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是什么?为何能给人强大力量?一文秒懂心学!

 

百年前,歼灭德国海军的晚宴上,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获得在座人的称赞,然而他拿出自己的腰牌让众人去称赞它,上面醒目地写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被当今世人奉为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之一,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对圣人的“三不朽”准则。孔子立言,留下了《论语》;老子立德,留下了《道德经》;曾国藩立功,当时特殊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可立功立德立言都做到的,从古至今,只有王阳明一人。

 

 

古人曾言:欲成大事,必读王阳明。

 

 

今天就从以下三方面来解读我们的王圣人:

 

《王阳明心学》

011、事上炼

 

原文: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一学生问王阳明:为何我安静的时候思路清晰,一遇上事情就手忙脚乱?

 

 

王阳明答复如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去磨炼和历练,才能稳得住,也才会有帮助。只是安静时才清晰,说明只是表面上的克制和压抑而已。

 

 

我对此有2种理解:

 

 

一是从心态上:定,应该达到的境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境逆境都坦然应对,这才是定。

 

 

二是从做事上:不只是闲暇时可能练练瑜伽、冥想打坐来求“定”,更多的是在工作时、劳动时也要磨炼意志。正如德鲁克所提倡“工作即学习”,提高业务技能,遇到问题时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工作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心态和意志也得到了锻炼和强化,工作即修行。

 

《王阳明心学》

022、心学四句诗: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几句是心学的核心。每个人生来无所谓好坏,但会因为环境的变化,或者欲望的影响等有为善或作恶的想法或行为。知道区分善恶,这是良知的体现,不断地通过历练反思的方法,可以做到为善去恶。作者说就这四句话就代表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

 

 

我认为,这四句传达出一种理念:相信自己的良知,通过不断地努力实践、反思学习,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像我跑步时总是想:为什么别人就可以苗条优雅,为何我还要苦苦跑步?可是,至少,跑步也可以不让自己变得更胖。因此虽然有那么多哀怨的想法,脚步还是不停下来。

 

《王阳明心学》

033、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先知而后行,不行不是真知。

 

 

何为知,

 

 

在王阳明这里,他所谓的“良知”,主要是指天赋的道德观念。

 

 

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而如果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则“所有的困惑将变得清晰,所有的犹豫将变成果断。”

 

 

知而不行,等于不知。

 

 

想起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了,虽然我总是读书、跑步,可是并没有成果出来,其实就是输入太多,并没有消化透,因此输出会很少。也就是知行分离,“知道太多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04几百年来,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影响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社会的近现代发展。

 

曾国藩、张居正、孙中山等中国各个时期的第一等人物多将他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濬,接触阳明的“知行合一”后,大为钦佩折服,后改名为“陶行知”。

 

 

日本人靠着王阳明的一部《王阳明心学》,推翻了500多年的封建幕府统治,成功实现了明治维新,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作家余秋雨这样评价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王阳明心学》合集
小店
¥118
购买

 

有一个人的感叹触动了我,他说我是参加工作后才读到王阳明心学,这令我短时间内就从一个职场透明人变成公司倚重的骨干,如果能早点读到《王阳明心学》,我的人生肯定大不一样,因为他的“心学”对人的改变是无法估量的。无论你是创业者,职场人事,自由职业者,或者是一位老者,只要你还感到迷茫,没有方向不妨读一读《王阳明心学》。帮助你提高认知,看透世界。点击上方购买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