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发表评论 / 仪器百科 / 作者: 如意 机智的逗比一号 14.6万阅读 52 分享 纠错 共189个词条 卡尔·巴里·夏普莱斯 2022年、2001年获奖 卡尔·巴里·夏普莱斯(Karl Barry Sharpless),1941年4月28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两次),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W.M.Keck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卡尔 卡罗琳·贝尔托齐 2022年获奖 卡罗琳·贝尔托齐(Carolyn R. Bertozzi),女,1966年10月10日出生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2022年10月5日,获得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 莫滕·梅尔达尔 2022年获奖 莫滕·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男,1954年出生于丹麦,丹麦技术大学博士,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当地时间2022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卡罗琳·露丝·贝尔托西,丹麦莫滕·梅尔达尔,美国卡尔·巴里·夏普莱斯。 本亚明·利斯特 2021年获奖 本亚明·利斯特(Benjamin List),1968年1月11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德国化学家,鲁尔河畔米尔海姆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主任,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2021年10月6日,获得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 戴维·麦克米伦 2021年获奖 戴维·麦克米伦(David W.C. MacMillan),美国科学家、化学家,1968年出生于苏格兰。2021年10月6日,获得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 珍妮弗·道德纳 2020年获奖 珍妮弗·道德纳(Jennifer Doudna),1964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科学家,现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在切赫实验室担任博士后,师从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托马斯·罗伯特·切赫。2020年10月7日,詹妮弗·杜德纳因“开 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 2020年获奖 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1968年出生在法国的奥尔日河畔瑞维西,法国科学家,就职于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病原学研究室和柏林洪堡大学生物学系。2020年10月7日,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因“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获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吉野彰 2019年获奖 吉野彰(Akira Yoshino),1948年1月30日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京都大学和大阪大学,现任旭化成研究员和吉野研究室室长、名城大学教授、京都大学特命教授。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开发者。曾获得紫绶褒章和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斯坦利·惠廷厄姆 2019年获奖 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 ,1941年12月22日出生于英国,英国科学家,化学教授,现为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材料研究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任。2019年10月9日,斯坦利·惠廷厄姆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约翰·古迪纳夫 2019年获奖 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1922年7月25日在美国出生,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固体物理学家,是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发明人,锂离子电池的奠基人之一。2019年10月9日,约翰·古迪纳夫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时年已满97岁的约翰·古迪纳夫也成 格雷戈里·温特 2018年获奖 格雷戈里·温特,1951年4月14日出生于英国,男,2018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2018年10月3日,2018年诺贝尔奖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温特共同获奖,以表彰他们在酶研究等领域的贡献。 乔治·史密斯 2018年获奖 乔治·史密斯,美国人,密苏里大学生物科学教授,2018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2018年10月3日,2018年诺贝尔奖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格雷戈里·温特尔(Gregory P. Winter)共同获奖 弗朗西丝·阿诺德 2018年获奖 弗朗西斯·阿诺德,女,1956年7月25日生于美国,现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2018年10月3日,2018年诺贝尔奖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温特尔共同获奖,以表彰他们在酶研究等领域的贡献。 理查德·亨德森 2017年获奖 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男,1945年7月19日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1962-1966在爱丁堡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69年取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电子显微镜领域的开创者之一。现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MRC分子生物实验室项目负责人。201 阿希姆·弗兰克 2017年获奖 阿希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1940年9月12日生于德国锡根。德裔生物物理学家,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因发明单粒子冷冻电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而闻名,此外他对细菌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弗兰克2006年入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美 雅克·杜波谢 2017年获奖 雅克·杜波谢(Jacques Dubochet),男,1942年6月8日出生于瑞士,生物物理学荣誉教授。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伯纳德·L·费林加 2016年获奖 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ucas Feringa),1951年5月18日出生于荷兰Barger-Compascuum,有机化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 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 2016年获奖 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James Fraser Stoddart),1942年5月24日出生于英国爱丁堡,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詹姆斯·弗雷 让-皮埃尔·绍瓦热 2016年获奖 让 – 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男,1944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法国化学科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2016年10月5日,因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齐兹·桑贾尔 2015年获奖 阿齐兹·桑贾尔(Aziz Sancar),1946年9月8日生于土耳其萨武尔,美国和土耳其国籍生物学家,专门从事DNA修复、细胞周期检查点、生物钟方面的研究。他花费时间最长的研究涉及光解和光激活的机制,对这些机制的探索已有近20年时间,直接观察到了光解酶修复胸腺嘧啶二聚体的过程。2015诺贝尔化学奖 保罗·莫德里奇 2015年获奖 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1946年6月13日出生,美国科学家,在杜克大学担任詹姆斯·B·杜克大学生物化学教授,以及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托马斯·林达尔 2015年获奖 托马斯·林达尔(Tomas Robert Lindahl)1938年1月28日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医学家,专门从事癌症研究,他曾在斯德哥尔摩的Karolinska研究所学习,并于1967年获得博士学位。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和纽约的洛克菲勒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后,他成为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医学和 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 2014年获奖 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 Esco Moerner),男,1953年6月24日出生,化学家,单分子光谱和荧光光谱领域的著名专家。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哈利·S·莫什讲座教授(Harry S. Mosher Professor)。 斯特凡·W·赫尔 2014年获奖 斯特凡·W·赫尔(英语/德语:Stefan W. Hell,1962年12月23日生于罗马尼亚阿拉德),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之一。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埃里克·白兹格 2014年获奖 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1960年1月13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美国维吉尼亚州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es Medical Institute),Janelia Farm 研究院。 亚利耶·瓦谢尔 2013年获奖 亚利耶·瓦谢尔,1940年出生于以色列,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成绩优异,获得理学士学位,随后分别在1967年和1969年,他又赢得了两个化学物理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学位后,他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工作,1972年至1976年,他回到魏兹曼研究院分子生物学,在英国剑桥的实验室工作。在1976年,他在南加州 迈克尔·莱维特 2013年获奖 迈克尔·莱维特 (Michael Levitt),男,美国和英国双重国籍,生物物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47年5月9日出生于南非,毕业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BSc,1967)和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PhD,1971)。美国斯坦福医学院癌症研究所Robert W 马丁·卡普拉斯 2013年获奖 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1930年3月15日出生于维也纳,美国和奥地利双重国籍,是一位在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理论化学家,犹太裔。主要研究是在核磁共振谱学、化学动态学、量子化学和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面。提出了有关耦合常数和二面角之间关系的卡普拉斯方程(Karplus equ 布莱恩·科比尔卡 2012年获奖 布莱恩·科比尔卡,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学教授,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研究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杰出教授。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2012年获奖 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教授、生物化学教授。1968年开始利用放射学来追踪细胞受体。2012年因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2011年获奖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以色列人,理论物理学家,现为以色列工学院工程材料系教授。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具有准晶体结构的合金,在晶体学研究领域和相关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领域。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广东以色列理工 铃木章 2010年获奖 铃木章(Akira Suzuki),博士学位,毕业于北海道大学,是日本化学家、北海道大学荣誉教授和铃木反应的发现者。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时任北海道大学教授的铃木章与理查德·赫克、根岸英一共同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根岸英一 2010年获奖 根岸英一(ねぎし えいいち,1935年7月14日—2021年6月6日),博士学位,毕业于东京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是日本已故著名化学家和美国普渡大学教授。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10年10月6日宣布其与理查德·赫克、铃木章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 理查德·赫克 2010年获奖 理查德·赫克,美国人,195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进行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后又进入美国特拉华大学工作并于1989年退休。201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阿达·约纳特 2009年获奖 阿达·约纳特(英语:Ada Yonath,希伯来语:עדהיונת),以色列科学家。2009年因“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1962年在希伯来大学获学士学位,1964年在希伯来大学获硕士学位,1968年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X射线晶体学博 托马斯·施泰茨 2009年获奖 托马斯·施泰茨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因为“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2009年获奖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是英国结构生物学家,拥有美国籍,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钱永健 2008年获奖 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1952年2月1日—2016年8月2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药理学教授以及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钱永健于1 马丁·查尔菲 2008年获奖 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出生于194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他获奖的主要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的作用,这一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理学和医学等领域。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说,这种蛋白已经成为同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2018年3月,获澳门科 下村修 2008年获奖 下村修(英文:Osamu Shimomura;1928年8月27日-2018年10月19日),男,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福知山市,已故日本著名化学家、海洋生物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博士学位,毕业于名古屋大学。1951年,下村修从长崎医科大学药学专门部毕业。之后,进入名古屋大学深造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 格哈德·埃特尔 2007年获奖 格哈德·埃特尔,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慕尼黑工业大学毕业,1965年获博士学位,化学家。从1973年开始,埃特尔担任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教授及该校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86年至2004年,埃特尔出任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所长,他是这家研究所的名誉教授。从1997年和 罗杰·大卫·科恩伯格 2006年获奖 罗杰·大卫·科恩伯格(Roger David Kornberg),男,出生于1947年,200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1972年获得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理查德·施罗克 2005年获奖 理查德·施罗克,1945年1月4日出生,美国化学家,因为在有机化学中复分解反应法的贡献,成为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 罗伯特·格拉布 2005年获奖 罗伯特·格拉布(Robert H. Grubbs ,1942年2月27日-2021年12月19日),美国化学家,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格拉布自大学毕业起就在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和《美国化学学会杂志》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罗伯特·格拉布开发出的催化剂是应用最广泛的烯烃复分解反应催 伊夫·肖万 2005年获奖 2005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法国人伊夫·肖万,和他一同分享此奖项的还有两名美国人。伊夫·肖万早在1971年便建立了烯烃“换位合成法”的理论基础,一项用于石油衍生品生产的合成技术。 欧文·罗斯 2004年获奖 欧文·罗斯(Irwin Rose),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因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与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共同获得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夫拉姆·赫什科 2004年获奖 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1937年12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以色列和瑞士双重国籍,生物化学家,以色列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理工学院拉帕波特医学研究院教授。阿夫拉姆·赫什科于1956年入读于希伯来大学医学院;1965年获得 阿龙·切哈诺沃 2004年获奖 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1947年10月1日出生于英属巴勒斯坦保护国(今以色列)海法,以色列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阿龙·切哈诺沃于1970年毕业于希伯来大学 罗德里克·麦金农 2003年获奖 罗德里克·麦金农,1956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附近的小镇伯灵顿长大。 彼得·阿格雷 2003年获奖 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1949年1月30日-),科学家。1949年1月30日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小城诺斯菲尔德,1974年在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该学院生物化学教授和医学教授。2004年来到杜克大学,担任医学院副院长。由于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即细胞膜中存在一个 库尔特·维特里希 2002年获奖 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üthrich,1938年10月4日- ),瑞士科学家,生于瑞士阿尔贝格。他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和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共同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7年12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东理 田中耕一 2002年获奖 田中耕一(Tanaka Koichi),毕业于东北大学,日本科学家。1959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首府富山市,1983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学士学位,现任职于京都市岛津制作所,为该公司研发工程师,分析测量事业部生命科学商务中心、生命科学研究所主任。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一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 约翰·贝内特·芬恩 2002年获奖 约翰·贝内特·芬恩博士(1917年6月15日-2010年12月10日),美国化学家。与田中耕一、库尔特·维特里希共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野依良治 2001年获奖 野依良治(日文平假名:のより りょうじ;英文:Ryoji Noyori),1938年9月3日出生于日本兵库县芦屋市,日本著名有机化学家,博士学位,毕业于京都大学。现任名古屋大学教授、名古屋大学理学研究科主任、名古屋大学高等研究院荣誉院长、日本学士院院士、外籍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2001年获奖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William Standish Knowles,1917年6月1日-),美国化学家。因在手性催化还原反应方面的研究,和野依良治、巴里·夏普莱斯一起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 白川英树 2000年获奖 白川英树(Hideki Shirakawa),日本化学家,博士学位,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其主要贡献为导电高分子的研究。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2000年获奖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出生于新西兰,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艾伦·黑格 2000年获奖 艾伦·黑格(Alan J.Heeger),1936年12月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苏城,物理、化学、材料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物理系教授。艾伦·黑格于1957年获得内布拉斯加大学物理学和数学学士学位;1961 亚米德·齐威尔 1999年获奖 亚米德·齐威尔(أحمد زويل,Ahmed Hassan Zewail)1946年2月26日出生,埃及化学家,飞秒化学上的专家。 约翰·波普 1998年获奖 约翰·安东尼·波普 (John Anthony Pople,1925年10月31日-2004年3月15日),英国化学家,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1946年波普获得了他的学士学位,1951年获得数学系的哲学博士学位(PhD),1998年他由于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方面卓越的贡献获得了当年度诺贝尔化 沃尔特·科恩 1998年获奖 沃尔特·科恩(Walter Kohn,1923年3月9日~2016年4月19日),出生于奥地利名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早年其父母均在纳粹集中营中被杀害,16岁的科恩从纳粹统治的奥地利逃亡加拿大,并入伍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科恩进入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深造,并于1945年获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1997年获奖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Jens Christian Skou,1918年10月8日-2018年5月28日),丹麦化学家。他发现了一种离子转运酶Na+-K+ -ATPase,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 约翰·沃克 1997年获奖 约翰·沃克,英国化学家,1941年1月17日生于英国约克郡哈法克斯。由于对形成三磷酸腺苷的酶催化过程作出解释而与博耶共获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 保罗·波耶尔 1997年获奖 保罗·波耶尔(Paul D. Boyer,1918年-2018年6月2日),出生于美国犹他州普罗沃市,1943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化学教授。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 理查德·埃利特·斯莫利 1996年获奖 理查德·埃利特·斯莫利(Richard Errett Smalley,1943年6月6日-2005年10月28日),美国化学家。因发现富勒烯而与罗伯特·柯尔、哈罗德·克罗托共同获得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哈罗德·克罗托 1996年获奖 哈罗德·克罗托(Harold Kroto;1939年10月7日-2016年4月30日),男,英国化学家,杜伦大学理学博士,因发现富勒烯,199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罗伯特·柯尔 1996年获奖 罗伯特·柯尔(Robert Floyd Curl, Jr.,1933年8月23日-2022年7月3日),美国莱斯大学化学系的名誉教授。因发现富勒烯获得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 1995年获奖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Frank Sherwood Rowland,1927年6月28日-2012年3月10日),美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原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化学教授。他的研究主要涉及大气化学和化学反应动力学。 马里奥·莫利纳 1995年获奖 马里奥·莫利纳(Mario J. Molina,1943年3月19日-2020年10月7日),生于墨西哥墨西哥城。墨西哥化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学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院士和墨西哥科学院院士,多个环境组织的委员会成员。1987年,与其他科学家共同努力,促成关于禁止 保罗·克鲁岑 1995年获奖 保罗·约瑟夫·克鲁岑(Paul Jozef Crutzen,1933年—2021年1月28日),荷兰大气化学家,由于证明了氮的氧化物会加速平流层中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臭氧的分解而与马里奥·莫利纳、弗兰克·舍伍德·罗兰共同获得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虽然他的研究成果一开始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为以 乔治·安德鲁·欧拉 1994年获奖 乔治·安德鲁·欧拉(George Andrew Olah,Oláh György)(1927年5月22日-),男,博士,出生于布达佩斯,是一个美籍匈牙利化学家。他在超强酸稳定碳正离子的研究中有杰出贡献。他曾获得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并在不久后获得普利斯特理奖章——美国化学会所颁发的最高荣誉。 迈克尔·史密斯 1993年获奖 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1932年4月26日英国布莱克浦—2000年10月4日加拿大温哥华)是加拿大化学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凯利·穆利斯 1993年获奖 凯利·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1944年12月-2019年8月7日),美国著名化学家,因发明高效复制 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而获得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凯利·穆利斯1944年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1966年本科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1973年获加州大 马库斯 1992年获奖 马库斯(Rudolph A.Marcus),1923年7月21日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讲座教授。马库斯于1943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1946年获得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 恩斯特 1991年获奖 恩斯特,瑞士科学家,他发明了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而获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经过他的精心改进,使核磁共振技术成为化学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他还将研究成果应用扩大到其他学科。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1990年获奖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英文名Elias James Corey,生于1928年7月,是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得奖原因是“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 托马斯·罗伯特·切赫 1989年获奖 托马斯·罗伯特·切赫,1947年12月8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毕业于格林奈尔学院,美国生物化学家、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生物化学教授。主要研究转录中的细胞核,端粒的结构和功能,线性染色体的自然结束。托马斯·罗伯特·切赫获得了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时年42岁。在此之前,切赫因核酸性酶的发现而获得了声 西德尼·奥尔特曼 1989年获奖 西德尼·奥尔特曼(Sidney Altman,1939年5月7日-2022年4月5日),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生于加拿大。科罗拉多大学毕业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80年起任耶鲁大学教授。2022年4月5日,西德尼·奥尔特曼去世,享年82岁。 哈特穆特·米歇尔 1988年获奖 哈特穆特·米歇尔,男, 1948年7月18日出生于联邦德国符腾堡州的路德维希堡,先后在图宾根大学、慕尼黑大学就学。在维尔茨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主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大学名誉教授。2018年9月17日,哈特穆特·米歇尔参加吉林大学首届未来科学论坛。 罗伯特·胡贝尔 1988年获奖 罗伯特·胡贝尔(Robert Huber,1937年2月20日慕尼黑),德国化学家,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约翰·戴森霍费尔 1988年获奖 约翰·戴森霍费尔(Johann Deisenhofer,1943年9月30日—),德国科学家,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查尔斯·佩德森 1987年获奖 查尔斯·约翰·佩德森(Charles John Pedersen、Yoshio,1904年10月3日~1989年10月26日),出生,美国人,化学家,1922年毕业于戴顿大学,198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89年逝世。 杰马里·莱恩 1987年获奖 杰马里·莱恩(Jean-Marie Lehn),1939年9月30日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化学、超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法国斯特拉斯堡 唐纳德·克拉姆 1987年获奖 唐纳德·詹姆斯·克拉姆,美国有机化学家,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波拉尼 1986年获奖 John Charles Polanyi(1929年1月23日-),出生于柏林的犹太裔加拿大物理化学家,1986年因对化学动力学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是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之子,经济学家卡尔·波拉尼的侄子。 李远哲 1986年获奖 李远哲,1936年11月19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哥廷根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宗座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退休教授。李远哲于1959年从台湾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61年获得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 达德利·赫施巴赫 1986年获奖 达德利·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1932年6月18日-),美国化学家。因为研究化学基元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与李远哲和约翰·波拉尼(John Polanyi)共同分享了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是哈佛大学的研究教授。 杰尔姆·卡尔 1985年获奖 杰尔姆·卡尔(Jerome Karle,1918年6月18日-2013年6月6日),犹太裔美国物理化学家。生于纽约市,因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方法,与赫伯特·豪普特曼共同获得了198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2006年时在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工作。 赫伯特·豪普特曼 1985年获奖 赫伯特·豪普特曼(Herbert A. Hauptman,1917年2月14日-2011年10月23日),美国数学家和化学家,198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1984年获奖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RobertBruceMerrifield,1921年7月15日-2006年5月14日),美国生物化学家,198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最主要的贡献是发明了固相接肽技术。他因为研究出了制造肽和蛋白质的方法而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通过开发出一种能够快速大量合成肽链 亨利·陶布 1983年获奖 亨利·陶布(1915年11月30日—2005年11月16日),化学家。他的研究兴趣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更使得他获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龙·克卢格 1982年获奖 阿龙·克卢格爵士,OM,PRS(Sir Aaron Klug,1926年8月11日-)另译亚伦·克卢格。是一名出生于立陶宛的英国化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198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2000年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罗阿尔德·霍夫曼 1981年获奖 霍夫曼(Roald Hoffmann)是美国化学家,1937年7月18日生于波兰,后就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物质结构的研究,在固体与表面化学方面有突出贡献,并于198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福井谦一 1981年获奖 福井谦一(Fukui Kenichi,1918年10月4日~1998年1月9日),出生于日本,日本量子化学家。毕业于京都大学,日本理论化学家,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艺术科学文学院院士、日本政府文化勋章获得者。由于在1951年提出直观化的前线轨道理论,1981年时任京都大学教授的福井谦一获得诺贝尔化 弗雷德里克·桑格 1980年、1958年获奖 弗雷德里克·桑格(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是一位英国生物化学家,曾经在1958年及198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第四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沃特·吉尔伯特 1980年获奖 沃特·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1932年3月21日-)是一位美国物理学家与生物化学家,分子生物学的早期研究者之一。1980年与弗雷德里克·桑格因为发展了测定DNA序列的方法,而与保罗·伯格(Paul Berg)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保罗·伯格 1980年获奖 保罗·伯格,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毕业后,在西保留地大学获博士学位。1959年起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由于开发了试管内在酶的作用下将大肠杆菌的噬菌体基因与SV40基因结合在一起的技术,198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格奥尔格·维蒂希 1979年获奖 格奥尔格·维蒂希,德国化学家,1979年因将磷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而与赫伯特·布朗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赫伯特·布朗 1979年获奖 赫伯特·查尔斯·布朗(Herbert Charles Brown,1912年5月22日~2004年12月19日),美国著名化学家,1979年因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而与格奥尔格·维蒂希分享诺贝尔化学奖。赫伯特·布朗于2004年12月19日因心脏病在印第安纳州Lafayette的一家医院去 彼得·米切尔 1978年获奖 彼得·丹尼斯·米切尔,英国生物化学家,1978年因为化学渗透理论建立了公式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伊利亚·普里高津 1977年获奖 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1917年1月25日~2003年5月28日)是比利时物理化学家,布鲁塞尔学派的首领,以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而闻名于世,并因而荣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非平衡态统计物理与耗散结构理论奠基人。他把将近一世纪前由克劳修斯(Claus 威廉·利普斯科姆 1976年获奖 小威廉·纳恩·利普斯科姆(英语:William Nunn Lipscomb, Jr.,1919年12月9日-2011年4月14日),美国无机化学家,主要研究实验化学、理论化学和生物化学。他在1976年因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1975年获奖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Vladimir Prelog,1906年7月23日-1998年1月7日),旅居瑞士的南斯拉夫化学家,1906年7月23日生于萨拉热窝,在布拉格工业大学获工程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二次大战中避居瑞士并加入瑞士国籍。是瑞士籍南斯拉夫化学家。主要研究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他于19 约翰·沃卡普·康福思 1975年获奖 约翰·沃卡普·康福思爵士(Sir John Warcup Cornforth,1917年9月7日-2013年12月14日),澳大利亚化学家。他因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 保罗·弗洛里 1974年获奖 保罗·约翰·弗洛里Paul John Flory(1910年6月19日-1985年9月9日),美国化学家,在高分子、聚合物领域贡献巨大。1974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10年6月19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斯特林市一个牧师家庭。起初在印第安那州曼彻斯特工学院学习,毕业后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研究生 威尔金森 1973年获奖 威尔金森(Wilkinson·Geoffrey,1921~1996)。英国化学家。1921年7月14日生于英格兰西约克郡托德莫登。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1973年获奖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1918年11月10日-2007年7月23日),德国化学家。 斯坦 1972年获奖 斯坦(William Howard Stein,1911年6月25日~1980年8月23日),美国生物化学家,生于美国纽约。1938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内科和外科医师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斯坦福·摩尔 1972年获奖 斯坦福·摩尔(Stanford Moore,1913年9月4日-1982年8月23日),美国生物化学家。 克里斯蒂安·伯默尔·安芬森 1972年获奖 克里斯蒂安·伯默尔·安芬森(1916年3月26日-1995年5月14日)美国生物化学家。 格哈德·赫茨伯格 1971年获奖 格哈德·赫茨伯格(Gerhard Herzberg;1904年12月25日-1999年3月3日),光谱学奠基人,197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20世纪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路易斯·费德里科·勒卢瓦尔 1970年获奖 路易斯·费德里科·勒卢瓦尔(Luis Federico Leloir,1906年9月6日-1987年12月2日)阿根廷籍法裔生物化学家。因研究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复杂的糖类分解为简单碳水化合物的过程)而获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 奥德·哈塞尔 1969年获奖 奥德·哈塞尔(挪威语:Odd Hassel),196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里克·巴顿 1969年获奖 德里克·哈罗德·理查德·巴顿(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1918年9月8日 – 1998年3月16日),英国化学家,196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拉斯·昂萨格 1968年获奖 拉斯·昂萨格(Lars Onsager,1903年11月27日-1976年10月5日),挪威出生的美国化学家。他因发现非平衡态热力学的一般关系,提出了倒易关系而获得1968年诺贝尔化学奖。 乔治·波特 1967年获奖 乔治·波特爵士George Porter(1920-2002),英国化学家,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20年12月6日出生于英国英格兰中西部斯诺福思城。就读于利兹大学化学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学习未结束即到军队中服役,先被送进阿伯丁大学附设的一个训练班进修物理及无线电技术,学习结束后回英国到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1967年获奖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Ronald George Wreyford Norrish,1897年11月9日剑桥 – 1978年6月7日),英国化学家,196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曼弗雷德·艾根 1967年获奖 曼弗雷德·艾根(Manfred Eigen,1927年5月9日-2019年2月6日),德国化学家及生物物理学家,曾任位于哥廷根的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所主任。当地时间2019年2月6日,曼弗雷德·艾根(Manfred Eigen)在德国哥廷根(Göttingen)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罗伯特·马利肯 1966年获奖 罗伯特·马利肯( Robert Sanderson Mulliken),美国著名化学家、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顶级学府芝加哥大学教授,196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896 年6月7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纽伯里波特 ,1986 年 10月31日卒于阿灵顿。 伍德沃德 1965年获奖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1917年4月10日–1979年7月8日 ) 美国有机化学家,现代有机合成之父,对现代有机合成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合成和具有复杂结构的天然有机分子结构阐明方面。获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与其同事罗尔德·霍夫曼共同研究了化学反应的理论问题。后者也获得了1981年的诺 多罗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1964年获奖 多罗西·克劳福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OM,1910年5月12日~1994年7月29日),结婚前名为多罗西·玛丽·克劳福特(Dorothy Mary Crowfoot)英国的化学家。由于通过X射线分析出分子构造而于1964年获奖诺贝尔化学奖。1965年获得英国功 居里奥·纳塔 1963年获奖 居里奥·纳塔(GiulioNatta,1903年2月26日-1979年5月1日),意大利化学家,在聚合反应催化剂研究上作出很大贡献,因此与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共同获得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 卡尔·齐格勒 1963年获奖 卡尔·齐格勒联邦德国有机化学家。1898年11月26日生于黑尔萨,1973年8月12日卒于米尔海姆。1920年获马尔堡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27年在海德堡大学任教授。1936年任哈雷-萨勒大学化学学院院长。1943年任威廉皇家学会(后称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煤炭研究所所长,直至逝世。齐格勒在金属有机化 约翰·肯德鲁 1962年获奖 约翰·肯德鲁,男,爵士,CBE,FRS(Sir John Kendrew,1917年3月24日牛津 – 1997年8月23日),英国生物学家,196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马克斯·佩鲁茨 1962年获奖 马克斯·佩鲁茨(Max F. Perutz,1914年5月19日-2002年),男,英国生物学家和结晶学家,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二战时去英国求学,在剑桥获博士学位并加入英国籍。蛋白质晶体学家。因发现血红蛋白分子结构与肯德鲁共获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也是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创建人与第一任主 梅尔文·卡尔文 1961年获奖 梅尔文·埃利斯·卡尔文(Melvin Ellis Calvin,1911年4月8日—1997年1月8日),美国著名生化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因与 Andrew Benson 和 James Bassham 发现卡尔文循环(Calvin Cycle)或称C 威拉得·利比 1960年获奖 威拉得·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1908年12月17日-1980年9月8日),著名美国化学家、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及博士),曾参与曼哈顿计划。利比一生致力于放射性碳定年法(Radiocarbon dating)的发展,19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1959年获奖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捷克语:Jaroslav Heyrovský 1890年12月20日-1967年3月27日),捷克化学家,布拉格大学教授。 亚历山大·罗伯兹·托德 1957年获奖 亚历山大·罗伯兹·托德Alexander Robertus Todd, Baron Todd(1907年10月2日-1997年1月10日),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化学家、男爵。他被称为近代核酸化学的前驱,主要成就是对核苷、核苷酸的研究,弄清了核苷酸的结构和组成,首先合成了人体内几种重要核苷酸单体,也为核 尼古拉·谢苗诺夫 1956年获奖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谢苗诺夫,苏联医生、化学家;1896年4月15日出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谢苗诺夫的重大贡献是发展了链反应理论,并于1956年与西里尔·欣谢尔伍德一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9月25日逝世。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 1956年获奖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是英国化学家。1897年6月19日生于伦敦,1967年10月9日卒于同地。曾入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学习,1914年因战事中断学习。1916~1918年在皇家兵工厂炸药车间工作。1919 年回原校复学。1920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21年起到牛津大 学三一学院工作。1937年后任牛津 文森特·迪维尼奥 1955年获奖 文森特·迪维尼奥(Vincent du Vigneaud,1901年5月18日-1978年12月11日),美国生物化学家,195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莱纳斯·卡尔·鲍林 1954年获奖 莱纳斯·卡尔·鲍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两人之一。 赫尔曼·施陶丁格 1953年获奖 赫尔曼·施陶丁格(1881~1965),德国著名化学家、化学教育家。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沃尔姆斯。1898年在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学习。青年时他对植物很有兴趣。他父亲让他先学化学,为学植物学打基础。于是施陶丁格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哈勒大学学习与化学有关的课程。他读书十分刻苦,1903年他撰写了《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 1952年获奖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Richard Laurence Millington Synge(1914年10月28日- 1994年8月18日),英国生物化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四十年代初,他发现了分离物质的新方法,这就是轰动生物化学界的分溶层析法。现代的分溶层析法已成为工业上大量制取抗菌素的主要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1952年获奖 男,Archer John Porter Martin(1910年3月1日-2002年7月28日), 英国化学家,195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1951年获奖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g,1912年4月19日~1999年2月25日),美国著名化学家、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校长(1958-1961年)。西博格1912年出生于密歇根州的伊斯佩明(Is 埃德温·麦克米伦 1951年获奖 埃德温·马蒂森·麦克米伦(Edwin Mattison McMillan,1907年9月18日-1991年9月7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雷东多比奇,著名化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因领导发现多种化学元素于1951年同伯克利同事西博格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库尔特·阿尔德 1950年获奖 库尔特·阿尔德(Kurt Alder),化学家,1902年7月10日出生,1958年6月20日卒于科隆。 奥托·迪尔斯 1950年获奖 奥托.P.H·迪尔斯(OttoP.H.Diels,1876年1月23日-1954年3月7日)德国化学家。1876年1月23日生于汉堡;1954年3月7日卒于基尔。与他的徒弟德国当代化工界的权威、现代有机化学大师库特·阿尔德,在化学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杰出的成果,两人合作发明的双烯合成反应,震动了整个化学 威廉·弗朗西斯·吉奥克 1949年获奖 威廉·弗朗西斯·吉奥克(William Francis Giauque,1895年5月12日~1982年3月28日),美国化学家,长期从事化学势力学研究,尤其是热力学第三定律和超低温下的化学熵变,他创造了接近0K的理想境界,被誉为制造”极冷反应”的发明家。1925年,德拜获得0.1K的低温,1935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1948年获奖 阿尔内·威廉·考林·蒂塞利乌斯(瑞典语:Arne Wilhelm Kaurin Tiselius,1902年8月10日斯德哥尔摩 – 1971年10月29日乌普萨拉),瑞典化学家,194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罗伯特·鲁宾逊 1947年获奖 罗伯特·鲁宾逊是英国著名化学家。1886年9月1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一个小镇上,在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去悉尼大学工作,后任牛津大学教授直至退休。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1946年获奖 1904年8月16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在普林斯顿病理实验室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1946年获奖 诺思罗普是美国有机和生物化学家。生于1891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雅克·洛布实验室工作。 詹姆斯·萨姆纳 1946年获奖 詹姆斯·巴彻勒·萨姆纳(James Batcheller Sumner,1887年11月19日- 1955年8月12日),美国化学家,194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1945年获奖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即维尔塔宁(ArtturiVirtanen),芬兰生物化学家。1895年1月15日生于芬兰赫尔辛基。毕业于赫尔辛基大学,出版了专著《养牛基础AIV方法》(AIV是维尔塔宁姓名的全称字头缩写)。维尔塔宁因改进高蛋白质青贮饲料生产和贮存的研究而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 奥托·哈恩 1944年获奖 奥托·哈恩(Otto Hahn,1879—1968),德国放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1879年3月8日生于法兰克福。1904年从镭盐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放射性物质射钍(228Th)。以后又发现射锕(227Th)、新钍1(228Ra)、 核裂变 新钍2(228Ac)、铀Z(234Pa)、镤(231Pa) 和一 乔治·德海韦西 1943年获奖 乔治·查尔斯·德海韦西(匈牙利语:George Charles de Hevesy,1885年8月1日-1966年7月5日),匈牙利化学家,194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1939年获奖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是克罗地亚化学家,193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阿道夫·弗里德里希·约翰·布特南特 1939年获奖 阿道夫·弗里德里希·约翰·布特南特(Adolf Friedrich Johann Butenandt;1903年3月24日-1995年1月18日)德国化学家,研究荷尔蒙的著名学者,193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里夏德·库恩 1938年获奖 里夏德·库恩(德语:Richard Kuhn,1900年12月3日-1967年8月1日)奥地利-德国化学家,他先后发表了许多有关胡萝卜素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1936年,由于合成了核黄素(维生素B2)、确定了抗皮炎素(维生素B6)的结构、合成了约300种植物性颜料,发表了约700篇论文,内容涉及化学、 保罗·卡勒 1937年获奖 保罗·卡勒(Paul Karrer;1889年4月21日-1971年6月18日),瑞士化学家,193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沃尔特·霍沃思 1937年获奖 沃尔特·霍沃思(Norman Haworth),尊称:沃尔特·诺曼·霍沃思爵士,FRS(Sir Walter Norman Haworth,1883年3月19日乔利-1950年3月19日),英国化学家,因其在伯明翰大学任教期间,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成果而荣获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 彼得·德拜 1936年获奖 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1884年3月24日~1966年11月2日),美国物理化学家。出生于荷兰。1901年进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习电气工程,1905 年获电子工程师学位,因他通过偶极矩研究及x 射线衍射研究对分子结构学科所作贡献而于1936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1935年获奖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1897年9月12日~1956年3月17日),本名伊雷娜·居里,女,法国巴黎人,居里夫妇的女儿。与其夫约里奥·居里(外国妇女出嫁后通常随夫姓,而这对夫妇为纪念居里这一伟大姓氏,采取了夫妻双姓合一的方式)合作于1932年发现一种穿透性很强的辐 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1935年获奖 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Jean Frédéric Joliot-Curie;1900年3月19日-1958年8月14日),原姓氏为约里奥(Joliot)。法国物理学家,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1934年获奖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Harold Clayton Urey,1893年4月29日-1981年1月5日),美国著名化学家、物理学家,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尤里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沃克顿(Walkerton), 1931年底发现氘(“重氢”,氢的同位素),1934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曾参与曼哈 欧文·朗缪尔 1932年获奖 欧文·朗缪尔(Irving Langmuir,1881年1月31日-1957年8月16日),美国化学家、物理学家,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他最为著名的著作是“The Arrangement of Electrons in Atoms and Molecules”,出版于1919年。该著作建立在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1931年获奖 弗里德里希·卡尔·鲁道夫·贝吉乌斯(德语:Friedrich Karl Rudolf Bergius,1884年10月11日-1949年3月30日)生于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逝于阿根廷,德国化学家,1931年由于对化学高压的研究,为现代化学工业特别是高压力化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获 卡尔·博施 1931年获奖 卡尔·博施(Carl Bosch;1874年8月27日-1940年4月26日),德国工业化学家。改进了高压合成氨的催化方法,实现了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因发展高压化学方面取得成就,获得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 汉斯·费歇尔 1930年获奖 汉斯·费歇尔,Hans Fischer,(1881~1945) 德国生物化学家,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汉斯·费歇尔19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柏林洪堡大学埃米尔·费歇尔助手。1908年获得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不久去该校任教。1916-1921年在因斯布鲁克大学、维也纳大学任医药化学教授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1929年获奖 汉斯·卡尔·奥古斯特·西蒙·冯·奥伊勒-切尔平(Hans Karl August Simon von Euler-Chelpin;1873年2月15日-1964年11月6日),瑞典生物化学家,1929年与阿瑟·哈登因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常将自己的名字简写为汉斯·奥伊勒(H 阿瑟·哈登 1929年获奖 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1865年10月12日-1940年6月17日),英国化学家,1929年由于哈登在发酵机理的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年,而获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道夫·温道斯 1928年获奖 阿道夫·奥托·赖因霍尔德·温道斯(德语:Adolf Otto Reinhold Windaus,1876年12月25日-1959年6月9日)生于柏林逝于格丁根,德国化学家,他因研究一族固醇和它们与维生素的关系,并发现维生素D,而获得192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1927年获奖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德语:Heinrich Otto Wieland,1877年6月 4日 – 1957年8 月5日),德国化学家、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27年由于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1926年获奖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瑞典语:Theodor Svedberg,1884年8月30日 – 1971年2月25日),瑞典化学家,1926由于年对分散系统的研究,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1925年获奖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德语:Richard Adolf Zsigmondy,1865年4月1日-1929年9月24日),奥地利、德国籍的匈牙利裔化学家,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胶体化学。月球上有以其名字命名的“席格蒙迪环形山”。 弗里茨·普雷格尔 1923年获奖 弗里茨·普雷格尔(Fritz Pregl;1869年9月3日-1930年12月13日), 生于卢布尔雅那,逝世于奥地利格拉茨,斯洛文尼亚裔奥地利化学家,192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弗朗西斯·阿斯顿 1922年获奖 弗朗西斯·阿斯顿(Francis William Aston; 1877年9月1日-1945年11月20日),英国化学家。由于“借助自己发明的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以及阐明了整数法则”,他被授予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 弗雷德里克·索迪 1921年获奖 弗雷德里克·索迪 Frederick Soddy (1877一1956) 19世纪、20世纪之交发生的物理因此而生长出一批富有活力的新学科,促成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的实验手段的出现,揭开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在这场伟大的科技革命中,一些化学家也建立了永载史册的业绩,居里夫人、索迪就是其中的代表。索迪于 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 1920年获奖 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W.H.Walther Hermann Nernst;1864年6月25日-1941年11月18日)。德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能斯特因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贡献而获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曾在瑞士苏黎世、奥地利格拉茨和维尔茨堡等大学学习,1886年获维尔茨堡大学博士学 弗里茨·哈伯 1918年获奖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8年12月9日~1934年1月29日),德国化学家,出生在德国西里西亚布雷斯劳(现为波兰的弗罗茨瓦夫)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09年,成为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因此获得1918年瑞典科学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1915年获奖 里夏德·梅尔廷·维尔施泰特(德语:Richard Martin Willstätter,1872年8月13日-1942年8月3日),德国化学家,因对叶绿素和植物色素的研究于191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42年逝世于瑞士。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1914年获奖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1868年1月31日-1928年4月2日,马萨诸塞州剑桥),美国著名化学家,是美国第一个获诺贝尔化学奖的人,他被誉为“测定原子量专家”。理查兹不迷信权威,对以前的原子量提出质疑,他改进了测试方法,重新精确核定了60多种元素的原 维尔纳 1913年获奖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Alfred Werner; 1866年12月12日-1919年11月15日),瑞士化学家,因对无机化学分子内原子连接研究获得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于1866年12月12日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1919年11月15日逝世于瑞士苏黎世。 保罗·萨巴捷 1912年获奖 保罗·萨巴捷Paul Sabatier(法语)法国化学家,1854年11月5日生于法国卡尔卡松 ,由于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1912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1941年8月14日逝世于图卢兹。 维克多·格林尼亚 1912年获奖 维克多·格林尼亚,全称弗朗索瓦·奥古斯特·维克多·格林尼亚(法语:Francois Auguste Victor Grignard,1871年5月6日-1935年12月13日),法国化学家,因发明了格氏试剂与他的同事保罗·萨巴捷一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于1871年5月6日出生于法国瑟堡,1935年1 玛丽·居里 1911年获奖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 奥托·瓦拉赫 1910年获奖 奥托·瓦拉赫,逝于格丁根,德国化学家,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香料,在脂环族化合物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于191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1909年获奖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1853年9月2日-1932年4月4日),出生于拉脱维亚的德国籍物理化学家。是物理化学的创始人之一。1909年因其在催化剂的作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方面的研究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著有《普通化学概论》《自然哲学概论》 《电化学:历史与理论》等。是“批判学派”代表人物 欧内斯特·卢瑟福 1908年获奖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语:Ernest Rutherford,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知名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继迈克尔·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 爱德华·比希纳 1907年获奖 爱德华·比希纳(德语:Eduard Buchner,1860年5月20日-1917年8月13日),德国化学家,由于发现无细胞发酵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 1917年8月13日由于受战伤逝于慕尼黑。 亨利·莫瓦桑 1906年获奖 在化学元素发现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参加化学家的人数最多的、危险最大的,莫过于元素氟的制取了。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前后一共经历了六七十年的时间。不少化学家为之损害了健康,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以称得上化学发展史中一段悲壮的历程。最后解决这个问题的化学家是法国学者亨利·莫瓦桑。 阿道夫·冯·贝耶尔 1905年获奖 阿道夫·冯·贝耶尔(Adolf Von Baeyer,1835—1917年)德国有机化学家,1835年10月31日生于柏林。由于合成靛蓝,对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 威廉·拉姆齐 1904年获奖 威廉·拉姆齐,英国化学家。1852年10月2日生于格拉斯哥,1916年7月23日卒于白金汉郡海威科姆。1866年入格拉斯哥大学,1869年始攻读化学,1870年毕业后留学德国。1872年在蒂宾根大学因研究硝基苯甲酸获哲学博士学位。1880~1887年,任布里斯托尔大学化学教授,1887~1913年,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1903年获奖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瑞典物理化学家,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城堡。他是电离理论的创立者,解释溶液中的元素是如何被电解分离的现象;研究过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得出著名的阿累尼乌斯公式;还提出了 埃米尔·费歇尔 1902年获奖 1852年10月9日生,逝世 1919年7月15日,化学家,曾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1901年获奖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语: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1911年3月11日),生于荷兰鹿特丹,逝于德国柏林,荷兰化学家,1901年由于“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