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能够实现“三不朽”的人就是圣人。
梁启超曾说过,中国历史上唯独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则是曾国藩。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地光明,堪称典范;
1.上下求索,志在千里
王阳明来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经常引导他“考取功名”的重要性。
但令人惊讶的是,他没有听从父亲的教导,他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考取功名”。
有一天,只有12岁的王阳明突然问老师: “何为第一等事?”
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唯有读书登第是第一位的。”
王阳明摇摇头说:“读书登第可能不是第一位。”
老师问:”那你说?”
王阳明坚定地说:”读书做圣贤!”
老师震惊不已,见过有志向,没见过这么有志向的!
有了方向,便只顾风雨兼程,从不惧未来前路漫漫;有了理想,便只管放手去搏,哪管他荆棘困难丛生。
王阳明几十年来一直在追求圣人之道。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曾发奋格竹七天七夜,结果一无所获,反而大病一场。
但他并没有放弃心中的雄心壮志,后来被贬龙场,仍然坚持到底,潜心思考,终于得悟大道。也就有了后人歌颂的——龙场顿悟。开创心学一派。
而这一切,都是从他儿时做圣贤的梦想开始的。
“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
人生跌跌撞撞,总是要有抱负,只要立志去求,终能得偿所愿。
其实,立志并不难,困难的是:志向往往流于空想。
所以,要想成功,需立志真切,省察克治。
如此,余生才能拥有诗和远方。
2、万事从容,豁达以对
正德年间,王阳明因进谏,得罪了太监总管刘瑾,当时宦官当道,王阳明被贬到疏落之地,担任龙场驿丞。
在去龙场的路上,他被刘瑾人追赶,幸运的是,他足够聪明,能够逃过一劫。
尽管他的经历坎坷的遭遇,但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他鼓励自己说:“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就这样,王阳明继续迈着坚定的步伐赶赴龙场。
龙场是个荒蛮之地,到处都是蛇兽,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更糟糕的是,这个龙场驿站连像样的住房都没有,食物极其匮乏。
面对如此境遇,王阳明不过是一笑而过。无房住,就住山洞;没粮食吃,就开垦荒地。
因此,王阳明开始了他在洞穴中学习研究,并将这个洞穴命名为“玩易窝”,同时也写了一篇《玩易窝记》来描述这个特殊的时期。
从此,他把荣辱得失于不顾,日夜端正静坐, 内心清静守一、在“日有三死”的凶险环境中顿然悟道,真正实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目标。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遭遇祸事而不乱,身处困境而不怨,只要苦不入心,再困苦的处境也是甜的。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一个人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这便是用从容豁达升华了自己的人生。
3、内心自足,默然无争
公元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震惊朝廷,文武失色。
正当朝廷百官茫然不知所措时,一个好消息从南方传来: 王阳明以雷霆之势,成功平定!
王阳明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代价成功平定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幸的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太监张勇为了掠夺王阳明的功勋,居然怂恿正德皇帝将宁王放掉,然后再由皇帝亲自去抓捕。
正德皇帝生来贪玩,痴迷于奔赴战场,听了张勇建议后心动不已。
王阳明很了解这个贪玩的皇帝,若现在放了宁王,即是放虎归山,日后再想抓捕就难了。
他着急,但他知道直言进谏会适得其反。
因而,他抉择以退为进,用“不争之心”对待抢功之人,自动将平定宁王的功勋让给张勇,而他自己却去研学悟道了。
张勇得到好处后,天然也就不再和王阳明计较了,王阳明因此逃过一劫。
在宦官当道、朝野动荡的年代,王阳明破世,不再与万物争锋,潜心研究,最终成为一代圣人。
他曾经说过:“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适度的让步才能得到好处,盲目的战斗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不争,并非不思进取,而是从大局出发、审时度势,为自己留一份清静,也为他人留一个机会。
名利换不来人生幸福,惟有心灵宁静祥和,余生方可自在安乐。
看淡名利,不争不怨,这便是我们对自己余生的最大慈悲。
他对当今世人的影响
然而王阳明的这些思想影响了一大批日本优秀企业家,其中就有像松下幸之助和稻盛和夫这样的经营之圣。
我们拿稻盛和夫来说,他的阿米巴经营就源于王阳明的《传习录》,为何日本从我们偷师了王阳明心学,现在我们企业要反过来跟日本人学?
有一个人的感叹触动了我,他说我是参加工作后才读到王阳明心学,这令我短时间内就从一个职场透明人变成公司倚重的骨干,如果能早点读到《王阳明心学》,我的人生肯定大不一样,因为他的“心学”对人的改变是无法估量的。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每一个成功人士必读的枕头书,在工作中遇到瓶颈,在生活上遇到困惑,在感情上遇到不顺,都可以读一读王阳明。
当然,如果你想更加全面地了解王阳明的一生,以及王阳明的各种智慧语录,他的传习录,心学精髓,可以点上方横条下单购买,学习升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