格达协定因此无法执行,但卡里姆拒绝了叙利亚和埃及的组建联合的阿拉伯共和国的要求,主张以本国利益至上,埃及叙利亚与伊拉克关系恶化,但并未持续多久,1961年叙利亚因不满埃及对于联合政府的控制和对叙利亚官员的排挤,退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拉伯复兴党在叙利亚发动政变,开始掌权,1963年复兴党在伊拉克也发动政变推翻卡里姆,三国关系又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叙利亚开始于埃及形成竞争对手的关系,伊拉克于埃及关系开始亲近,却与叙利亚关系恶化,两国尝试合并失败,自此,虽然埃及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但泛阿拉伯主义主张的建立阿拉伯联合国的理想已经接近破灭,三国开始形成新的关系,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不和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两国都由复兴党把控,但两国对于合并和其他政治议题有着很大分歧,1968年复兴党在伊拉克再次发动政变,全面掌握权力后,关系更加恶化。

以沙特阿拉伯,约旦为代表的君主制国家:这两个国家虽然同属阿拉伯国家,但由于纳赛尔反对君主制的态度和泛阿拉伯主义的建立共和国的主张,两国对埃及一直心存忌惮,外交上开始转向美国,依靠美国保证自身的安全,虽然这引起了阿拉伯其他国家的不满和谴责,但两国不得不这么做,尤其是约旦哈希姆王国,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国土面积狭小且缺乏资源,并且受到阿拉伯民族主义浪潮的不断冲击。纳赛尔通过阿拉伯电台对君主制国家进行不断的宣传攻击,声称自己是进步的共和国而约旦沙特则为保守的君主国,约旦内阁中的纳赛尔主义者向国王施加压力,请求国王加入新成立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UAR), 国王在此情形下只能投靠美国,来获取军事和经济援助。对沙特来说,1961年纳赛尔支持也门内部的势力,推动了北也门的独立,沙特的近邻又一个变成了共和国国家,这又引起了沙特对于自身安全的严重担忧,证实了沙特和约旦此前的判断,自此,在纳赛尔去世之前,沙特一直都是阿拉伯国家内最反对埃及的国家,但同时也支持对于以色列的作战行动,沙特和海湾君主国的支持手段主要是通过经济援助,这些援助大部分来自于石油收入,沙特这个时期一直在中东要寻找可以对抗埃及的盟友,从现实主义的理论来说,以色列是最佳人选,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这个选项被沙特排除在外,沙特最后找到了伊朗和卡里姆执政时期的伊拉克作为了暂时的盟友。约旦由于资源匮乏,军事实力薄弱,其安全问题最为严重,约旦国王侯赛因选择了安全倒向美国,但同时又为巴解组织提供根据地并支持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

非国家实体-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4年阿拉伯联盟会议上正式组建巴解组织,并承认巴解组织为代表巴勒斯坦的唯一实体,旨在击败以色列并且实现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但最初得时候其领导人并不是阿拉法特,阿拉法特当时担任法塔赫得领导人,策划过几轮对以色列的袭击后,逐渐声名鹊起,最后法塔赫和巴解组织合并,阿拉法特担任领导人。

1967年六日战争与泛阿拉伯主义浪潮的消退

纳赛尔为这场战争准备了很长世界,以色列和埃及在美苏的情报支持下都嗅到了开战的讯息,而且美苏都向各自的盟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纳赛尔底气越来越足,打算再次发动战争一举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平,以色列收到情报后便决定先发制人,1967年6月15日,以色列对埃及军用机场发动攻击,几乎歼灭埃及空军所有的有生力量,战争刚刚开始,埃及就失去了制空权,以色列从三个方面(埃及,约旦,叙利亚)分别进攻,阿拉伯军队惨败,至战争结束,以色列获得了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的控制权,阿以冲突自此出现重大转折,纳赛尔一蹶不振,泛阿拉伯主义遭到重大打击,埃及实力遭受削弱,中东政治格局开始向后纳赛尔时代转变.1970年,巴解组织和约旦发生冲突,纳赛尔前去调停,回程路上突发心脏病去世,巴解组织之后也被约旦驱逐出境,被迫前往黎巴嫩建立新的根据地,可以说,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团结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同时埃及开始认识到军事上并不是以色列的对手,萨达特继任后,开始抛弃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路线,奉行实用主义外交政策,中东地区政治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阿拉伯三角(1970-1979)
六日战争之后埃及不仅威望下滑,国内经济也遭受严重挫折,萨达特担任埃及总统后,开始全面调整埃及的外交政策,国际层面上,由亲苏转为亲美,一来可以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二来可以借助美国来推进与以色列的和谈,但这一策略开始并未奏效,以色列不愿意开启和谈,美国也奉行有限介入的政策,并未回应萨达特的信号。于是萨达特决定发动战争,以打促谈并且希望借此来扭转国内低落的情绪,苏联对此想法表示强烈反对,萨达特于是驱逐了埃及的苏联军官。在地区层面,萨达特开始缓和与沙特的关系以获取沙特的援助和战争支持,有证据显示,在1973年中东战争之前,萨达特就与沙特达成一致,沙特承诺在战争中用石油禁运的方式支持埃及。1970年哈菲兹阿萨德担任叙利亚总统后,也在积极备战,一方面他想借此夺回戈兰高地,另一方面他想与埃及争夺阿拉伯世界的领导权,于是,1973年埃及联合叙利亚沙特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


埃及总统萨达特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及其影响

战争开始时埃及和叙利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之后又败退下来,可以说,军事方面阿拉伯和以色列打成了平手,扭转了之前的颓势,政治方面的影响则更为广泛。

国际层面:美苏双方在这一地区的影响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阻碍,苏联失去了埃及,70年代后期与伊拉克关系也开始下滑,在中东地区只剩下叙利亚这一个坚定的盟友。美国虽然收获了埃及,则由于对以色列的强烈支持,加之沙特在70年代对西方发起的石油禁运,美国与沙特和海湾诸国的关系进入低谷期,直到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对沙特构成威胁后,两者关系才开始好转。

以色列方面:1973年战争的局部性失败严重打击以色列国内的情绪,以色列工党近30年的执政地位被动摇,1977年主张对阿拉伯国家强硬的利库德集团赢得大选,贝京担任总统,一方面对埃及进行让步,同意进行和平协议的谈判,以便消除南部的隐患并且从内部分化阿拉伯国家,另一方面对北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推行更加强硬的外交政策,利用美国的援助推动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的建设,定居点的形成严重阻碍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和谈,成为了90年代巴以和谈中分歧严重的一个问题。贝京上任前,以色列对巴解组织就已经实行全力打压,1972年慕尼黑爆炸案后,以色列宣称巴解组织为恐怖组织,之后开始打击栖身于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势力,成为1975年黎巴嫩战争的重要导火索,贝京上任后态度更加强硬,任内于1982年推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国家:萨达特在战争中获得了与以色列和谈的筹码,开始着手推进和谈。这时,阿拉伯三角也逐渐形成,三角分别是埃及,叙利亚,沙特,三国从1973年中联合的状态转变为相互竞争和不信任的状态,战争之后各国显示对于和谈态度的巨大差异,叙利亚坚决不支持和谈,主张用战争手段夺回失地,埃及主张和谈,以便拿回失去的西奈半岛同时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看到叙利亚的态度后,埃及担心如果和谈中加上叙利亚,和谈很大概率会失败,便决定撇开其他国家单独与以色列开展谈判,这成为日后埃及被阿拉伯世界孤立的重要原因。总的来说,这个时期阿拉伯事务的核心国家就是埃及,叙利亚和沙特,伊拉克正在发展经济并没有过多参与三者间的竞争,而且此时复兴党内部权力斗争也很激烈,并未形成稳定的政权,此外,伊拉克与相邻的三国关系并不太好,与伊朗一直有领土纠纷,与叙利亚关系一直很差,与沙特关系由于政体之争也并不愉快,伊朗伊拉克70年代收益于石油价格的上涨,经济稳步上升,但并未积极在地区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东部波斯湾沿岸的三国基本处于均势状态,在阿拉伯三角内部,埃及转向实用主义外交后,叙利亚和沙特开始寻求对于阿拉伯世界的领导权,哈菲兹阿萨德选择的切入点便是1975年爆发的黎巴嫩内战,黎巴嫩成为了阿以双方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沙特通过石油禁运,扩大了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有效的抵御了他国对其政治体制的攻击,此外沙特此时担任起了宣传泛伊斯兰主义的角色,虽然这与之后伊朗的现代伊斯兰主义有所不同,但也成功维护了沙特的形象,有效抗衡了其他世俗主义的阿拉伯共和国。

阿以冲突的新战场:黎巴嫩

黎巴嫩是个成分复杂的国家,1975年以前,国内大约50%是基督徒(主要为马龙派天主教徒,希腊东正教徒),50%为穆斯林(逊尼派,什叶派,德鲁兹派)。黎巴嫩独立后,为了平衡教派之间的冲突,政府内部的高级职位由三个派别分别担任,马龙派担任总统,逊尼派担任总理,什叶派担任议长。战前的黎巴嫩曾是中东地区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但从二战之后到1975年之前这一段时间,不同教派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分配,基督徒在黎巴嫩主要占据商业,金融业的中收入较高的职位,穆斯林则大多位于中下层,收入差距的拉大成为教派冲突的一个重要根源,同时也渐渐演变成政党之间的冲突,代表穆斯林的政党支持阿拉伯主义与巴勒斯坦的收复,长枪党(马龙派)则对阿拉伯问题保持距离,更倾向于以色列方面,在此期间,由于阿以战争,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改变了教派之间的力量对比,围绕难民问题和巴解组织的问题,长枪党和亲阿拉伯政党产生分歧,巴解组织与马龙派处于冲突边缘。1974年4月13日,一辆中载有28名巴勒斯坦的难民全部遭到杀害,马龙派宣布对此负责,黎巴嫩内战爆发,这场内战从此开始,持续了长达15年之久,主要对手是以巴解组织为代表的阿拉伯民兵和马龙派军事组织,两大外部势力介入了内战,分别是叙利亚和以色列,以色列始终支持马龙派消灭巴解组织,叙利亚则有着更为复杂的政治考虑。

1976年,叙利亚介入黎巴嫩内战,其主要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第一,黎巴嫩内部有大量反对叙利亚复兴党政权的伊斯兰主义组织(比如穆斯利兄弟会),可以借机打压其势力。第二,黎巴嫩可以充当叙利亚进攻以色列的新路线。第三,叙利亚看到了借马龙派势力打击巴解组织的机会,巴解组织被削弱后,叙利亚就可以在阿以冲突中获得更重要的地位,增强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叙利亚在不同时间与不同组织结盟,从而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比如,其一开始是与以色列支持的马龙派势力联合,之后又抛弃马龙派,与穆斯林组织联合。直至2002年叙利亚撤军,叙利亚都在黎巴嫩境内充当一股重要的势力,这种情况很类似与现在叙利亚战争中土耳其的角色。


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1930-2000)
戴维营协议与埃及影响力的式微

就在北部各大势力在黎巴嫩厮杀的时候,南边以色列与埃及在和平谈判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贝京虽然是强硬派,但其仍延续上一任工党的政策,推进与埃及的和谈,美国卡特总统上台后,也在埃以之间协调,推进谈判的进行。1978年9月17日,埃及,以色列,美国三方签署戴维营协议,以色列与埃及之间正式实现和平,以色列承诺分阶段撤出西奈半岛。这一事件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渲染大波,埃及遭到一众阿拉伯国家的共同谴责,之后被踢出阿拉伯联盟,直至1988年阿拉法特开始考虑与以色列和谈之前,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之间都遭受孤立,戴维营协议除了对埃及自身有影响,对地区政治也影响深远。


戴维营协议时的贝京,卡特,萨达特(从左至右)
首先,戴维营协议的签署激起了巴勒斯坦人和其他阿拉伯人的强烈不满,加之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的干涉,巴以冲突在之后的十年内愈发激烈,双方均拒绝和平谈判的倡议,第二个深层次的影响就是为80年代之后的伊斯兰激进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催化剂,中东社会中伊斯兰主义组织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抗衡二战之后建立的世俗主义意识形态,典型组织就是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纳赛尔萨特特时期一直被打压),巴勒斯坦哈马斯(开始发展,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义中正式崛起),黎巴嫩真主党(借黎巴嫩内战的机会实现了力量的壮大), 1981年萨达特自己最终就因穆斯利兄弟会中激进主义者的刺杀而身亡,此外,埃及实力在70年代经历了大幅下滑,叙利亚伊拉克已经可以单独与埃及相抗衡,这次协议签署后,又恰逢1979年伊斯兰革命,于是,今后10年的中东政治的核心区域开始集中到了大叙利亚地区和波斯湾沿岸,中东地区的均势再次发生改变。

 

 

四: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崛起与中东新均势(1979-1991)
就在戴维营协议签署后不久,1979年三件大事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第一件事情就是1979年远在中亚发生的阿富汗战争,此次战争后,苏联与中东地区国家关系发生转折,除了与叙利亚还保持着一定的关系(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逐渐减少对叙军援,两者关系也逐渐平淡),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关系和伊朗关系均趋于恶化,苏联在这一时期逐渐开始失去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美国开始填补苏联留下的权力真空,但由于忌惮苏联的实力,美国在这一时期仍然不直接用军队介入地区事务,而是通过其在中东地区的盟友(沙特,以色列,埃及)发挥影响力,比如调停黎巴嫩内战,调停巴以关系,暗中在两伊战争中支持萨达姆。

第二个事件就是伊朗伊斯兰革命,霍梅尼建立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这种制度结合了民主主义与宗教政治,在这一制度中,教法学家掌握最高权力,议会议员的选举虽然与西方国家很像,但总统与议长权力受到制约,核心权力仍掌握在最高宗教领袖手中,霍梅尼时期更是如此。伊斯兰革命标志着现代伊斯兰主义在中东的崛起,成为中东地区一股重要的意识形态,其与以世俗主义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以逊尼瓦哈比派为代表的君主制形成三足鼎立的状态,伊朗也开始向外输出革命,通过阿拉伯广大的穆斯林,与伊斯兰主义组织建立联系,从而影响中东政治,同时期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哈马斯深受伊斯兰革命的影响,开始崛起为与阿拉伯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比如巴解组织)相抗衡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不过此时伊朗的力量仍然受到很大制约,伊拉克成为伊朗的敌对国家和强大对手,沙特由于意识形态的冲突,也开始利用各种方法限制伊朗的发展。


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1902-1989)
第三件事情就是萨达姆担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通过铁腕手段压制民族问题(比如库尔德人问题),通过复兴党的组织加强对伊拉克的控制,其被诟病为一党专制与独裁,但萨达姆通过这种手段,凝聚伊拉克并构建了空前稳定的内部状态,可以让其专心寻求对外的扩张,萨达姆也接过埃及的大旗,宣传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与叙利亚,沙特开始争夺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对伊朗,萨达姆认为刚刚经历了革命的伊朗呈现了短暂的虚弱,当时又恰逢伊拉克境内什叶派组织与伊朗相联系一同反对萨达姆政权,于是在1980年趁机向伊朗开战,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拉开了序幕,从此时开始直到2003年,萨达姆领导下的伊拉克都在中东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萨达姆自1979年起开始担任伊拉克总统
新均势的形成

1979年之后,随着埃及影响力的衰落,萨达姆看到了机会并准备填补权力真空,伺机与叙利亚,沙特争夺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但萨达姆严重误判了两伊战争的前景,陷入战争的时间长达八年,伊拉克70年代积攒起来的国力被极大的消耗了,此外,其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关系也不佳,导致其进入孤立的状态,邻国叙利亚与伊朗联合遏制伊拉克,美国和以沙特为首的海湾诸国,虽然在战时为伊拉克提供了一些帮助,但其目的绝非要真正帮助伊拉克,而是要寻求伊拉克伊朗双方两败俱伤的局面,虚弱的伊朗和伊拉克最符合沙特和美国的利益,伊朗实力同样遭受了重挫,沙特和海湾诸国忌惮伊朗的实力和伊斯兰革命的意识形态,加强了与美国的安全与军事合作,此外慢加强了其与埃及的关系,联合起来对抗伊朗和叙利亚形成的联盟,伊朗在这一时期对其他中东事务的影响力是通过意识形态方面(伊斯兰主义),较少有直接的军事介入。对于这一时期的叙利亚来说,它与伊朗组成联合战线,通过苏联来获得外部的支援,它受益于伊拉克由于战争导致的实力下降,但它同时受制于沙特,埃及,美国组成的联盟,沙特通过大量的经济援助来中和阿拉伯国家间的矛盾,并削弱叙利亚的影响力,同时以色列因为戴维营协议的签署和两伊战争,使得埃及和伊拉克大大减少了对以色列的威胁,以色列产生了充当地区霸权的想法,于1982年发动了第五次中东战争,遏制了黎巴嫩的叙利亚势力与巴勒斯坦解放势力,黎巴嫩内战中,叙利亚和伊朗联合支持黎巴嫩的什叶派势力,帮助其与以色列抗衡。以上就是这一时期中东地区均势的大致状况,也就是说,1979年前后海湾地区崛起的两股重要力量由于彼此间的战争,实力遭到大幅削弱,同时叙利亚与以色列,伊拉克之间也呈现一种均势,以至于这一时期的中东地区并未出现一个单独的霸权,各国之间处于均势状态,彼此相互交好,却又相互遏制。

 

 

五:美国主导下的中东新秩序(1991-2011)
海湾战争及其影响

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国力得到很大的消耗,加之80年代石油价格的不断下跌,到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已经背负了巨额的债务,国家经济陷入泥潭,萨达姆此时将眼光投向了科威特,一方面萨达姆垂涎科威特的巨额石油储备,想借此解决伊拉克经济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萨达姆认为科威特本身就是一个被英国人为制造出来的国家,不承认科威特的存在,萨达姆认为自己是新时期的纳赛尔,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入侵科威特不是发动战争,而是促进阿拉伯民族的解放,在这两种判断的支持下,萨达姆发动了入侵科威特的战争,但这严重触犯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首先如果萨达姆获得了科威特的巨额石油,就会在石油市场中形成巨大影响力,威胁美国的能源安全,再者,萨达姆入侵科威特严重威胁了沙特和以色列等美国盟友的国家利益,沙特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科威特,以色列也忧虑萨达姆占领科威特后实力会发展壮大。此时,另一个变量也影响了海湾战争的走向,那就是苏联实力急剧下滑并且濒临解体,以至于制约美国发动战争的一个重要力量消失了,这些种种汇集到一起,促成了老布什开战的决定,战争走向没有什么悬念,这场战争对于中东地区的影响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上:

1.这场战争是美国第一次利用军队直接介入中东地区事务,以前美国想军事介入时,均遭到沙特的拒绝,但这次沙特处于安全的考虑,同意了美国的出兵请求,战后不久,更加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苏联的解体,国际政治的结构正式从两级结构进入美国主导下的单极结构,此战之后,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开始急剧加大,美国开始着手塑造自己认为的中东新秩序。

2.海湾战争标志着泛阿拉伯主义的终结,这场战争是第一场阿拉伯国家入侵另一个阿拉伯国家的战争,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遭到了严重的打击,阿拉伯国家开始更加不信任对方,选择倒向美国,借美国的力量来保持中东秩序的平稳,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更加亲美,叙利亚没有了苏联的支持,也选择倒向美国,以获取沙特和美国的援助,海湾国家则依赖美国来保证其安全,为美国提供更多的军事基地。

3.意外的间接影响-巴以和谈的开启:意外的是,巴解组织的阿拉法特成为了海湾战争的一个间接受益者,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开始主导中东秩序,叙利亚开始转向美国,制约巴以和谈的一个重要因素得以消失,美国也看到这一点,在美国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就和平协议进行谈判,开启了通往奥斯陆和平进程的道路。


1991年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开启了美国主导下的中东新秩序,这一秩序可以伊拉克战争为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美国通过三大支柱政策影响中东,结果却不尽人意,911更是昭示了三支柱的失败。第二阶段就是后伊拉克战争阶段,美国改变了改变了前一阶段的政策,但此阶段美国中东政策遭遇了更惨痛的失败。

美国中东政策的三大支柱(1991-2003)

第一个支柱-对伊朗和伊拉克的双重遏制:先说伊拉克,海湾战争之后,美国继续加大了对与伊拉克的遏制,遏制方法包括经济封锁,间接性轰炸和煽动伊拉克内部的民族矛盾,直接目的就是希望借此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国在联合国通过对决议,谴责萨达姆对于境内库尔德人的镇压,借此联合英国在伊拉克内部设立禁飞区,90年代禁飞区的面积不断扩大,军事方面对萨达姆构成了巨大压力,希望借此煽动伊拉克内部的民族冲突最终推翻萨达姆政权,此外美国还实行对伊拉克的经济封锁,尽管如此,萨达姆政权依旧没有倒台,萨达姆通过将石油卖给俄罗斯,中国与欧洲,维持了自身政权的经济稳定,美国此时又希望借助美国在海湾地区和土耳其的的军事基地来对伊拉克实行打击,但这项要求遭到其他国家的拒绝,可以说,美国90年对于伊拉克的遏制,虽然力度很大,但并未奏效,且激起了周边国家的不满。

对于伊朗,美国企图通过埃及,沙特,以色列等盟友来遏制伊朗在地区的发展,出售给海湾国家大量先进武器,从而对伊朗形成军事威胁。伊朗对此做出了外交政策的调整,首先,伊朗输出革命的积极性出现了下降,更倾向于保持均势和现状的稳定,拉夫桑贾尼和哈塔米上台后,为修复战争和革命对伊朗造成的损伤,主张经济发展并且淡化意识形态的色彩,开始着手与海湾国家改善外交关系,以此来寻求地区合作和抵御美国对其的遏制,从内部来分化海湾国家对于伊朗的敌对态度。美国的盟友,主要是欧洲各个盟友,虽然在伊拉克问题上跟随美国,但在对伊朗的遏制问题上并没有与美国站在统一战线,欧洲更倾向于与伊朗保持友好的关系,而不是孤立它,于是,美国在90年代对于伊朗的遏制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可以说,双重遏制政策最后的结果对于美国来说是失败的,这也是911之后美国打算改变对两伊政策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支柱-巴以和平进程的推进:美国在这根支柱上刚开始进行的可以说比较顺利,但到90年代后期,却开始遭遇失败。海湾战争之后,在美国的斡旋下,巴以双方首先举行马德里会议进行初步讨论,之后开启奥斯陆和平进程。1993年8月,以色列总理拉宾和阿拉法特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奥斯陆协议,同意协议内容分阶段进行,并且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存在。同年以色列与约旦也达成和平协议,在之后与叙利亚的和谈虽然破裂(叙利亚坚持要求返还戈兰高地全部领土), 但整体上开始阶段和平进程似乎推进的很顺利。但在这之后,协议的执行遭遇困难,拉宾在签署协议后被刺杀,继任者佩雷斯虽继续推进和平协议的进程,但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频繁发动的袭击再次严重恶化了两国关系,以色列内部强硬派坚决不允许撤销巴勒斯坦境内的犹太人定居点。1996年代表利库德集团的内塔尼亚胡成为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成为奥斯陆协议的坚决反对者,自这时起,奥斯陆协议已经开始走入死胡同,协议的执行遭到无限期推迟,虽然2000年双方在美国协调下在戴维营展开谈判,协议终告失败。2000年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发生,加之哈马斯在选举中击败巴解组织成为巴勒斯坦执政党,和平进程宣告破裂,双方冲突开始不断升级。


奥斯陆协议签署现场
第三个支柱-在沙特和海湾君主国的军事存在的加强: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加强了在沙特的军事存在,但此时,两者之间开始脱离战时完全盟友的身份,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沙特和美国相互依赖同时又相互提防,美国担心自己对于沙特石油的过度依赖,同时不满沙特拒绝其使用境内的军事基地来打击伊拉克,沙特则觉得美国忽视了它的利益,美国不让其参与到和平进程的构建中,沙特也开始担心自己在安全方面对于美国的过度依赖,开始缓和与伊朗的关系,911事件之后,美国将矛头指向沙特,令两国关系进入低谷。

三支柱下新力量的悄然崛起-伊斯兰激进组织,美国此时期在对中东地区事务的广泛参与产生了一个对美国日后来的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伊斯兰激进势力的发展,除了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哈马斯之外,更加极端的伊斯兰组织在此时开始发展壮大,代表就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在本拉登的眼中,他将以色列的存在视为邪恶的化身,并认为幕后主使就是美国,他也不满美国在其母国沙特的军事存在,并借此抨击沙特政权,此后被沙特驱逐出境,可以说,巴勒斯坦问题和美国军事力量的存在是促使基地组织诞生的重要原因,之后基地组织发动911恐怖袭击,这场恐怖袭击可以说完全改变了美国在中东地区之前的政策,美国开始抛弃三支柱,并寻求更加激进的手段来打造自己认为的中东新秩序,直接导致了阿富汗战争和后续伊拉克战争的爆发。

伊拉克战争之后的中东(2003-2011)

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政府内部亲以色列的新保守主义者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比如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这些人对日后小布什的外交政策起了很大影响。小布什政府提出美国新世纪的构想,热衷于传播美式民主,并认为第一站就是中东的伊拉克,布什政府想当然的认为,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会出现一个民主的亲美的伊拉克,并且国内民众会欢迎这种变化,因为他们是独裁统治的受害者,此外,这个伊拉克还会成为美国遏制伊朗的桥头堡,树立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霸权,之后帮助美国逐步推进中东地区的民主化进程,经济方面,美国还可以获得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从而保障美国的能源安全,较少对沙特的依赖,跟据这些考虑,美国编造了许多对伊拉克战争开战的理由,除了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展示的洗衣粉,美国还宣称萨达姆与基地组织又密切联系,然而这个遭到了众多中东国家的一致反对,因为了解中东政治的都知道,萨达姆是压制恐怖主义的强硬派,两者的意识形态存在根本冲突,不可能结盟。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构想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想象之上,罔顾中东地区的现实,对于中东国家内部复杂的民族成分和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缺乏充分了解,固执用西方式的话语来解释中东政治,事实证明,美国的构想在战后的伊拉克绝大部分没有成为现实,相反,美国由于对自身实力的过度自信,最终酿成了灾难性的政治失败,如果说伊拉克就是保持中东地区均势的一个楔子,美国则强行拔掉了这颗楔子,在这之后,迎接美国的不是民主化的中东,而是地狱之门的开启。


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
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伊拉克战争的灾难性后果

伊拉克战争完全改变了90年代以来中东国家间的均衡状态,而造成了与美国预期完全相反的状况。首先,911之后将反恐作为一个重大政策的美国,却讽刺的成为了恐怖主义的最大推动者,直接导致了ISIS的崛起,美国的外交政策被充满意识形态偏见的新保守主义者把持,以至于无法看清中东地区的政治现实,美国在911之后应当做的是,减少对伊拉克和伊朗的双重遏制,让这两国成为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帮手,不幸的的是,美国做出完全相反的举动,选择利用军事行动推翻萨达姆政权,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ISIS趁机利用地区的反美情绪和动乱迅速发展,并在伊拉克北部境内开始着手建立政权,开始完成从组织到国家的蜕变。

再者,伊拉克战争导致反美情绪高涨,地区安全形势急剧恶化,伊朗目睹了在伊拉克地区发生的事情后,对自身安全感到极度担忧,开始着手启动核武器的发展,美国刚刚占领伊拉克,现在又要应对伊朗的核计划带来的威胁。伊拉克战争也恶化了以色列的外部环境,阿拉伯地区反美反以情绪高涨,以色列和周边国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冲突,和平谈判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对于美国的另一个盟友沙特来说,伊拉克战争也对其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首先,中东反美情绪与沙特美国间的盟友关系产生了冲突,沙特由于和美国的关系而承受了巨大压力,再者,战争结束后不久,沙特渐渐发现,其对手伊朗成为伊拉克战争的最大受益者,虽然伊拉克战争对伊朗心理上构成冲击,但之后美国在伊拉克治理的失败使得伊朗成为受益者,中东地区什叶派走廊开始在伊朗的领导下建立起来,萨达姆倒台后,伊朗的一个重要竞争对手消失,由于伊拉克推行民主选举,伊朗得以通过伊拉克境内得什叶派政党影响伊拉克政治,为其谋求政治利益,东部阿拉维派掌权的叙利亚,黎巴嫩的真主党,巴勒斯坦的哈马斯也纷纷与伊朗建立同盟关系,东至伊朗,西至地中海的什叶派走廊就此被打通,他们联合对抗逊尼派沙特和亲美的埃及以色列,中东地区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集团,美国则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输家。

2008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面对前任在中东留下的烂摊子,奥巴马开始反思之前美国中东政策的失败,对军事行动开始慎重,并开始着手改善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但此时的伊斯兰世界暗流涌动,一场席卷了中东地区的政治风暴即将到来,中东地区秩序又将开始发生重大改变。

 

 

六:阿拉伯之春与中东再洗牌(2011-)
2010年末,一个突尼斯小贩因为遭到警察和政府官员的粗暴对待,自焚身亡,引发了民众的大规模抗议,突尼斯执政了近30年的本阿里最终辞职,然后逃亡国外。之后,这股政治浪潮席卷到中东多个国家,最受影响是自上世纪50年代之后建立起来的世俗主义威权国家:利比亚,叙利亚和埃及,大批民众要求政治改革,美国此时也借机推波助澜,煽动各国内部的反对派,对一些国家,如利比亚,则选择军事介入推翻政权,阿拉伯之春中,埃及穆巴拉克政权倒台,利比亚和叙利亚则陷入内战,也就是说,中东地区自上世纪建立起来的世俗主义强人政治国家,在此次政治风波中全部垮台,世俗主义的意识形态全面衰落,并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美国希望这些政权倒台之后,可以产生亲美的民主国家,然而,美国的希望再次落空,阿拉伯之春并未造就美国想象中的民主国家,而是把地区宗教意识形态的冲突提高到新的阶段。

新玩家登场—土耳其,沙特与伊朗的三方博弈

土耳其在上世纪90年伊斯兰政党开始在国内政治中占上风后,其外交政策便开始发生变化,土耳其开始转变其亲西方的外交政策,重新塑造与中东各国的关系,埃尔多安领导的正义与发展党上台后,继承90年代繁荣党的传统继续实行东西方平衡外交,但中东各国认为土耳其更偏向西方不属于中东,并不乐意让土耳其参与中东事务,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埃尔多安看到了土耳其发挥影响力的时机,它开始与中东传统的两大力量(伊朗和沙特)展开了正面交锋,土耳其开始倡导奥斯曼主义,并宣称自己代表的除现代伊斯兰主义和瓦哈比主义之外的另一种意识形态,埃尔多安认为土耳其代表的民主制度可以为中东地区提供借鉴,并于伊斯兰共和国和君主制相抗衡。于是,中东地区开始由世纪之初的伊朗沙特冷战慢慢演变成了,土耳其沙特伊朗三方的政治格局。土耳其,卡塔尔和逊尼派的哈马斯结成同盟,在埃及,土耳其支持穆斯林兄弟会,而以沙特为代表的海湾君主国(不包括卡塔尔)则支持穆巴拉克政权,海湾君主国还利用自身的经济资源区支持贫穷的阿拉伯国家,以抵抗土耳其的影响。伊朗则由于叙利亚战争,导致其之前建立的什叶派走廊受到打击,在叙利亚,战争开始前,三方开始对阿萨德政权有不同想法,土耳其沙特站在反对派以一边,决心推翻亲伊朗的阿萨德政权,伊朗则不惜代价来防止阿萨德政权垮台,土耳其为此还短暂的利用了ISIS作为打击叙利亚的手段,美国也推波助澜,希望在叙利亚重复卡扎菲的故事,但2015年俄罗斯出兵则扭转了叙利亚战场局势,在这之后,叙利亚战争演变成了美俄土三方的博弈,美国近期见阿萨德政权倒台无望,便开始初步撤出叙利亚,留下土耳其与俄罗斯抗衡。在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倒台后,海湾君主国看到了机会,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支持利比亚反对派的活动,近期,土耳其也开始介入利比亚的内战。中东地区的局势最近可以说,仍然处于胶着状态,何时走出混乱还是个未知数。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
土耳其以后会在中东事务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三方间的博弈仍将继续,阿拉伯之春后,可以说从埃及到伊拉克的广大新月地带已经成为破碎地带,各方势力在此角逐,美国未来在中东地区的角色也不会再像伊拉克战争时期那样激进了,美国虽然对伊朗实行极限施压,但能否奏效还是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在美国国内,反伊朗亲以色列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如果继续让意识形态来塑造美国的外交政策,美伊之间的冲突可能会长久持续下去。

以上就是我对中东地区国家关系的一个综述,如果哪里有不足,希望可以指出,谢谢~~

参考文献:

Bronson, R. (2008).Thicker than oil: America’s uneasy partnership with Saudi Arab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eveland, W. L., & Bunton, M. (2016).A history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Hachette UK.

Fawcett, L. (2016).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Middle Ea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innebusch, R. A., & Ehteshami, A. (Eds.). (2002).The foreign policies of Middle East states.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Waltz, S. (1987). The Origin of Allianc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编辑于 2021-05-17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288
评论
更多回答

dear snail
没日没夜地浪费时间
中东局势


中东局势主要由四个国家决定,北部的土耳其,东部的伊朗,南部的沙特阿拉伯,以及西部的埃及,四个国家将中东围成了一个圈,圈中间还有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以色列,中东的冲突就在这个圈中,其中臭名昭著的isis在伊拉克,伊朗的东边还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挨着,印度和中国挨着。

 

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可以说是中东地区的情报中心,中东汇集的几大势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俄罗斯为首的东方国家,伊朗的什叶派,沙特和土耳其的逊尼派。

14年暴发的叙利亚内战就在这个圈中,主要是政府军和反政府的逊尼派的战争,政府军主要是什叶派,也就是本质是代表伊朗的什叶派和代表沙特的逊尼派的斗争,其中什叶派具有合法政权,逊尼派想要推翻这个政权,也就是伊朗和沙特土耳其的斗争。当时西方国家主要是支持沙特也就是逊尼派推翻什叶派统治,而中国一直主张和平,也就是承认什叶派,isis也属于逊尼派,而在叙利亚内战中反对派中就有isis,也就是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打击的isis组织,在叙利亚中又支持isis推翻叙利亚政府。

逊尼派和什叶派同属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黎巴嫩二者实力相当。

而对于伊拉克,主要由三部分势力组成,库尔德人,逊尼派和什叶派,而什叶派人占多数,也就是伊拉克由什叶派控制,也就是伊朗。伊拉克的前统治者萨达姆属于逊尼派,所以压榨库尔德人和什叶派,当时美军击毙了萨达姆,使得什叶派重新在伊拉克掌权,使得伊朗和伊拉克关系密切。

我们再说伊拉克国内势力。伊拉克国民动员部队,由什叶派建立起来的民兵部队,有14万人左右,这支部队的诞生是因为逊尼派建立了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境内疯狂屠杀其他信仰,而政府无力反抗,什叶派为了自保,建立了国民动员部队,其中包括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具体分为3部分,效忠西斯塔尼的部队和亲伊朗的什叶派,以及伊拉克本土的什叶派。其中伊拉克本土的什叶派反对美国和伊朗对伊拉克事物的干涉,美国打击的是国民动员部队的亲伊朗派。

最早国民动员部队的诞生是和政府军一同打击伊斯兰国,随着伊斯兰国被消灭,国民动员部队并没有解散,而是开始争夺政权。而美国所支持的伊拉克政权受到伊朗的什叶派的威胁。所以美国干掉了伊朗的苏莱曼尼,苏莱曼尼去伊拉克和伊拉克的什叶派商量推翻政府。干掉苏莱曼尼后,黎巴嫩的什叶派也发言要报复美国,以色列的背后是美国,所以以色列也开始全程戒严。

 

ps.补充一点宗教知识

现在世界上有3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也有说法是4大宗教,加一个犹太教。

其中伊斯兰教主要在中东,基督教在欧洲和美洲,佛教在印度。

最早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就是伊斯兰教,后来随着西方的殖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分裂,成为了现在中东的局势。

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我们称为穆斯林,中国也称清真教或者回教。据统计,伊斯兰教人口大约占全人类的23%,也就是15亿人左右,其中有四大主要派系,逊尼派,什叶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最大的两个派系是逊尼派与什叶派,中国所在的穆斯林主要是逊尼派,什叶派主要集中在伊朗伊拉克一带。

 

 

如果想详细了解背后的宗教矛盾冲突,建议可以看看《耶路撒冷三千年》和《穿越百年中东》两本书,一本是西方视角下的中东,一本是东方视角下的中东。

—————————————————————————————

更新,有朋友对三大宗教的说法有异议,认为应该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三大宗教这样的叫法本身并没有官方认可,只是民间的习惯使然,在中国百度是佛教,在谷歌搜索就是印度教,所以怎么说都可以。

编辑于 2020-01-09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 538
评论

猫大人
火星
好吧,其实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既然有人邀请,也不好意思就这么走了,我仅仅以个人浅薄的知识梳理一下这个关系,如有不妥请不要见怪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极其古老的历史,也是沙漠一神教的发源地,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不可谓不重要。从中东到地中海东岸这个舞台来看,无论阿拉伯还是犹太人乃至古代的腓尼基人、埃及人、巴比伦人,无疑都属于一个大的人种闪米特人,而小亚细亚崛起的赫梯帝国和后来兴起的波斯帝国则也代表了发源于高加索山脉的雅利安人在很早时期也参与进了中东这个乱局,当然后来阿尔泰系的突厥人也掺和进来了,那就是后话了。

古代史就不谈了,仅仅讲讲现在那些纷繁错杂的中东关系吧,首先民族上中东以及中东周边可以分为四大种族,犹太族,阿拉伯族,突厥族和波斯族。至于题主说的阿富汗其实和中东在地缘上关系不大,属于南亚,还没机会掺和进中东乱局,就不说了。

首先在民族上,犹太族不用说了,流浪千年回到故地,在美苏支持下建立了以色列,成功成为钉入阿拉伯腹地的一颗钉子。突厥不用说,历史上为了对付拜占庭和本国的反叛者,阿拉伯统治者引进了中亚游牧的突厥人,突厥人也不负众望的反客为主取下了小亚细亚作为自己根基地,建立了统治中东的奥斯曼帝国,波斯是文明古国,相比历史书上都学过,当年居鲁士曾建立第一个跨越亚欧非的大帝国,作为雅利安神族和波斯帝国的后代,伊朗人骨子里是高傲的,即使被阿拉伯征服并信仰了YSL教,但骨子里是瞧不起阿拉伯的,也总怀着振兴波斯入主中东的大国雄心,这和土耳其人想法类似,都是有着辉煌过去和大国野心的国家,比起海湾那一票靠石油混吃等死和新月沃地那一片扶不起来的军阀的那一群阿拉伯人强多了。除了土耳其、伊朗和以色列,中东剩下所有国家主体民族都是阿拉伯人。

看看中东的地理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中东的心脏或者说中原就是新月沃地那一片,这片水汽和两河滋润的冲击平原是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东的冲突中心,各方势力都想插手,我们可以定义为中原国家,这些中原国主要就是伊拉克、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大部分的冲突都在这里。围棋术语讲的还,金角银边草肚皮,中原虽好,却也是四战之地,不是那么容易拿的。而中原的四边就是那些有野心摩拳擦掌的国家。首先目前看最强是西北方向占据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土耳其人和东北占据波斯高原的伊朗,在国家政策上都发展了一定的工业,社会比较安定,都曾经统治过中东。做重要的是两国都地处高原,对于中东都是居高临下,有天然的战略优势,前进一步就是一马平川。

土耳其这个国家属于奥斯曼继承人,虽然被欧洲和俄罗斯彻底肢解了,还一直想洗白身份脱亚入欧,但对于中东还是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两河的源头都在土耳其,意味着只要土耳其人断水,伊拉克和一部分叙利亚人就得吃沙子,而土耳其也靠着宗教的亲近感和历史渊源不停的介入中东政局,首先想拿下的自然是脚边的叙利亚,因为叙利亚领导层是什叶阿拉维派,跟土耳其天生反冲,另一方面也反感土耳其指手画脚,所以土耳其不断介入叙利亚想把这个脚边的政权弄翻换上自己人。就对中东的野心来说,伊朗和土耳其是竞争对手,也各有优势,要知道叙利亚和伊拉克历史上受波斯文化影响也很深。就说一说宗教,ysl教主要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现在绝大部分穆斯林都是逊尼派,极少部分是什叶派,至于宗教划分的历史我就不多说了,反正什叶派目前最大的国家无疑是伊朗,巧的是,伊拉克大部分人也是什叶派,但伊拉克曾经的统治者萨达姆是逊尼派,所以为了政权合法性便宣扬阿拉伯民族主义发动两伊战争攻击伊朗,但后来萨达姆被美国搞下台了,现在上台的是占多数人口的什叶派政府,而叙利亚巧的是,大多数人口是逊尼派,但统治阶级的巴沙尔是什叶派,在中东属于少数派的什叶派的危机感使得他们与伊朗关系一直不清不楚,伊朗也乐得插手中东,这无疑与想要开拓中东而且属于逊尼派的土耳其产生极大矛盾,但二者都明白,无论土耳其的突厥族还是伊朗的波斯族,毕竟都不是阿拉伯人,所以两国之间各怀鬼胎又各自算计,却又都防范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存在。

然后再说一下西南的埃及和东南的沙特,好吧这两国都是阿拉伯人,也都怀着统一阿拉伯的雄心。沙特有石油,埃及有人有水,虽然无论国力还是地理上都没有土耳其和伊朗那样的好牌,但在民族和宗教上还是有着相当的优势的。沙特是圣地守护人,ysl宗教圣地麦加就在沙特,另外海湾的石油无疑也增加了沙特的筹码,但沙特那地方历史上就不是适合称王的地方,毕竟大部分是沙漠,而且沙特家族的兴起就是把穆罕默德的后代哈希姆家族赶到约旦而崛起的,得国不正。所以沙特毕竟倾向瓦哈比,宣扬宗教原教旨来抵消自己在血统上的不利条件,并把自己定位于逊尼派保护人,积极干涉中东寻求存在感,所以沙特和伊朗就是死对头,一衣带水就隔着波斯湾。如果让伊朗人选择先毁灭哪个国家,肯定不会是以色列和美国,伊朗会选择先毁灭沙特。沙特同样如此,宁可和仇人以色列勾结,也要防着伊朗。这是地缘利益纷争。然后说埃及,埃及曾经也有着一统阿拉伯民族雄心,但埃及没有沙特那样宗教优势,所以比较世俗化,跟欧洲比较近,宣扬阿拉伯民族主义,历史上辉煌一时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就是打着振兴阿拉伯救亡图存的旗号起来的,埃及的纳赛尔、叙利亚的巴沙尔和伊拉克的萨达姆这些军事强人就是阿拉伯民族主义革命的代表,后来为了团结阿拉伯人,也正是埃及联合一众阿拉伯国家进攻以色列,可惜的是在美国支持下,以色列大杀四方,埃及也就没了指望,经济也没发展起来,石油又在海湾那一片王爷国手上。阿拉伯民族革命也就逐渐衰落,现在的埃及也就只能守着自己地盘,自保有余进取不足了。其次海湾那一片王爷国,尤其是沙特最防范的就是阿拉伯民族主义,因为民族革命必然会打击宗教和王权,海湾那一众王爷就是靠着宗教和石油起家的,而不属于阿拉伯人的土耳其和波斯自然也不会放任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所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衰落是多方一起用力的结果,也算打掉了阿拉伯民族复兴的一次机会。

以色列不用说,作为列强用心险恶的产物,什么地方建国不好偏偏建在巴勒斯坦,那个狭窄的海上通道是新月沃地与埃及北非唯一通畅的要道,其他地方都是沙漠了,就地中海沿岸那一片有水有田有人口,以色列在这个地方建国,那就意味着西部的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非马格里布的阿拉伯人

与西亚两河流域的阿拉伯人无法联系在一起,通路被截断,这就是打消了阿拉伯统一的希望,难怪阿拉伯人如鲠在喉非要灭掉以色列不可,不过就算美国不支持以色列,世界上其他列强也会支持以色列,毕竟谁也不希望阿拉伯统一,所以正是因为以色列这根钉子钉在这,阿拉伯就不可能统一,也不可能复兴,所以埃及、伊拉克和叙利亚这些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强人们也只能逐渐沉沦。

好吧,扯了太多了,关系越搞越乱了,我就把他们关系简单说一下吧,伊朗和土耳其都是对中东有野心的,也有竞争的,所以每次责骂以色列时,伊朗和土耳其会比阿拉伯人更积极,为了获得阿拉伯人的好感,增加自己的正统性,但仅限于骂骂,绝不会动手,这一点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都有默契,毕竟无论谁想入主中东,肯定都不希望阿拉伯人统一。然后是沙特,沙特和以色列也是眉来眼去,因为沙特也是估计自己干以色列没指望,其次沙特这个宗教国家最忌讳的就是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所以对于以色列暴打埃及和叙利亚的复兴社会党人,沙特嘴上谴责,心里不知道会怎么想。海湾这一票像沙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科威特都是王权国家,之所以能维持封建统治,主要是靠海湾的石油收入和国王对宗教的控制力,自然最讨厌民族革命这类的,再加上麦加圣地就在沙特,所以他们会不断向世界宣传原教旨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为介入中东增加资本。埃及和叙利亚无疑是以色列最大受害人,也是最想干掉以色列振兴阿拉伯,但在列强的压力和以色列的攻击下,埃及认清了现实彻底认怂了,叙利亚也只能跟着怂了,曾经有理想有追求的一批中东复兴社会党政治强人最终在失去理想后也沦为了军政府或者军阀,在没有回转的机会了,直到被美欧一个一个击破。

好吧,似乎也门没说,其实也门也在海湾,而且是那一片沙漠国家中唯一有山有水的地方,所以古代就是海湾那一片的中心,穆罕默德把也门称为幸福之地,毕竟周围都是沙漠就这里有水,但苦逼的是也门在波斯湾没有海岸线,这导致了也门成了那一片唯一没有石油的国家,再加上人口增长,贫困率上升,现在就靠着到旁边一圈的富亲戚家打工来获取资金和外汇维持生存,再加上也门占据阿拉伯海红海要道,历史上又有被波斯占据过,受到波斯文化强烈影响,美苏冷战时又把也门分成南北两部分,后来统一后,也门本身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各占一半,而且南北也门地域分歧严重,所以现在也门也就成了海湾那一片最穷最乱的国家。当然你也不能因为也门穷就瞧不上他,要知道也门可是海湾环境最好的地方了,要是沙特没石油的话估计还不如也门。

编辑于 2015-11-25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 290
评论

Employee
喜欢唱、跳、rap、篮球,music
看到这个题就想做图、、、

首先了解一下中东的地理结构,东南托罗斯山-扎格罗斯山以北,可以以幼发拉底河上游和乌鲁米耶湖为界,划成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高原、亚美尼亚山地、伊朗高原三块。要注意的是,小亚细亚高原和伊朗高原腹地由于山脉阻隔,大都是草原、荒漠。这里首先登场的就是,土耳其、伊朗两大非阿拉伯的,中东强权,可以看一下他们现今的国界分别对应哪块。


再看东南托罗斯山-扎格罗斯山以南,北部高原的降水、融水汇集成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条大河,两河流域把它叫做美索不达米亚,阿西河和约旦河则得益于地中海东岸主要是黎巴嫩山拦截的水汽,这块地方叫做叙利亚。有河流和平地的地方就有生产,可见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是中东的“中原”。


幼发拉底河以南,阿西河和约旦河以东是阿拉伯人的老家,正宗以游牧、贸易为生的阿拉伯人生活的地方,阿拉伯高原-阿拉伯沙漠。事实上,除去山前地带-很多小河在这里降慢速度冲积留下肥沃的土壤,大河两岸、河口冲积扇,以及接受被拦截的水汽的地中海东岸,中东大多数地区都是荒漠、草原。下图圈出来的是较适合农耕的区域。


好了进入历史的轨迹,就从近代中东国家的形成讲起吧。这些国家的诞生都离不开两个母国-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时间回到1914,奥斯曼帝国改了半个世纪的革也留不住巴尔干诸民族,在欧洲只剩下都城附近的一小块领土,还好阿拉伯人还是忠心耿耿。帝国境内还有一个特殊族群,分布在亚美尼亚山地南部及东南托罗斯山和扎格罗斯山前平地的库尔德人,凯末尔推翻奥斯曼帝国建立土耳其共和国的时候也捎带上了他们,后来的库尔德人问题就来源于他们的政治和建国诉求,当然这是后话。


由于英法,俄的长期欺压,和德国的示好,奥斯曼在一战中投入了德国阵营。英国使出了大招,煽动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许下承诺奥斯曼一输,就把大部分阿拉伯人地区-东南托罗斯山和扎格罗斯山以南的统治权都交给担任汉志总督的哈希姆家族,历史上长期统治阿拉伯帝国的一个家族。

好巧不巧德国输了,奥斯曼政府和后来的土耳其凯末尔政府只得承认现实,阿拉伯人独立。这下英国反悔了,阿拉伯地区可以部分独立,但得在英、法、国联(实际也是英法控制)的监管和托管之下。1930年代各国赶走了英法殖民者,二战以后就是中东那一堆事了,巴勒斯坦问题、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也门问题,我知道还没写到国家关系就太监了,以后有空再填坑吧。。。

编辑于 2019-10-28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 64
评论
查看更多回答
收起
大家还在搜
中东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东几个国家的关系
中东土豪国家排名
中东关系图解
中东各国关系图
中东最富裕的六个国家
中东主要包括哪些国家
中东国家复杂关系图
中东国家关系图
中东战争国家有哪些
中东关系图
中东指哪些国家
中东最富裕的七个国家
中东各势力关系图
欧盟有哪些国家
中东哪些国家在打仗
中东指的哪些国家
中东是指哪些国家
中东地区各个国家的关系
中东指的是都有哪些国家
古代中东地区指哪些国家
中东战争各国家关系介绍
中东与中国关系好的国家
中东一共有哪些国家
中东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东具体指哪些国家
中东哪些国家属于欧洲
中东各国复杂关系
中东国家排名
中东地区包括哪些国家
中东指的哪些国家
中东是指哪些国家
中东地区各个国家的关系
中东指的是都有哪些国家
古代中东地区指哪些国家
中东战争各国家关系介绍
中东与中国关系好的国家
中东一共有哪些国家
中东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东具体指哪些国家
中东哪些国家属于欧洲
中东各国复杂关系

相关推荐
谁梳理一下中东这些国家的关系?_知乎
成为碎片的中东,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几大势力角逐的结果,一切都没有考虑全面,中东就在一种随意性之中走向了未来. 曾经,奥斯曼帝国的疆域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直到前南斯拉夫和希腊,再经过伊斯坦布尔进入亚洲,囊括了几乎所有…

简单带你认识中东主要国家_知乎
最近这两年,你听到的大多数中东新闻,都和一个国家有关,那就是叙利亚.就是这个看起来很小的国家. 可以这么说,现在你只要看到“难民”这两个字,它基本上就是在说叙利亚难民.这个国家内战打得太惨了,而且还不…

为什么没有人能说清楚中东有多少个国家?_知乎
百度百科上对中东国家数量的介绍,采纳的就是约23个国家. 而维基百科则显示,中东国家数量为18个. 在世界政区图的搜索中,答案倒是比较统一,与人们的传统印象相吻合,主要集中在西奈半岛与阿拉伯半岛附近….

中东具体指哪些国家?_知乎
百度百科上对中东国家数量的介绍,采纳的就是约23个国家. 而维基百科则显示,中东国家数量为18个. 在世界政区图的搜索中,答案倒是比较统一,与人们的传统印象相吻合,主要集中在西奈半岛与阿拉伯半岛附近….

为何中东地区常年战争不断?_知乎
发源地 「中东(Middle East)」不是一个很精确的地理名词,这源于充满优越感的欧洲中心论.如果把地球摊开,将欧洲置于世界中心,可以按照距离欧洲的远近把它的东面分为近东、中东以及远东.东亚及东南…

相关搜索
欧盟有哪些国家
中东哪些国家在打仗
中东指的哪些国家
中东是指哪些国家
中东地区各个国家的关系
中东指的是都有哪些国家
古代中东地区指哪些国家
中东战争各国家关系介绍
中东与中国关系好的国家
中东一共有哪些国家
中东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东具体指哪些国家
中东哪些国家属于欧洲
中东各国复杂关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