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五代十国,帝国的转身

图片
坏土豆 坏土豆联盟 2022-08-12 19:38 发表于湖北

图片

 坏土豆 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一个坏土豆

陪我的国一起逆袭

今天内容太多了,一个音频搞不完,分为上下两部分都传上来了。

五代十国(上)
五代十国(下)

五代十国,是指大唐崩溃后,华夏重新进入大分裂时代。

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5个政权,即五代,而中原地区之外,出现了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北汉10个地方割据政权,即十国

这是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复杂到大家不愿意去了解,因为实在太混乱了…..

我也一直不想写,拖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倒数第二篇。

为啥不想写呢,因为用了2万多字才写完……..

图片

大家往往会有一种潜意识,唐代与宋代相隔似乎非常久远,事实上907年大唐灭亡,到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中间只隔了53年

如果算上是979年北宋灭掉十国,也可以算五代十国的历史为72年

对比南北朝,这无论如何不算长。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宋代事实上也只是一个和辽宋夏金元对峙的割据政权,唐朝灭亡一直到几百年后,中国才重新实现了大一统

五代十国,很多历史学家都没有将它作为一段单独的历史,而是作为唐代的延续。

或者说是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的延续。

中国军阀的历史,创始人是唐玄宗,在唐代也叫藩镇

唐玄宗年青时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是中华历史的一段巅峰,但对他来说,开疆拓土才是梦想。

唐玄宗时代,收复营州、在东北设立三个都护府、回鹘归附、重建安北都护府、对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可以影响的疆域面积超过了1000万平方公里

唐玄宗这样做当然没错,可问题很快来了:

摊子铺得太大了,以当时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实在管不过来。

原有的制度,并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了。

镇守边疆成为了最大的难题,府兵制明显是不管用了。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参战武器和马匹都是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大唐初期,中央对军权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出现战争时,中央任命将帅,调动军队,等战争结束,将帅交回兵权,参战部队各回自家兵府。

但是现在可好,农民平时种地,兼职镇守边疆,兵府还都在内地,要打仗的时候一年腿跑断都没到…….还不说物资运输粮草辎重都要搞死人。

现在因为战争的常态化,要持续「开疆拓土」,这个办法搞不定了。

详见:深度 | 史诗级帝国的崩溃,农耕文明的极限

于是唐玄宗一拍脑袋,在全国设立了10个藩镇,任命节度使进行管理,随后把财政权、民政权等一古脑儿的都给了下去,节度使在自己的区域进行征税,总领军政大权,中央也不需要给他们调集物资了。

唐玄宗觉得这样干简直太省事了,终于不用操那么多心了。

问题是节度使既有财政权也有行政权还有军权,还没人监督,很快就容易变成独立政府,凭啥听他的呢,为啥让他做皇帝?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

当时边镇兵力50万,安禄山一个人能调动20万,中央军才不到8万…….

凭借其它藩镇的力量,终于在763年平定了战乱后,大唐已经是精疲力竭,开始走下坡路了,从之后到大唐灭亡的144年,就是一部中央和军阀斗智斗勇的历史,军阀想办法对抗中央加强自己的权力,中央想办法把军阀的权力收回来让他们乖乖听话。

要么胁迫,要么利诱,要么鼓动其它听话的藩镇去打不听话的藩镇…..不能说大唐不努力,在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三次「中兴」有力的打击了藩镇加强中央集权,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暂治…….

尤其是元和中兴,唐宪宗李纯,是不世出的优秀年轻皇帝,几乎让全国所有的藩镇尽数归附,只要再过数年,大唐就可以重现气象。

可惜唐宪宗很快就骄傲自满,开始躺平享受成果,天天去钻研化学想炼金丹,最后得罪了太监,43岁就被毒死了。

而精明的爹往往有个不上心的儿子,接下来的唐穆宗李恒,骄奢淫逸,各地的军阀就重新叛乱。

于是每次的「大唐中兴」,也就是昙花一现,好不过10年。

其实,在大唐的中晚期,藩镇虽然不听中央的话,但也还没想着造反做皇帝,也就是不听指令,不想纳税,局面也还能勉强苟延残喘的维持下去,但是两件事情终于让大唐崩溃了。

一个是宦官把持朝政,到了后期,至少有7次由谁做皇帝是由权倾朝野的宦官决定的,皇帝要不听话,往往就被太监弄死了。

最离谱的时候,比如大太监仇士良当着翰林院大臣崔慎由的面,骄横的对坐在龙椅上的唐文宗说道:若不是崔大学士以死来劝,我早把你给废了。

唐文宗看着眼前这个以宦官身份,行使着皇帝大权的仇士良;瑟瑟发抖不敢抬头,一句话都不敢说。唐文宗的年代,早已是天下大事由宦官机构北司决策,宰相也就是做个执行,皇帝成了傀儡。

而最终让大唐彻底崩溃的,是黄巢起义

图片

黄巢私盐贩子出生,但自认为饱读诗书才华盖世一直想当官,参加几次科举都考不上,对大唐一肚子埋怨,875年关东大旱,黄巢乘机揭竿而起。

你要说黄巢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吧,这个说法让人很尴尬,因为这货干的事比唐朝邪恶多了

后世对他的记录对骇人听闻的就是每攻陷一个地方,青壮年被胁迫参军,老弱病残就被他当了军粮,堪称食人族大头领

最恐怖的是他发明了舂磨砦,就是一个巨大的钵,将人推进去捣碎了做军粮。

旧唐书记载说: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当然,古代历史书中对农民起义多诽谤抹黑,但是架不住所有的文献都这么写他,「手段极其残忍、影响极其恶劣」………最后不管真假,也没人敢给他洗白了。

黄巢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流动作案,似乎也不想巩固统治建立长期政权,6年时间到处流窜,到一个地方抢一个地方,听话的当兵扩充实力,不听话的当军粮满足补给,跑遍了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

而整个唐代后期,江南地区作为重要的纳税地区和经济中心,也被破坏得不成样子,这下子就彻底动摇了大唐的统治基础。

此时的大唐,已是命若游丝,哪里架得住这个。

880年黄巢拿下潼关,881年攻占长安。

根据历史记载,黄巢刚进入长安的时候纪律严明,还向长安贫民下发财物赈灾,估计是想完成从黑恶势力头子到合法皇帝的蜕变,但没过几天就约束不了自己的部队了,原形毕露,又开始到处抢劫。

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留在长安没跑成的唐宗室和官员们都被抢劫了精光,只要钱没给够就被一刀砍死,惶惶不可终日……

黄巢后面干脆啥都懒得管了,进入富丽堂皇的宫殿后迈不开退,过起了纸醉金迷的日子,仿佛已经天下尽在掌握,连逃跑的唐僖宗也不去追击。

很快的,唐军卷土重来,找来各个节度使围攻,而黄巢还在浑浑噩噩的享福……..

图片

拿下长安后,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防御使,同州是第一战略要地,大唐要反攻,第一个就打这里。

朱温很快就被打得丢盔弃甲,眼看顶不住了,给黄巢接连发去了10次求救书。

你还不派援军,我就完蛋了!

可黄巢大军正忙着在长安享福的享福,抢劫的抢劫,居然没人搭理他,朱温一怒之下就要投降。

在黄巢的军队中,朱温算是最能打的头马之一了,唐僖宗大喜过望,马上任命朱温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又赐名「全忠」。

不过这个时候的汴州还在黄巢的手中,唐僖宗说你赶紧加油打跑黄巢,这地盘就是你的了。

可这个时候黄巢的军队数量还是远远比朱温的多,于是唐僖宗找了一个人过来帮忙。

李克用,沙陀人,率领着沙陀骑兵冲锋陷阵无往不利,诨号飞虎子,是大同防御使,也是唐朝的割据势力之一,本是中央的眼中钉肉中刺,唐僖宗曾经找了很多人去削藩,结果反而都被李克用给削了……一直到黄巢起义前夕,费了老大的劲,才把李克用赶到了鞑靼地区流浪去了……

现在唐僖宗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下诏书从鞑靼召回李克用勤王,任命为代州刺史、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

李克用大喜过望,带着一万七千沙陀骑兵赶了回来,一路上「自行筹备」后勤补给,走一路抢一路,朝廷这个时候还等着他出力,睁只眼闭只眼就当不知道。

沙陀骑兵的战斗力确实厉害,在和朱温的合力之下,势如破竹的就打下了长安,黄巢怒气冲天心不甘情不愿的结束了皇帝梦,继续流窜生涯去了,原来的部队大部分向朱温投降,想到原来的「革命友情」,朱温来者不拒全部笑纳,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围剿黄巢胜利结束后,李克用的军队途经汴州,作为东道主,朱温想拉近关系,好吃好喝的招待,没想到李克用根本看不上朱温,你一个降将居然拿到了那么好的地盘,凭啥啊?

你也能当节度使?没我的沙陀骑兵你打个锤子。

借着酒劲李克用拼命的羞辱朱温,说你是个啥东西,不就是个反骨仔吗?怎么有资格和我称兄道弟。

被当着下属的面被狂喷,朱温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看到李克用喝多了,主力军队又都驻扎在城外,当场就翻了脸,命令士兵火攻李克用,不巧碰上大雨,雷电交加,李克用趁着雨夜翻墙逃去,但自己带了数百亲随都被朱温的部将干掉了。

从没吃过这么大的亏,李克用恨得牙齿都咬碎了,但此时的朱温吸收了黄巢的大部分残部,兵力正盛,如果发生正面冲突,必然两败俱伤,李克用找唐僖宗告状,唐僖宗想到李克用原来长期不听招呼,乐得他和朱温相互制衡,和稀泥两不相帮。

这件事情,让李克用和朱温结下了死仇,为后面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而之后朱温四面出击,追击黄巢的残部,边围剿边吸收,开启了贪吃蛇模式,部队越滚越大,地盘也从河南一直扩张到了山东,其实手下还是原来的那群农民军,却成为了大唐势力最为强大的合法藩镇。

改变朱温命运的是900年11月,大唐宦官干政的毛病又犯了,唐僖宗死后,新皇帝唐昭宗不听话,被太监们软禁起来,立太子李裕为帝。

朱温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即刻向京城进军勤王,太监们只控制了京城极少的中央军,根本不是对手,挟持着唐昭宗跑路到了凤阳,找节度使李茂贞帮忙抵挡朱温。

可是打了几仗,李茂贞也打不过,最后一寻思,自己根本犯不着拼命,把唐昭宗送给了朱温。

这下子朱温救驾有功,唐昭宗感激涕零的说:

宗庙社稷是卿再造,朕与戚属是卿再生。

大白话说以后你就是我的再生爹娘……..

图片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唐昭宗自然成为了傀儡,朱温全面控制了大唐政权,朱温简单粗暴,不听话的统统干掉,太监们被重点关照,杀掉了700多人……

心满意足后,朱温安排自己的侄子朱友伦长驻长安,就近「监督」唐昭宗,自己回到了洛阳,没曾想朱友伦在和唐昭宗打马球的时候,居然莫名其妙的坠马死了。

朱温勃然大怒,认为是唐昭宗搞的阴谋,将整个唐朝朝廷搬到了洛阳,把皇帝身边的人全部换成了自己的心腹,连陪着打马球的人都没放过,根据史书记载小黄门及打球、内园小儿二百多人全部被朱温灌醉后坑杀。

这个时候的唐昭宗,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朱温还是觉得30多岁的唐昭宗不好控制,没几天就把唐昭宗给杀了,立13岁的李祝为皇帝。

这个时候,大唐还剩下位数不多的一批大臣,朱温越看他们越不顺眼,他的谋士李振早年考科举名落孙山,对这些考上功名的大臣们非常痛恨,天天鼓动朱温干掉他们,对朱温说:此辈常自称是清流,应当投入黄河,使之变为浊流!

朱温听了觉得太有创意了,连称妙计,把所有的大臣全部斩杀后扔到黄河里喂鱼去了。

这样一来,大唐的根基就给刨干净了,而朱温就要开始考虑当皇帝了。

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君权神授」的合理性与神秘性已经荡然无存。

在朱温之前,即使是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很多权臣武将,威名再大,也不敢轻易动改朝换代的念头。

就算如曹操那么功勋卓著,平定整个北方,权倾朝野,也只敢给自己进爵为魏王,依然保留着汉献帝,一直到自己的儿子才建立魏国。

要想当皇帝,除了长期的谋划,还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什么封大国、加九锡、加殊礼…….以表示自己皇权的合法性

可是朱温说老子想当皇帝就当,我跟你来那个?

心腹们劝说朱温要先加九锡,朱温一脸不高兴,九锡是个啥东西?老子当皇帝还用得着这个?别给我整这些没用的。

907年4月,朱温逼迫唐哀宗退位,随后就下手把他给毒死了,唐朝正式灭亡。

朱温实现人生逆袭,登基成了五代的第1个皇帝,改元开平,国号大梁,一般被人称为后梁,五代十国的乱世算是开始了。

说是皇帝,后梁的国土面积小得可怜,只有区区56万平方公里,也就能控制现在的河南山东两省,加上陕西湖北的一部分,对比大唐来说,简直是精简后的迷你版。

因为朱温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藩镇。

其实吧,大唐虽然藩镇众多,但在安史之乱后,大家不听话是不听话,但还真没几个想着造反,毕竟,大唐再孱弱再混乱,也好歹代表这一种秩序,在这种秩序之下,节度使用合法的身份当土皇帝,日子过得简直太爽。

正常来说,节度使们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在自己的地盘捞钱,一旦这种秩序崩溃了,连名义上的仲裁者都没了,所有人都陷入混战,你是可以杀别人抢地盘,但别人也可以杀你啊,谁能保证自己能笑到最后?

况且,朱温这个农民军的反骨仔,用这样的方式篡了唐,要说有人服,那是不可能的。

图片

最不服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和朱温有深仇大恨的李克用

在汴州被朱温算计后,李克用无时不刻不想着报仇,这些年没少和朱温打仗,还一度想着攻打长安把唐昭宗抢走,在朱温建立后梁后,便拉起了光复唐朝的旗帜,自己用的依然是唐朝的年号。

他对大唐忠心不忠心不知道,但是肯定的是,如果朱温的后梁要统一了北方,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李克用

为了征讨朱温,李克用找了一堆盟友,甚至和契丹的耶律阿保机结拜了兄弟,要拉大家一起光复大唐,可是这些军阀们哪里有这个心思…..

郁郁寡欢的李克用在后梁建立的第二年就重病去世,在临时前,他给了儿子三支箭,每只代表一个仇人。

李克用吩咐儿子说:

第一支箭,除掉幽州的刘仁恭。当初他兵败后来太原投奔于我。我不赐他良田豪宅,而且带兵替他打下幽州,之后更是为他向朝廷讨了卢龙军节度使的位置。后来唐昭宗被劫,我向他借调卢龙兵马勤王。他非但不借,而且还写信谩骂我。朱温建立梁朝后,他又当了墙头草投靠过去。不拿下他的地盘,黄河以南就无法拿下;

第二支箭,干掉耶律阿保机。当年他与我结为异姓兄弟,说好一起匡扶大唐江山,他却趁我和朱温大战时数次到中原来抢劫,令我腹背受敌。我与他约定共同讨伐朱温,他却因朱温势强背叛于我。

第三支箭,就是大仇人朱温,当年我与他共同讨伐黄巢,事成后他却想置我于死地。如果能灭掉朱温,那你就可统一天下,而我九泉之下也能瞑目。

李克用的儿子含泪结果箭矢,为了表示谨记父亲的托付,将此供在祖庙,表示每除掉一个人,就拔掉一支箭。

他叫李存勖,在五代十国的历史上,是个战争指挥天才。

朱温看到李克用病死,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马上派大军攻打太原,不想李存瑁用兵如神,在半路上埋伏截杀,几乎全歼了后梁大军,一战封神。

朱温不甘心,亲率3万最精锐的禁军再次北上,结果还是被打得落花流水…..

朱温这才知道自己碰上了狠人,感叹到:生子当如李存勖,李克用虽死犹生!我的儿子与之相比,就像猪狗一样!

图片

朱温说自己的儿子没用,其实真不能怪他们,因为他的11个儿子天天盼着他死。

倒不是想他死后做皇帝,是因为朱温实在太变态,自己的皇后死后,让儿子们每天把自己的媳妇送到宫殿里侍寝。

朱温说你们别想不开,谁的老婆能把我斥候好,谁就是最孝顺的,以后我就把皇位传给谁……..

儿子们恍然大悟,说爸爸您说的太对了。

最积极最开窍的是朱温的养子朱友文,他老婆王氏倾国倾城,朱温得到后整日颠鸾倒凤大呼过瘾。

而王氏为了朱友文的皇储之位各种迎合,每天乘朱温爽的时候狂吹枕边风,朱温被迷得五迷三道,也不想着什么打仗了,忙不迭的说你放心,以后皇位就是朱友文的了。

其它的儿子们一看心中那个气啊,纷纷埋怨自己的老婆不中用,于是,储位之争,核心就在于皇子们的老婆谁功夫更好…….

912年,二儿子朱友珪看到朱温已经病重,自己争夺皇位无望,带领500士兵杀入皇宫,砍死了朱温,随后假传诏书赐死朱友文,登基称帝,这就是五代的第2个皇帝。

朱温虽然荒淫无耻,不过在处理军事和政务上还是有一手的,否则也不可能从一个农民军的叛将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虽然这个皇帝掌控的地盘实在小得可怜,至少他的军事能力绝非泛泛之辈。

五代十国的规则,就是谁拳头大谁当皇帝,现在朱友珪上位了,将领们说:

你算老几?你打过仗吗?会打仗吗?

很快的,朱友珪就发现,他这个皇帝根本没啥用,除了中央禁军,就没人听他的…..

朱友珪不甘心,想要搞军区调动,实力最雄厚的河北魏博节度使杨师厚第一个不满意了,说皇上你这是要造反吗?你不听话,我就换个听话的。

杨师厚发起兵变,逼迫朱友珪自杀后,拥立了朱温第三个儿子,朱友贞称帝。

朱友贞,五代的第3个皇帝。

图片

后梁建国到现在,才不过6年时间,很快就陷入了唐代的循环,朱友贞想拿回军权,将领们各种斗争内耗……

朱友贞因为将领们的拥戴当了皇帝,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几乎把国库掏空了进行犒赏,但杨师厚并不满意,觉得要没有我们,你能当个屁的皇帝?

朱友贞又气又怕,但是拿杨师厚一点办法都没有,如果局势再发展下去,朱友贞搞不好就要走唐昭宗的老路了,不想天有不测风云,杨师厚居然给病死了。

知道消息的朱友贞高兴的蹦起来了,当天就在宫廷里大摆宴席,欢送杨师厚

随后,朱友贞安排新节度使接收魏博军镇,并派出中央禁军护送上任,想将这个军事重镇一分为二彻底拆散,原来的河北士兵调到河南。否则睡觉都不安稳,可魏博将士们说我们在这里呆的好好的,干嘛要背井离乡?聚众哗变,纵火大掠,最后干脆找到了李存勖要投降。

魏博作为后梁实力最强大的藩镇,这对李存勖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了一块大馅饼,李存勖笑得嘴都合不拢,拿到了魏博的久战精兵,军事实力大大地增强了。

此时的李存瑁还牢记着他老爹的遗愿,励精图治多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两川之地,不断扩张自己的地盘。

911年,刘守光软禁了父亲刘仁恭,建立燕朝,自称大燕皇帝。李存勖带兵攻破城门,灭掉刘守光部队,将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俩捆绑到太庙向李克用献祭,取出了太庙中的第一支箭

922年,耶律阿保机率领全部军队南下劫掠。李存勖仅带着5000千骑兵打退契丹军队,一路追击到了幽州,契丹在撤退的路上桥狭冰薄,不计其数的契丹士兵都被冻死、饿死,要么就掉到河里被淹死。

此战让契丹元气大伤,连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牙里果都被活捉,被关起来当了人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契丹再也不敢南下,李存勖取出了第二支箭。

剩下最后的敌人,就是后梁了。

图片

923年4月,李存勖登基称帝,李存勖和朱温不一样,比较注重「合法性」,沿用「唐」为国号,追赠父祖三代为皇帝,与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并列为七庙,以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继承人,一般我们管这个政权叫「后唐」。

这是五代的第4个皇帝。

当上了皇帝的李存勖,开始全力进攻后梁,朱友贞哪里是对手?6个月的时间就被打到了开封兵临城下。

对于后梁的军队们来说,到哪里当兵不是当兵?纷纷叛逃跑到了对方的旗帜下,连传国玉玺也被部下偷走给李存勖当了见面礼。

守兵一天逃的比一天多,朱友贞众叛亲离,束手无策,急得日夜哭泣,最终在宫殿中抹了脖子。

后梁,创立于907年,覆灭于923年,不过存在了短短的16年。

李存勖是个军事上的天才,但在治理国家上,是个蠢材,攻灭了后梁就开始享受人生。

李存勖懒得处理国政,却有两大爱好。

他有两大爱好,第一个敛财,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搜刮到的钱财全部放到自己的私库里,表示都是自己的,和国家没关系。

在挣钱这个方面,他还有个完美合伙人,就是皇后刘氏,刘氏权力极大,所发布的教令与皇帝圣旨具有同样效力,各地官府都必须执行。

这刘氏一门心思的想着捞钱,每天光琢磨怎么搜刮民脂民膏,派人到各地做皇权特许的垄断生意,连柴火果蔬之类的贩卖都要插一脚,从中获利。

这两口子的贪婪是出了名的,924年后唐出现大旱,遍地饥荒,宰相率百官上表,请李存勖开内库赈灾。

李存勖千不情万不愿,最后咬牙同意,但刘氏又不肯答应,说生死有天命决定,非人力所能挽回。宰相跪下来求她要钱不放她走,好说歹说刘氏才同意出点血,结果给了宰相自己的梳妆用具、两口银盆,说我就这么多,其它的要钱没有,要命你有本事来拿…….

李存勖的第二个爱好就是听戏,是个超级票友,听着听着自己有时候还跑上舞台客串一下,过下明星的瘾,慢慢的对戏子们百般宠信,一旦听戏上头了,什么条件都答应,任命了不少戏子做刺史等高级官吏。

戏子们更是随意出入宫禁,把皇宫当自己家,仗着李存勖的宠爱肆无忌惮的欺凌大臣,大臣们敢怒不敢言,有些有眼色的反过来巴结戏子,让他们在皇帝面前帮自己说话。

李存勖这样一来,很快就搞不下去了,最不满的是各地的节度使,说我们流血流汗给你打下江山,搞了半天连个唱戏的戏子地位都比我们高。

而李存勖还在继续作死,觉得当了皇帝就是应该用来享受的,开始大兴土木修建皇宫,因为皇宫规模大了,管不过来,于是诏命各地,让将前朝宦官送回京师洛阳,以致宫中宦官激增到近千人。这些宦官有的担任诸司使,有的充作藩镇监军,都被李存勖视为心腹。

图片

当一天皇帝作一天死,最终作了个大死。

925年,李存勖听说十国中的后蜀蜀王昏庸无能,基本上和自己一个德行,于是派宰相郭崇韬前去征讨。

郭崇韬军事能力极强,是李存勖平灭后梁的主力将领。这次领兵6万南下,很快就把蜀地给打下来了,可他还忙着在当地剿灭盗贼,李存勖旁边的太监戏子们就开始嚼舌根,天天对李存勖说郭崇韬要在蜀国自立为王。

消息传到皇后王氏的耳朵里,王氏深信不疑,因为她早听说蜀地遍地是财宝,现在郭崇韬把后蜀灭了,地盘都无所谓,关键这么久居然没把财宝拿回来孝敬自己。

王氏找到李存勖,说郭崇韬要造反。李存勖说那不能够吧,那是我过命的兄弟啊,他要弄死我有的是机会。

王氏一看李存勖还在迟疑,干脆自己给军队中的心腹下了指令,骗郭崇韬去开会然后砍死了他。

可怜郭崇韬对李存勖忠心耿耿,立下赫赫战功,最后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

郭崇韬的死讯被李存勖知道后,这货还在看戏,一看死都死了还能怎么办?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斩草除根把他全家都弄死得了。

这个消息出来后,所有的将领都坐不住了,要知道郭崇韬的功勋比所有人都高,后唐刚建立的时候,李存勖给了他丹书铁券,说要恕十死……就这都不明不白的给弄死了,自己还能讨得到好?

真要说起来,朱温虽然也是个二百五,但最咋舌的也就是私生活不检点,在管理国家上对比李存勖来说都要强…..

李存勖一系列的胡乱作死,最终让所有人人人自危,邢州、沧州相聚发生兵变,李存勖让李嗣源带兵平叛。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也算是李存勖的兄弟,善于用兵,打仗勇猛,在李存勖建立后唐的过程中,是一员猛将。

但是李嗣源带领部下开赴魏博的时候,亲兵全部哗变,挟制了李嗣源,亲兵和魏博的叛军不但没打,还搞了联欢,亲兵们对李嗣源说,你看李存勖那个缺德玩意配做皇帝吗?这还能搞得下去?要么你带领我们打回去,我们拥立你做皇帝,要么我们砍死你得了。

这一去一来收益实在差得太远,李嗣源客气了几句,马上把各路叛军汇合,打了回去。

李嗣源的进攻非常顺利,几乎一路平推着打到了洛阳,因为李存勋实在缺德事干得太多,根本没啥人愿意给他拼命了,李嗣源基本到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就归附。

到了最后,李存勖只有少数几个亲兵还愿意跟着他拼命,不过史书记载李存勖的确武力值爆表,最后时刻披甲亲率宿卫出战,自己一个人杀死数百乱军,但再勇猛也架不住对方人多,被乱箭射死在绛霄殿中。

图片

李嗣源当了五代的第5个皇帝。

要说对比同时代的许多混蛋皇帝,李嗣源至少可以打70分以上,其实并不是说李嗣源有多强,只是他不作死,好好休养生息了几年,杀贪腐,褒廉吏,罢宫人、除伶宦,废内库,注意民间疾苦……中原出现了难得太平了景象。

只要不瞎折腾,国库很快充盈了起来,契丹国东丹王归附,形势不断好转,号称明宗之治

可惜李嗣源做皇帝的时候已经60岁了,好日子就过了7年,二儿子见老爹马上就快70了,还没有封自己做太子,按捺不住起兵造反,没准备好就被禁军扑灭,已经年迈的李嗣源见到这一幕又伤心又恼怒,很快就病重而死。

李嗣源的三儿子李从厚仓促登基做了五代的第6个皇帝,李从厚没有啥军功,越看周围的节度使们越不安心,觉得他们随时都会造反,一心想着削藩。

尤其是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和女婿石敬瑭,是李嗣源最能打的左右手,被李从厚当成了眼中钉。

李从厚想到的招数是换防,把李从珂和石敬瑭都调离原来的藩镇。

这两个人都知道皇帝要收拾自己,李从珂第一个不服,果断起兵造反,不过还是没准备好,很快就被李从厚的大军包围了。

李从珂一看,围剿自己的大军几乎都是原来的军中兄弟,急中生智,把上身的衣服脱掉,露出身上的一个个伤疤,城墙上大哭说:

我自小就跟随先帝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满身创伤,才有了今天的江山社稷;你们大家跟着我,这些事都看在眼里。现在,朝廷宠信佞臣,猜忌自家骨肉,我究竟有什么罪要受此惩罚啊!

你们等着,朝廷干掉了我,下一个就轮到你们了…….

看到李从珂这么说,大家都沉默不语,李从珂接着说:

现在皇帝身边是有坏人啊,你们只要愿意和我「清君侧」,每个人都能拿到100缗钱作为奖赏。

这句话一出,士兵们再也不犹豫了,当兵不就是为了挣钱吗,众人齐声高呼:

快去!快去!

平叛大军被李从珂策反,杀向洛阳,不到一个月就赶跑了李从厚,李从珂当了五代的第7个皇帝

当了皇帝后李从珂要兑现承诺,一打开国库傻眼了,根本没那么多钱,这下子跟着他造反的士兵都不干了,没钱?

没钱我们就接着造反。

李从珂没办法,纵容士兵们到洛阳城到处搜刮甚至直接抢劫,刮地三尺搞了20万缗钱,好说歹说求爷爷告奶奶才让士兵们不再闹了。

图片

李从珂当了皇帝,那石敬瑭就成了最大的刺头,李从厚没有干完的事业,李从珂接着干,又要把石敬瑭调离自己的根据地。

石敬瑭一看这状态,知道自己早晚讨不到好,拒绝调动,李从珂一不做二不休,说石敬瑭要造反,派部队杀到了太原,决定斩草除根。

石敬瑭打不过,想到一个绝招,就是卖国,跑到契丹去求搬救兵,为了让契丹支持自己,石敬瑭卖国卖了个干净,告诉契丹把幽云十六州送给他们。

耶律德光一听,高兴得都快疯了,一旦拿到幽云十六州,中原将无险可守,全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契丹的骑兵可以随时南下,任何时候都可以抢劫

石敬瑭还生怕耶律德光对条件不满意,又加码说以后和耶律德光父子相称,自己喊小自己16岁的耶律德光为爹。

对此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连石敬瑭的心腹,太原节度使刘知远都看不下去了,说到:

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石敬瑭说现在李从厚都打到家门口了,我命都保不住了,还管你那个,别说叫爹,叫爷爷我都干了。

得到了石敬瑭的许诺,耶律德光亲帅5万骑兵加入战团,李从珂很快就顶不住了,被一路打到了家门口,最后带着传国玉玺与老婆孩子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

其它的节度使一看形势不对,也纷纷投降了石敬瑭。

后唐从923年李存勖建国,到936年被石敬瑭灭国,也就经历了短短13年光景

图片

石敬瑭当上了儿皇帝,也就是五代的第8个皇帝,取国号为晋,代价是把幽云十六州送给契丹,还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

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一直到455年之后,朱元璋才收回了幽云十六州

石敬瑭当了皇帝,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对契丹千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下跪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卖国求荣的行为,表示要与契丹决一死战,石敬瑭发兵斩安重荣,还将他的头颅送给了耶律德光,耶律德光不仅感叹到:

亲儿子也没这么听话啊……..

为了孝敬好契丹,石敬瑭大肆搜刮,生怕惹耶律德光不满意,中原本来已经久经战火,现在更是危机重重民不聊生。

而作为契丹来说,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为后来辽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特点就是无为而治,那是真的懒得管事情,反正出事了还有他爹耶律德光罩着。

西川节度使在成都登基称帝,各个地区的节度使不听号令,将领们对石敬瑭的行为冷嘲热讽,石敬瑭说你们随意,大家开心就好,我才懒得管你们,我就孝敬好我爹。

虽然对外做了儿皇帝,但是石敬瑭完全没耽误自己享受,称帝后觉得都城洛阳太破,就迁都到了开封,过上了混吃等死穷奢极欲的日子,连宫殿都用黄金、美玉、珠宝等物装饰得富丽堂皇,一边自己大把花钱,一边还要孝敬契丹,当然就是吏治腐败,朝纲紊乱,民怨四起,石敬瑭就发明创造了一堆的残酷手段去震慑不听话的暴民…….

皇帝浑浑噩噩,于是下面的节度使就乘机「做大做强」,大家各过各的。

石敬瑭本想一直享受下去,可没那么简单,当初他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其中包含了雁门以北的吐浑部落,契丹拿了地盘,就把吐浑部落当奴隶用,不是压迫就是抢劫,吐浑不甘屈辱,找到了太原节度使刘知远说以后我们跟着你混吧。

刘知远笑纳了吐浑部落,看到自己居然被挖了墙角,耶律德光勃然大怒,找石敬瑭兴师问罪。

正常来说,石敬瑭就应该帮契丹去讨伐刘知远了,可惜这几年的时光,刘知远在太原潜心发展,实力非常强大,石敬瑭反复掂量,发现自己还未必打得赢。

可是耶律德光又每天派使者过来找自己要说法,两边都得罪不起,石敬瑭反复纠结,没多久就给憋屈死了。

图片

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当了五代的第9个皇帝。

石重贵是个财迷,上任后,一看每年要给契丹孝敬那么多钱,心疼得眼泪都掉了下来,给耶律德光写了信,说你是我爹的爹,以后我就是你孙子,这没啥,但是我们两国就没有什么君臣名分了。

这类似于你可以侮辱我,但不可以侮辱我的国的意思……

接下来说的是重点,每年给你们的进贡太多了,我现在也没那么多钱,以后减半。

耶律德光早被石敬瑭孝顺习惯了,看到书信大为震怒,说你不给我钱?那我就自己去拿

944年,契丹5万骑兵进攻后晋,石重贵看到这一幕腿都软了,又给耶律德光去了信,说我是逗您玩的呐,我没造反的意思……

耶律德光说你现在后悔有屁用,根本不搭理,石重贵被众将领簇拥着「亲征」。

要反抗契丹,当然是对的,但其实这货就是个纨绔子弟,根本没啥军事才能,还是个狂热的音乐发烧友和缺心眼,在军中还带着全套的乐器,让歌姬给他表演,历史记载「浅藩军校,奏三弦胡琴,和以羌笛,击节鸣鼓,更舞送歌,以为娱乐」,石重贵动辄还不满意,说你们这表演的是个啥?这是正经音乐吗?

这仗打了两年,石重贵基本没发挥啥作用,指挥无能、用人不当、号令不灵,但是因为举起了民族大义的旗帜,中原军民奋勇抵抗,加上各节度使心里也清楚,这要是让契丹把中原给打下来,以后所有人都要跟着遭殃…….

耶律德光打了两年也没占到便宜,最后只好悻悻北归。

而石重贵看到自己一血前朝之耻,一不小心就成了民族英雄,有了盖世伟业,回去就飘了,过上了醉生梦死声色犬马的生活。

石敬瑭已经很奢侈了,但石重贵觉得还不够,完全忘记了有契丹这么个威胁,大建宫室,装饰后庭,广置器玩。为铺地毯,不惜用织工数百,费时一年。

本来吧,现在不用给契丹进贡,国库应该充盈才对,结果被他折腾得更虚弱了……因为光皇宫中演奏的乐工,就找了好几百人。

就这样过了两年,石重贵玩腻了,想找点更刺激的,一想原来居然叫耶律德光爷爷,简直是叔可忍婶不可忍,在加上契丹不是被自己打跑了吗,他们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于是想一举歼灭契丹,发布了诏书,写得气势如虹:

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

石重贵要收复北方领土,任谁都挑不出理来,但是这货屁都没干,就在宫殿里面醉生梦死了几年,这就能消灭契丹啦?

石重贵任命杜重威为先锋,领兵10万征讨契丹,杜重威比石重贵好不到哪里去,也是个缺心眼,根本没把契丹当回事,一边北上一边饮酒作乐,好像可以平推契丹一样,稀里糊涂的就被截断了粮道……

杜重威也不含糊,一看大军没东西吃,胁迫其它将领带着10万部队投降了。

这下大势已去的石重贵也没心思听音乐剧了,在皇宫里面准备自焚,被群臣好说歹说拦了下来,他已经锐气全无,派人把国宝、金印、降表全部送给了耶律德光,说只要能让自己做孙皇帝,一定好好尽孝。

耶律德光不接受投降,很快就打到了汴梁,把石重贵一家老小全部掳去了契丹。

后晋总共就出了两个皇帝,一共延续了11年。

图片

耶律德光原来也经常南下掳掠,但这次杀到了汴梁,就不想走了,说石重贵这样的货色都能做皇帝,我不比他强多了?

以后中原的皇帝就是我了。

其它的节度使一看,皇帝也没了,自己也不想出头,毕竟要保存实力。

得了,只要你别动我地盘,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947年,耶律德光也过了一把皇帝瘾,穿着通天冠、绛纱袍,登东京皇宫正殿,接受胡汉百官朝贺,宣布大赦。

到了现在,五代已经开始了40年,原来的皇帝再怎么混蛋,好歹也代表了一种秩序,但耶律德光这个时候所谓的辽朝,根本就不是个啥正经朝廷,本质上还是一个暴力抢劫集团,完全没想过怎么治理。

没有粮草了,就去打谷草;

看到什么好东西,直接就上去抢,抢不过了就杀人放火;

契丹任命的所谓县令就是一帮土匪,率领部队带头抢劫。

征税?维护秩序?哪是不可能的,耶律德光根本就听不懂这是啥玩意。

老百姓们彻底活不下去了,纷纷揭竿而起,到处都是游击队,大部多至数万人,小部不下千百人,攻破州县城,杀死契丹任命的官吏。

原来的节度使们一看「民心可用」,也开始率部起义,耶律德光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没几个月,契丹就剩下了汴梁一座孤城,周边全都失去了控制,耶律德光心惊胆战,琢磨要再不走,估计北上的道路都给截断了,最后在汴梁疯狂的抢劫了一把,到处放火烧屋,杀人泄愤,抢无可抢后,带着后晋宫女、宦官数百人以及晋府库所有财物,逃离了中原。

不过耶律德光坏事干得太多,跑到河北就病死了。

图片

 

耶律德光在中原大肆抢劫的时候,太原节度使刘知远早早的奉上了投降表,然后躲在太原图谋发展,耶律德光正抢得起劲,也没功夫管他。

等到契丹人一跑,刘知远觉得机会来了,率领大军快速进入了汴梁,登基称帝,因为自己姓刘,就想方设法的和汉朝攀上关系,取国号为汉,我们一般称为后汉。

刘知远,五代的第10个皇帝。

这刘知远也不是什么好鸟,残暴阴险,我们前面不是讲吐浑部落不堪忍受契丹的掠夺,归附于他吗?

后来契丹兴师问罪,把石敬瑭给憋屈死了,刘知远处理问题倒干脆利落,把吐浑部落的能带头的400多人屠尽,剩下的战略物资粮草马匹全部抢走,吐浑部落就此消失在历史中。

当了皇帝,刘知远也没啥远见卓识,关起门来享受做皇帝的乐趣,为了能够穷奢极欲,把税赋提升了5倍,任命了一堆酷吏横征暴敛,治理天下简单粗暴,就一句话:严刑峻法,谁不服就杀谁

在刘知远的治下,官员们玩命的换着法子敛财,王守恩管财务,为了聚敛钱财,连上厕所、上街乞讨都要交税,最狠的时候如果有人家里出殡,不缴税就不许埋葬…….

要没钱交税怎么办?那就惨了……

史弘肇为中书令,心理极其变态扭曲,只要有犯人,无论偷窃还是抗税,不问青红皂白,一律都是极刑,最离谱的就是历史中记载太白星白昼出现,史弘肇看到不少人抬头眺望后,说谁让你们看了,我给你们下命令了吗?下令全部抓起来腰斩,他就在一旁饮酒欣赏……

后汉,被成为五代中最黑暗的时代。

朱温虽然混蛋,但也就祸害自己的儿媳,残杀自己的官员,比起刘知远来,都算得上圣人了……

刘知远当了皇帝后一年就病重嗝屁了,接下来的是他儿子刘承祐,五代的第11个皇帝。

刘承祐基本上和他爹一个德行,但不一样的是他几乎没有从军经历,也没有能力约束军队,大臣们都不当他是回事……

刘承祐越想越怕,看谁都觉得谁要造反,天天担心自己的位置不保。

想来想去,刘承祐和后汉的大臣们搞了一出黑吃黑,看谁觉得有反心不听话,就通知他到皇宫开会,事先让自己的侍从埋伏好,等对方进了宫殿就关闭宫门,乱剑砍死。

你还别说,自古以来,皇帝要赐死大臣,还从来么有玩过这样的花活,大臣们也没想到居然还能这样。

史弘肇、杨邠、王章等一众权臣,居然都被他用这样的方法给稀里糊涂搞死了。

但刘承祐最不放心的就是郭威

郭威,后汉中最能打的将领,为后汉拿下河中地区,还曾经大破契丹,军功显赫,是枢密使兼天雄军节度使,节制全军,在朝廷中的威望如日中天。

关键是,郭威算是一个奇葩,崇尚节俭,仁爱百姓,不仅没有苛捐杂税,还将自己缴获的上万头耕牛给农民使用,到一个地方就用心治理一个地方。

看到郭威不和大家比烂,刘承祐越想越害怕,这不就是收买人心,志在天下吗?郭威不除,刘承祐天天做噩梦。

950年,刘承祐决定故技重施如法炮制,召集郭威等将领回来开会,准备一网打尽。

可郭威是谁?呼声极高,在朝廷中人缘极好,刘承祐的计划刚制定出来就被人泄漏了,郭威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召集其它将领开会,众人也不傻,看到朝廷中动不动就有官员「人间蒸发」不知去向,早就惴惴不安人人自危,现在一看郭威挑头,自然推选他做盟主,要杀回汴梁「清君侧」。

刘承祐见郭威起兵造反,恼羞成怒,把郭威留在汴梁的家属全部屠尽,婴孺无免者。

郭威痛哭流涕牙齿都咬碎了,带领部队一路平推,毫无悬念的一个月不到就拿下了汴梁,刘承祐在乱军中被杀死。

短命的后汉就此被中间,仅仅延续了3年…..

950年,郭威顺理成章的登基称帝,建立后周,是五代的第12个皇帝。

图片

 

不过郭威进入汴梁后,发生了一起很诡异的事情,群臣都说后汉无德,要求郭威做皇帝,一个比一个呼声高。

可群臣把嘴都说破了,郭威却表示不行不行,我怎么能做叛臣,刘知远不还有个养子叫刘赟吗?他做皇帝才名正言顺。

郭威死活不同意,大家抓耳挠腮说你到底是想玩哪出啊?

就在僵持不下的时候,前线紧急军令,不好了,契丹又打过来了。

这个时候舍我其谁?郭威披挂上阵,带领大军北上迎敌,部队刚开赴到澶州,威望极高的他却约束不了自己的军队了,将领们纷纷哗变,把郭威抓了起来,拿把刀放他脖子上威胁到:

你要么当俺们的皇上,要么俺们就杀了你,反正刘赟无德无能,他要做了皇上,我们都讨不到好。

在暴力胁迫之下,郭威「万般无奈」,只好非常「委屈」的答应大家做皇帝。

众将士欢呼雀跃,找了张黄袍批在了郭威身上,而神奇的是,当契丹大军听到郭威做了皇帝,肝胆俱裂,快速的「撤离」了……

至于刘赟,也在几年后莫名其妙的死掉了。

是的,黄袍加身的发明者,历史上明确记载是郭威,只不过10年后,有个叫赵匡胤的年青人,翻出了这个剧本,又演了一遍。

不管郭威做得对不对吧,他都是五代十国中最杰出的皇帝,排第二名。

在郭威的治理下,久经战乱的中原地区,终于恢复了宁静,从他开始,统一的曙光已经出现。

以往五代的皇帝,基本上都是醉生梦死,奢靡浪费,做得最好的就是李嗣源,因为不作死。

而郭威胸怀大志,当上皇帝后当众将宫中珍玩宝器及豪华用具打碎,以显示自己的节俭之心。

后世对郭威的评价,几乎都是赞誉之词,尤其是和五代其它混蛋皇帝比起来,简直就是不世出的明君了。

可以说是把历代好皇帝做的事情全做了一遍:

整顿吏治纲纪、减轻税赋、招抚流民,组织生产、治理河患、灌溉良田、拜谒孔庙………

郭威心态极好,为人谦逊低调,对大臣们说:

朕生长于军旅之中,不懂得学问,也不精通治国安邦的大计,文武官员有利国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书言事,千万不要只写一些粉饰太平的无用话…….

郭威,所做的这一切,已经是为统一华夏在做准备了,不过太可惜了,郭威在位3年,就病逝了。

郭威临终前的遗言,堪称帝王楷模。

朕若不起,汝速治山陵,毋令灵柩久留殿内。陵所务从俭素,不得募役百姓,不得多用工匠,勿置下宫,不要守灵宫人,并不必用石人石兽,但用纸衣为殓,瓦棺为椁,入窆后,可募近陵人民三十户,蠲免征徭,令他守视。陵前只立一石,镌刻数语,可云周天子平生好俭,遗令用纸衣瓦棺。每年寒食,可差人祭扫,如没人差去,遥祭亦可。汝若违我遗言,我死有知,必不福汝。

郭威,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图片

我们前面不是说了吗,郭威全家老小,都被刘承祐杀了个精光,连襁褓中的幼子都没有放过,而唯一还和郭威有关系的,就是他的侄子,也就是养子柴荣

柴荣的全家老小,也在当时被刘承祐杀干净了,与郭威可以说是同病相怜,郭威登基后就让柴荣做了皇储。

公元954年,五代的第13个皇帝,一代英主柴荣登场了。

我们说郭威排名第二,那蔡荣就无可争议的排名第一。

其实我们看到,后汉疯狂作死,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但郭威仅仅励精图治了3年多时间,就为以后的发展和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充分说明,只要不瞎作,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不是太难。

五代之外,不是还有十国吗?就是10个割据政权,其实里面也不乏有精明强干的人,比如前蜀的王建,也是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

南汉的刘隐,同样也是兴办学校,提倡教育,推广科举制度,与民休息…..

但是历史全部都进入了一个死结,就是富不过三代,很多二代们崽卖爷田不心疼,疯狂作死铺张浪费,快速的败光了家产。

但这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问题是:

五代十国的建国者们,都是节度使出身,也就是地方军阀,根本就没啥统一天下的宏图伟业,也就是靠着自己拳头硬,割据一方过小日子。

武力值是他们创业的初始条件,但是到了二世祖这一代,武力值必然是大打折扣,如果拳头不硬,就不可能守住这份基业。

其它的节度使和将领们一想,反正你也守不住,别人抢走还不如我来抢,你都能做皇帝凭啥我不做?

如此不断的周而复始。

所以柴荣光想治理好国家是不够的,所需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军事上证明自己,其它人才会放心的跟着他干。

郭威954年1月病逝,在郭威之前,慑于他的战功,契丹数年来不敢南犯,现在盼到郭威没了,这可是天赐良机。

2月份后周北面的北汉世祖刘崇就按捺不住了,找到了契丹皇帝耶律阮,说现在柴荣就是个毛头小字,我们合伙去中原抢劫吧,到时候抢到的地盘是我的,财宝美女都是你的。

想到9年前自己在中原肆无忌惮的抢劫,那叫一个美,契丹不禁心花怒放,高呼:

同去!同去!

面对挑衅,柴荣力排众议,决定带兵亲征,他心里清楚得很,这一仗不仅是要打服契丹和北汉,更是要打服后周的所有观望的将领。

后周军队日夜兼程,在山西晋城与敌军正面相遇。没曾想刚看到契丹人的影子,右军樊爱能、何徽带着部队刚打个照面就开始跑路,后周的右翼军队全线溃逃。

这还没交锋几乎就已经输了,看到大票的人跑路,中军一部分士兵竞相卸去铠甲,扔下武器,竟然向北汉投降了!

樊爱能、何徽为啥仗还没打就逃跑了?并不是他们通敌,只能说五代中皇帝换得太勤快了,这还不到50年,先后换了13个皇帝,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走马灯一样,他柴荣凭什么就能坐稳皇帝的位置呢?那些兵油子自然也不愿意去拼命了。

看到后周军队未战先溃,刘崇认为已经稳操胜券,不想将这个大功被契丹人抢跑了,命令骑兵一路平推了过去,而自己跑到了中军帐中喝酒,就等着捷报了。

在后周全军惶惶不安、不知所措之际,柴荣却无比的冷静,他知道现在说啥都没用,也没人买自己的账,这一仗他若败了,皇帝的位置也坐不下去了。

柴荣跃然上马,冒着飞石流箭,在两军交战的阵前进行指挥。这一幕极大的振奋了后周的士气,禁军头领赵匡胤第一个清醒过来,高声喊道∶

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

在柴荣的激励下,赵匡胤和张有德各率数千骑兵,左右夹击,以死拼杀,赵匡胤的举动,给其他官兵树立了榜样。殿前侍从马仁禹大喊「主辱臣死」,邓州行军司马唐景思「愿赐臣坚甲一联」,均带头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后周士兵开始全线出击,争先恐后,无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

就在这个时刻,而北汉主将张元徽在拼杀中却马失前蹄,一个筋斗从马上摔了下来,被一拥而上的后周士兵当场格杀。看到指挥官被砍死,北汉士气大挫,士兵开始逃亡。

刘崇见大势不好,忙举旗收兵,但已无法阻止如潮水般的溃逃士兵。契丹元帅眼见后周大军势如破竹,后汉军队兵败如山倒,也跟着开始了跑路。

这一仗后周军队气势如虹,北汉军几乎全军覆没,丢下了一地的辎重、粮草、器械。刘崇仅领几百残兵逃回晋阳。

自此,柴荣也彻底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统治基础,也极大的加强了柴荣的信心,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

图片

 

在内政上,柴荣继承了郭威的遗志,均定田赋、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及兴修水利等举措,使得地方生产逐渐得到恢复。

而在军事上,柴荣开始了华夏的统一战争,南征北战,连战连捷,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辽国,连克三关三州。

后世对柴荣的评价,硬是没有挑出一点不是来,均认为: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柴荣可以说是零差评皇帝

如果不出所料的话,柴荣就是结束乱世,重新奠定华夏一统的人。

可惜,仅仅在登基6年之后,柴荣突发疾病去世,年仅39岁。

柴荣成年的子嗣都在刘承祐的时代被杀光了,仅仅留下了一个7岁的儿子,五代的第14个皇帝柴宗训

于是,历史又一次重演了…….

半年之后,960年的正月,又传来消息,契丹大军要打过来了,赵匡胤照搬了郭威的剧本,再次上演了「黄袍加身」,仅仅延续了9年的后周被终结了…..

赵匡胤篡夺了后周天下和郭威、抢走了柴荣所创立的基业,他做得对不对呢?

其实真的没啥对不对的。

从唐代后期开始,「君权神授」的那一套就已经被破坏殆尽,秩序几乎荡然无存,武力值最强大的人登基称帝成为了唯一的规则。

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这句话成了这个时代的真理。

图片

 

就算赵匡胤不造反,后周宗室也很难完全信任他,因为武力值太不对等了,最终皇室和武将的猜疑链的形成,是迟早的事情。

如果说赵匡胤做错了,那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收回幽云十六州,北宋最大面积也就达到了280万平方公里,绝对称不上是统一了华夏,而是和辽国、西夏并列的对峙割据政权。

如果赵匡胤能平定辽国,后世就不会对他有那么多的质疑,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多给柴荣10年,以他的能力,必定可以一统华夏,拿回幽云十六州。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而赵匡胤最大的功劳,就是平息了这场持续了50多年的暴力游戏,用温和的方式「杯酒释兵权」,重新建立了秩序和体系,让中原地区稳定了下来。

这也充分说明了,身体健康真的是……太重要了

赵匡胤活了50岁,在位16年,虽然你看着这个时间也不长,但五代中能做出点成绩的皇帝:

李嗣源,在位7年;

郭威,在位3年半;

柴荣,在位6年;

赵匡胤比他们多干了几倍的时间啊……..

如果赵匡胤在位就6年的话,他的结局可能也就和柴荣一样。

当然,如果再给赵匡胤10年的时间,他要能活到60岁,也许历史又会改写了,宋也许会真正的成为一个大一统的朝代。

皇位就不会落到野心家赵光义的手中,赵匡胤,毕竟武力值爆表,柴荣的高平之战,也立下首功,可赵光义整体来看就是个文臣,没啥军事经验,算是玩手段的,当上皇帝后还把赵匡胤的儿子给逼死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匡胤并没有什么大错。

979年,赵光义平灭北汉,五代十国的历史彻底终结。

这段历史对整个中华意味着什么呢?

图片

 

从宋朝开始,所有的皇帝一想到从唐朝开始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军阀混战,无不脊背发凉,把拱卫皇权的重要性远远排到了开疆拓土的目标之上。

首先就是把军权彻底分割。

宋代,应该是吸取教训吸取得最深刻的,从这个时代开始,几乎再没有出现武将造反的案例「注:朱棣是藩王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将」,因为军队的管理权、使用权、人事权、财政权被彻底层层分割,文臣对武将进行全面限制,再加上朝廷的监督权,将领想随心所欲的调动自己的军队简直是难于登天。

从宋代开始,掌控军事大权的枢密使再也不由武将担任,而是由文官进行约束,而且设置了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中签书枢密院事一堆密密麻麻的官职进行相互牵制

尤其整个宋代,政治体制的核心,就是考虑如何限制军权,强化皇权,包括而不限于:

强干弱枝,强化中央禁军,弱化边防军,对北边无险可守的宋代集中了一半的军力在京城周边。

将领频繁调动,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要打仗的时候临时委派将领;

不再追求对外扩张;

………

当然,你也不能说100%全是坏事,至少,五代十国这样悲惨的乱世不会频繁出现了。

因为乱世的规律,当皇帝是靠武力,这样就必然纷争不断,谁当皇帝都没办法保证自己的后代同样武力值爆表。

那坏事嘛,坏事就太严重了,中华开始从一个外向型的帝国演变成了一个内向型帝国,皇帝还想开疆拓土,这套制度就不兼容了。

北宋狄青,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25场大战无一败绩,大破西夏,夜袭昆仑关,平侬智高之乱是北宋时代的3座巅峰

狄青的赫赫战功,感动得宋仁宗眼泪哗哗的,真的是爱死他了,大肆赏赐狄青府邸、财宝、官运、美女、名誉、子嗣加官进爵,一点都不手软。

最后还是嫌不够,硬是不顾群臣的反对任命武将做了枢密使,统帅全军,这可以说是破了北宋的天荒。

狄青的升迁,被群臣争相弹劾,但宋仁宗是开明君主,说啥都不信,最后群臣问他:

陛下忘记了藩镇割据,忘记了五代十国,是准备把祖宗基业送人吗?到时候是要愧对列祖列宗的啊…….

一顶大帽子下来,宋仁宗沉默不语。

最后,朝廷找了个理由撤销了狄青的枢密使职务,调他到了陈州,可宋仁宗是个重情重义的老实人,觉得自己实在对不起狄青,每个月都派使者去慰问看望他两次。

但此时猜疑链已经形成,每次狄青听说皇上的使者要来,都会整日惊吓疑虑,心想不会是派人来毒死我的吧?不到半年,就生病去世了。

可能40岁之前,人人都会痛骂宋仁宗,但是40岁之后,大家会发现人性是个很残酷的玩意,确实经不起考验,尤其在皇权面前

尉迟敬德绝对可以说是李世民过命的交情,不仅为李世民立下赫赫战功,还几次救了他的命,最大的功劳,在玄武门之变力挽狂澜,否则死的就不是李建成而是他李世民了。

但人性是变化的,尉迟敬德越来越目中无人,到了最后,一次酒宴上因为李世民的堂侄李道宗坐在了自己的上席,当着李世民的面暴打了李道宗一顿。

李世民再也忍不了了,找来尉迟敬德,流泪和他谈心说:

我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能够保全自己的很少,心里常常责怪汉高祖。因此登基以后,一直想保全功臣,让他们子孙平安。但是你身居高位后不断触犯国法,我才明白韩信、彭越遭到杀戮,不是汉高祖的过失。

尉迟敬德听了李世民这番话,才开始害怕,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最后终得以善终。

问题是,李世民是杰出的军事天才,在皇帝中排名最前列,和尉迟敬德算是穿一条裤子的人,最后都搞到了这一步,何况手无缚鸡之力的宋仁宗呢?

所以,我们单纯的看赵匡胤的故事,觉得他是个阴谋家,但是你读完了五代十国,发现还真的怪不了他。

只能说古代限于技术与智慧,找不到更好的管理模式罢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view Your Cart
0
Add Coupon Code
Subtotal
Total Installment Payments
Bundle Dis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