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

图片

编辑 | 星辰诺

作者 | 酷玩实验室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 | 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2017年前,国际航空界有着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每当会议开到一定时间后,主持人就会说这样一段话:
“从现在开始,中国的先生们请退场,因为我们现在要讨论你们没有掌握的东西,我们没有(被)授权向你们讲这样的东西。”
这个东西,叫做干线飞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飞机”。载客100人以上,航程3000km以上。
同年,波音公司发布一份报告。报告称随着中国航空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大飞机采购量会不断上涨。
未来20年,中国将采购7240架大飞机,总价值1.2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外媒报道,中国改造辽宁舰一共花了30亿美元——相当于400艘辽宁舰。

图片

(图源知乎专栏)
也相当于自建国以来,全军60年军费总和
在这1.2万亿订单的背后,还有配套的的服务,什么检查、维护、维修……加起来,1.5万亿美元。
这么多钱撒出去,结果还是只让买,不让听,不让看。
这样的情况,在2017年5月5日,发生了改变。
当天,原本每45秒就有一架飞机起落的上海浦东机场,为了一架飞机,停掉了大部分航班。
这架飞机,在跑道上缓缓地滑行,滑行,加速,再加速,进入起飞状态,拉操纵杆,抬前轮,离地,腾空而起。
79分钟后,它安全着落。
一旁,等候的人群发出巨大声量的欢呼。在许多人中间,一位87岁的老人拄着拐杖,眼含热泪,看着停机坪上的那架飞机——C919

图片

(图源知乎专栏)
对于他而言,这个时刻,原本要早几十年到来。
当天,外媒的头条,都在报道此事。
《纽约时报》声称,中国用C919来回应波音和空客的霸主地位;CNN称,中国造的C919意在挑战波音、空客两大巨头;路透社认为,C919起飞,中国不掩饰其在航天上的雄心。
不管它是否“迟来”,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一个属于中国航空的新时代,来临了。
四年后,2021年3月,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正式签署了C919大型客机购机合同。
C919距离正式“商用”,只有一步之遥。而这过去的99步,中国航空工业,走得太难太难。
01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两弹元勋钱学森,最一开始是学飞机出身的。
1956年,中国上下都在争论一个问题,优先研发导弹,还是研发飞机
对于飞机,中国人的痛感,更为明显——由于航空力量的薄弱,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战争,敌人的战机,总能肆无忌惮地在我们头上盘旋。
但刚刚回国的钱学森却建议,先搞导弹。这条路,也最适合当时的中国。

图片

(图源环球网)
导弹是一次性的,即便我们无法保证每个零部件都能做好,但只要它组合起来,就可以运转。
但飞机不一样,反复使用的飞机对零部件的要求极高。新中国的工业水平,根本达不到。
迫于形势,出于实情,新中国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导弹。而飞机研制,则被搁置起来。
随着戈壁滩的一声巨响,新中国的工业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1970年7月,毛主席在上海视察火箭项目时提到,“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
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也表示,出访时没有自己的飞机,腰杆子也挺不起来。
研制一架大飞机,成了当务之急。
一个月后,项目立项,因为是在1970年8月立项,这项工程被命名为“708工程。”
但它的另一个名字,更为人所知——运10工程

图片

(图源腾讯网)
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运10的研发,举步维艰。一些完全不懂飞机的人,在领导组指手画脚:
飞机要在一年内研制,赶在国庆前上天;发动机越多对毛主席越忠诚,要安装五台发动机……
除了这些干扰,科研环境,也十分简陋。
设计人员在工厂的食堂里工作,吃饭时收起图纸,饭后再把图纸展开;夏天时,工厂蚊虫特别多,人们就用报纸把手和脚包起来,继续工作。
当时的中国,毫无大飞机的研制经验,不仅相关的仪器、零件、图纸需要从零开始,就连跑道,都要重新翻修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80年,运10试飞成功。
运10机体国产化率,100%;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96%;就连发动机,都是通过逆向工程完成的——也是国产。
这架大飞机,是几千名研究人员,从无到有,硬生生地“造”出来的。
那一天,外媒称中国“插上了翅膀”——在这之前,他们总用“没有翅膀的鹰”,形容中国。

图片

(图源微博)
接下来的几年里,运10飞往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拉萨,还参与过几次救灾物资的运送。
1984年,运10项目需要下一步的研发经费,6000万
当时的上海市政府愿意拿出3000万——尽管这个项目已经移交给国家,但它是在上海研制、生产、试飞,上海还是愿意主动承担3000万。
运10的研发人员前往北京申请剩下的3000万,没要来
没有任何一个文件说运10项目终止了,它只是,被搁置了。
没钱支持,运10的研发人员只能靠一些零散的研究“发光发热”,有些人,甚至去编写“上海交通手册”。
实际上,运10是在为一架叫做“MD82”的飞机,腾地方

图片

(图源维基百科)
1979年,美国麦道公司副总裁访华,他提出,要和中国联合生产大型客机。
当时的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打得“找不到北”,从现实来看,合作的可能性,很大。
如同汽车行业一样,中国的航空行业,也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装配;第二步,合作研制;第三步,自主研制。
而由麦道公司提供零部件,由中国负责装配的飞机,正是MD82。
1985年3月,在运10正式停飞一个月后,上海航空公司代表和美国麦道飞机制造公司代表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开始生产MD82。
麦道公司愿意合作的原因,是中国有能力制造运10,“配得上麦道”。而麦道公司愿意合作的条件,是拆除运10的生产线解散3000人的设计团队
得到消息的工程师们,联名给中央写信,但最终,都石沉大海。
几年后,运10的总设计师马凤山抱憾离世,他的骨灰,就安放在上海飞机制造公司不远处的一处公墓中。

图片

(图源文汇网)
而“三步走”,走得也很不顺利。
当时的航空工业部接到通知,国产的MD82,要和国际市场一个价——这意味着,MD82注定要亏损
而麦道公司方面,在技术移交方面也多次推诿,连带着中国的航空事业,在“原地踏步”。
1997年,随着波音并购麦道,“三步走”成了一句空谈,而投入巨资的“MD82”项目,也随之下马。
中国的“大飞机梦”,变成了泡影。
谁也没有想到,运10不是梦的开始,而是终结。
当然,运10的搁置不单单是因为MD82——第二架运10有5312处质量问题,127项较大故障,安全性,成为运10的隐患。
而运10本身的经济性和性能,也都存在不少问题。
飞机研制,本就需要一整套相关的产业链条,这些,不光是激情与热血,就能填平的。
02
1986年,央视播放了波音公司投放的广告。
片中,波音说道,波音已经做好准备,会使中国人欢聚一堂。

图片

(图源腾讯视频)
但转头,当MD82项目下马时,波音就督促中方尽快销毁MD82相关的文件,否则,即是侵权
眼看着波音不地道,另一个航空巨头空客,也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1994年,中国和空客达成了共同生产100座级飞机AE100的协议。
协议达成后,空客突然提出了18亿美元的技术转让费,并且表示,每次见面,中国都需要掏咨询费。
最终,AE100连个样机都没有造出来,就流产了。
AE100项目解散当天,几十位设计人员抱头痛哭,他们这一辈子,恐怕都不会研制“大飞机”了。
波音和空客,不仅耗费了中国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他们耽误了中国航空宝贵的10多年
在这期间,加拿大和巴西的航空工业蓬勃发展,中国,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波音和空客,会成为摆在中国航空工业面前的两座大山,永远,都别想逾越

图片

(图源华夏时报)
中国人自己,搞不了飞机。
这也是世界的现实:
1985年,一架波音747在东京前往大阪途中发生事故,造成520人遇难。那一年的6-8月,波音发生了三起空难事故。
但第二年,日本航空公司和波音签下超过10亿美元的合同。
2005年,空客宣布将会延期交付新机型,这将会给各大航空公司造成巨大损失,但没有一家航空公司,选择取消合同。
原因只有一个,过去40年间,这个行业40%的份额属于空客,40%的份额,属于波音。
谁都没得选
并且,航空工业本就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波音公司靠着美国巨额的补贴崛起,而空客,则是欧洲多国合作的产物。
花了钱,没了时间的中国,自然也逃脱不了这个“怪圈”。

图片

(图源华尔街日报)
买,成了唯一的选择。
从1980年到1998年,中国购买国外飞机共耗资150亿美元。而到2010年,中国拥有的1560架大飞机中,53%由波音公司制造。
8亿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成为那个时代的烙印。
更为悲痛的是,1999年,当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三名同胞遇难。运送烈士遗体回国的,是美国产的飞机。
尝遍苦涩和屈辱的中国航空业,也渐渐地达成了共识——自己搞。
2002年,中国决定自行研制70座的支线飞机ARJ21。大飞机的梦,要先从支线飞机开始。
而扛起研发团队大旗的,还是运10的老班底
1981年,在决定运10命运的论证会上,专家在经过实地考察后,对运10下了结论,“研制工作不要停,队伍不要散,成果不要丢”。
这句话,最终没能变为现实。
尽管有些人,选择了坚守。但大多数中坚力量,消失于时代的浪潮之中。
ARJ21团队中,要么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要么是二十多岁的新人——整整断了一代人

图片

(图源亚洲时报)
2008年,ARJ21完成首飞;4年后,进入试飞阶段;7年后,正式交付使用。
这是自运10后,中国再一次把设计、生产、适航取证的流程,完整走过
ARJ21,是中国自主设计。但零配件,基本都是外购——中国已经落后太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飞机的安全。
但不管怎么说,ARJ21的成功,还是给中国航空业带来了一丝曙光
2008年11月,C919立项,中国人的“大飞机梦”,重新起航
但现实,不容乐观
印尼,曾经是亚洲飞机生产制造的中心。而印尼的大飞机的计划,一度就要如愿,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打碎了这一愿景。
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愿意给印尼借贷,恢复经济。条件是,不许向大飞机投入一分钱。
加拿大庞巴迪和巴西航空,也试图染指干线飞机,最终还是被波音和空客用“反倾销”的大棒,联合绞杀。

图片

(图源加拿大都市网)
留给中国的空间,几乎于无
这样的情形下,C919,正式上马。
03
很多人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中国能造原子弹、能造火箭、能造航母,造不了飞机。
因为飞机更难。就拿发动机来说,火箭发动机只要保证在几百秒内不出故障就行,而飞机的发动机,要保证6-8万小时内,都运行稳定。
而发动机,只是飞机十大核心系统中的一环。
即便你造出了飞机,这只是第一步。
飞机最大的要求,是安全性。这也就意味着,只有进行几千、甚至上万个小时的试验,才能测出这架飞机的指标数据。
比如鸟撞试验,就要用大炮打一只鸡进去,直接撞击发动机的叶片,而在这个过程中,发动机不能停机。

图片

(图源搜狐)
还有些实验,是破坏性的。比如承压、耐温等等,这些实验数据的获取,要建立在对机体的破坏上。
没有弯道超车,没有捷径,有的,只是按部就班
大型客机不单单是一架飞机,它更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与证明。
这就是大型客机的意义。
而C919的意义,不止于此——这是中国的第一次。
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的话说,大飞机对振奋民族精神的意义,不亚于两弹一星,不亚于载人航天飞机。
这一次的从零开始,中国并没有选择“市场换技术”,而是合资——最初的C919的国产化率的目标,是10%
综合航电系统,负责客机飞行控制、信息处理,由中航和美国通用电气合资的昂际航电研发。

图片

(图源昂际航电官网)
飞行控制系统,负责机翼控制,方向舵操纵和零部件控制,由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和美国的霍尼韦尔、派克宇航合资成立鸿翔、鹏翔研发。
飞行导航通信系统,由中电科航空与美国通信巨头罗克韦尔柯林斯合资成立的公司研发。
起落架锻件,由中航和德国利勃海尔联合研发;机翼高升力系统,由中航庆安公司和美国穆格公司联合研发;环境控制系统,由南京机电和利勃海尔联合研发。
到下线时,C919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60%,远超预期。
而C919的最终目标,是100%
这不是一句空谈——C919的发动机,由美国通用电气与法国赛峰集团成立的CFM国际提供。
由于CFM不愿意转让技术,2011年,中国航空发动机公司开始负责自主研发C919的发动机。
2018年5月,“替代品”CJ1000点火成功,核心转速达到设计要求。

图片

(图源网易)
飞机的整体设计结构与制造,也已经实现了100%的国产化;北斗卫星系统,也在C919完成了上机实验……
C919,是继运10之后,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
C919发动机的轰鸣声,终于成为戈壁滩那声“龙吟”的回响。
而从运10上马算起,整整47年,中国航空人,才得以圆梦。
这47年的背后,是一整套系统:
C919,是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和探月工程,一个级别。
C919的专家咨询组,有20多位两院院士。
C919的设计生产过程,有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
当它试飞成功,欢呼的人群中,有一位87岁的老人,拄着拐杖,眼含热泪。
这位老人,叫做程不时

图片

他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第一架喷射机。
他是运10实际意义上的总工程师。运10项目被搁置后,他一直为大飞机奔走、写信。
C919立项的消息,他是在CCTV1的新闻中看到的。
作为一个业内领军人物,他居然没有参与决策,没有参与讨论。即便这样,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C919项目,成为专家组成员。
C919对他而言,是一个心愿,一个本该早就完成的心愿。
但至少,还不算太晚。
更重要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C919和运10,一脉相承:
在C919下线的现场,你还能看到“长期吃苦,长期奉献”这样的字幅——这是曾经“运10人”,用青春与热血,践行的口号。

图片

(图源新华网)
而今,重器腾飞,梦想成真。
尾声
过去几年,我经常从报道中看到一个词,“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飞机是明珠、光刻机是明珠、机床是明珠,就连圆珠笔里的那个“圆珠”,也是明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如果你不是第一批享受工业革命红利的国家,那留给你的,只有“衬衣换飞机”的剧本。
这个世界的竞争是残酷的,先行者,总会给后来者,制造各种障碍。
越过这些坎坷,需要时间,更需要血泪
我们很难把运10和C919的故事,说成是一个圆满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焦虑、不甘、屈辱和遗憾
但这些记忆,属于上一辈航空人。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C919是一个句号——不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句号,而是那个一波三折追梦故事的句号。
在这之后的故事,我希望是另一个版本,一个新的故事。
今年2月,平均74岁的清华大学校友合唱团表演的节目,在朋友圈刷屏。

图片

(图源北京日报)
节目里,91岁的程不时唱道: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他们,就是希望。

参考资料

楚团长,《技术换市场:从关山难越,到暗度陈仓》,发表于“饭统戴老板”;

张静波,《中国大飞机激荡70年》,发表于“华商韬略”;

顾子明,《波音坠落,C919雄起 !》,发表于“政事堂2019”;

《面对面:程不时,大飞机之梦》,发表以央视网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view Your Cart
0
Add Coupon Code
Subtotal
Total Installment Payments
Bundle Dis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