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顾问:谈书

2021年9月17日,甲午海战爆发127周年

预判一个人或国家的行为

关键不是看他说什么

也不是看他做什么

而是看他吃什么

图片

126年前的今天,清帝国和日本这两个19世纪的后进生在海上大打出手,一不小心创造了一项世界海军的历史:

人类史上首次大规模蒸汽铁甲舰海战

图片

甲午海战之前,在人类海战里唱主角的还是加勒比海盗那样的木制战舰。

图片

甲午海战因为技术含量太高,甚至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观察员冒死登舰观战,光绪和明治在无意中引领了一把蒸汽潮流。

这场战争对于清帝国来说是一个惨痛的杯具,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国力损失,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打击了精英阶层的信心。

我打不过英吉利,难道还打不过小日本吗?

在当时看来,偌大的清帝国居然被一个贫弱的小岛国干趴下,确实令人费解。今天人们回顾这场战争时,往往喜欢套用一些简单的逻辑去解释这个结果。

图片

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

  • 一种说法认为主要赖清政府腐败无能,只要换个好皇帝,清理一下腐败官员,加强一下官兵训练,依靠北洋水师强大的硬件,清帝国完全可以打赢这场战争。
  •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输在“民族劣根性”、“文明落后”之类的原因上面,中华文明就是不行了,再怎么努力也赢不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

历史是一面镜子,但如果搞错里面的逻辑,那么我们看到的顶多只能算是一面哈哈镜。

北洋海淘舰队

————————————

1840年,清帝国的海面上驶来了一大批装备几十门舰炮的战列舰。这些战舰一次齐射,就能在清军的头顶上下起炮弹的暴雨。面对这些前所未见的战争巨兽,曾经不可一世的天朝上国懵逼了。

 

图片

在近代文明的降维打击下,古典王朝的阳谋阴谋三十六计四书五经通通不堪一击,泱泱大国被一支并不精锐的几千人英国远征军吊打到割地赔款。

 

丧权辱国的大清痛定思痛,决定做出改变。

图片

1861年,随着安庆内军械所的建立,清帝国开启了旨在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装备实现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

 

因为当时大清的主要威胁来自于海上,所以洋务运动的重要目标就是建立强大的海军。

 

洋务运动开始时,西方列强的海军已经开始使用装备有蒸汽动力的铁甲军舰,那么对于刚刚开始起步的清朝来说,如何才能追上世界先进海军的步伐呢?

 

这个担忧在十九世纪并不是问题,当时的世界充满自由交易的气息,只要有钱,最先进的军备管够。

图片

 

1875年,李鸿章挥舞着银子开始了大清军舰的海淘之旅。

 

在李鸿章的购物车里,头号强国英吉利的军舰本来是首选,但是英吉利店大欺客,不仅售价昂贵而且态度傲慢。而当时的后起之秀德国看起来就靠谱得多。

德国人为了能打入中国市场,开出了极具优惠的价格,报价仅为英国报价的一半多一点,服务态度还十分热情。推荐给大清的战舰甚至比自用的主力战舰“萨克森”还要物美价廉。

图片

于是李鸿章当即拍板,买德国货。

 

第一次海淘,李鸿章就用330万两白银的优惠价格买到了两艘后来威震远东的“遍地球第一等铁甲船”——定远和镇远。

图片

 

遗憾的是,这两艘军舰的建造工期未能赶上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结果中法战争中军备落后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这下清帝国更加意识到新型军舰的重要性,于是一方面令两舰火速回国,另一方面又继续拨款订造了致远、靖远、经远、来远4艘巡洋舰

 

4年后,北洋水师组建完成,大清海军一夜之间跨入全球TOP10,一时风头无两,横行亚洲。

图片

 

北洋水师的主力舰有8艘,因舰名都带个“远”字,所以又称“八远”舰。

图片

“八远”舰中的核心战力就是定远和镇远这两艘7000吨级的铁甲战列舰。同时,北洋水师还辖有广甲、超勇、扬威等在近代海战中难有作为的弱舰

随着亚洲第一海军的建立,清帝国很快碰到一个问题:

海军太特么烧钱了

军舰价格昂贵就算了,居然每年还要大量的维护和训练费用,光一发炮弹就超过普通人几个月工资,近代海军的烧钱速度超过了古典王朝的想象。

 

图片

更让人压力山大的是,当时正好处在一个近代海军技术的爆发期,各种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你必须不停的花钱进行装备升级才能保持优势。不然只需几年功夫,你刚买的装备就会变成落后的淘汰货。

 

图片

 

帝国虽大,但本质上还是以种田为生,无法承受这样的消耗,也不敢相信海军就是这么费钱;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把军舰买到手就万事大吉,没想到买回来的是个永不停歇的吞金巨兽。

 

再加上各方势力对李鸿章做大的警惕,海军的烧钱模式开始遭到清廷的反对。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当时白银对英镑贬值严重。购买定远舰的时候汇率大概是3.5两白银兑1英镑,但是到了1890年后,汇率变成了6两白银兑1英镑,并且还在持续贬值。

 

这意味着进口军备耗费的白银几乎要翻倍,极大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于是在1890年,光绪批准了户部要求暂停海军外购军火的奏折。

图片

从此以后,北洋水师无力再添置舰艇和弹药,李鸿章只能依靠天津制造局生产的低劣弹药去凑合,很多经费也是靠李鸿章自己去想办法,甚至一度跑去卖官。

 

于是北洋水师出道即巅峰,发展很快陷入停滞。

图片

(北洋水师全家福)

明治杠杆天团

————————————

十九世纪西方列强入侵远东,倒霉的不仅是清帝国,东亚岛国日本也面临同样的危机。1867年即位的明治天皇很清楚的意识到:以前的套路玩不下去了。

次年,明治天皇颁布维新举措,著名的明治维新就此拉开序幕。

图片

相对于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的改革要彻底得多,他对整个国家体系都进行了改造,内容涉及制度、产业、军事、教育、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

但是有一点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一致的:把建立强大海军作为重要目标

 

不过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清帝国根本扛不住近代海军这种无底洞式的烧钱模式,那么日本能扛住吗?

 

日本更穷

 

日本国土只有清帝国的1/30,人口只有1/10,经济总量不到1/5。

很多影视作品是这么描述日本凑钱买军舰的场景的:

全体老百姓节衣缩食踊跃捐款,明治天皇甚至为了攒钱一天只吃一顿饭,然后还不忘镜头一转对比一下清朝统治者的铺张浪费。

图片

这些场景虽然符合事实,但那几顿饭钱其实连给海军塞牙缝都不够。建立近代海军并不是靠少吃一点饭就能实现的。

 

那么日本搞海军的钱是从哪来的呢?

 

首先,日本民众承受的税负就比清朝民众重得多,同时社会还能保持稳定运行。

这是因为日本人更能忍吗?

图片

当然不是,日本之所以能让国民承受高昂的税负而保持社会稳定,主要原因是其国民的人均生产力高。

日本老百姓交完税后的剩余收入比清朝老百姓交税前的收入还高。这主要得益于明治维新对近代农业科技和农业工具的普及。

同时,近代国家的行政效率很高。在近代国家体系下,每一个国民都直接受政府管辖,收起税来没有土豪乡绅赚差价,这就大大提升了日本政府收税的效率。

总结起来就是挣得多,交得多,收得多。于是日本的财政收入逐年上升。

到了甲午战争前,日本虽然经济总量不如清帝国,但是国家的年财政收入达到了7000万两白银,已经接近清帝国8000多万两白银的水平。

图片

 

没错,从纸面上看,日本政府依靠改革拼命提高生产力和管理效率,最终也只是从比“比大清还穷”的水平变成了“和大清一样穷”的水平。

按理说清帝国养不起的海军,他们也应该一样养不起。

 

然而现实是日本还真就养起来了,很显然在组建海军这个问题上,收入水平和节俭程度并非真正的胜负手。

那么胜负手是什么呢?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设立了一个清帝国没有的东西:

 

银行

 

日本从1873年开始设立银行,并于1882年设立了国家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到了1889年的时候,全国银行已经多达218家。

图片

依托中央银行和遍布全国的各大银行,日本建立了近代金融体系。而近代金融体系有两个重要的功能:

印钞和发债

 

这才是日本海军真正的力量所在。

 

央行印钞流入市场,然后国家发行公债,国民拿着钞票购买公债,这些钞票又流到国库。

 

这样政府就有了巨大的资金可以买买买。

图片

 

明治政府从1886年开始发行海军公债,仅两年时间就筹措到超过4300万日元,折合3000万两白银,这个数字超过了北洋水师建军以来的所有费用。

 

公债制度使日本得以用未来的钱办今天的事。

 

也就是说明治政府有了上杠杆的能力,站在清帝国面前的不是一群简单的岛民,而是一个杠杆天团。

 

正所谓贷款一时爽,一直贷款一直爽。杠杆在手的明治政府仿佛打出了一张“无中生有”的锦囊,一夜之间从穷鬼变土豪。

 

图片

 

从1886年开始一直到甲午海战前夕,日本的海军军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常年保持在10%以上,每年拨给海军的军费达到800万两白银。

 

相对而言,大清每年分给北洋水师的军费仅为130万两,占财政收入的1.6%。

这意味着双方每年在海军上的投入达到六倍以上的差距,如果把两国海军建设看作一场赛跑,那么这就是博尔特和我的差距。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被广为吐槽的慈禧修颐和园事件其实并非关键,耗时数年的颐和园总修建费用为800万两,其中只有66万两是挪用了海防经费。挪用虽然可耻,但这点钱对于清日之间的财力差距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不过,日本人虽然尝到了杠杆的甜头,但是也要面对一个问题:

这些钱是要还的

 

别看清政府给北洋水师花钱抠抠索索,但他未来也没什么压力,如果不出意外,可以一直这么抠抠索索下去直到军舰退役。而对于日本来说,在不远的未来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巨大的债务。

图片

又因为这个债务几乎全国人人有份,所以这又是一次赌上国运的全民杠杆。

 

很多事情是注定的。

 

预判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行为,最好的办法不是看他说什么,也不是看他做什么,而是看他吃什么。日本人挥舞钞票的样子虽然十分潇洒,但是本质上他们吃的是西北风。

 

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当时的日本会有勇气去挑衅清帝国这样的地区霸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钱总要还,而军舰这种东西不会赚钱,他只会抢钱。

 

当明治杠杆天团把钱都梭哈到海军后,战争爆发就是迟早的问题了。

图片

(佐世保海军基地的日本联合舰队)

战争前夜的数学题

————————————

背着一屁股债的日本人会从哪里开始抢起呢?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作为属国,朝方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派兵平乱。依照中日双方在1885年签订的《天津条约》,清政府将出兵的情况知会了日本。

日本接到知会后马上以保护侨民的名义向朝鲜派出大批军队。中日两国大军一到,东学党马上就接受了朝鲜政府的招安。

图片

清军一看朝鲜内乱已平,就拍拍屁股准备撤军了。日军一看朝鲜内乱已平,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朝鲜政府给平了。

1894年7月23日,日军占领汉城,组建亲日傀儡政府。清日关系剑拔弩张。

两天后,清军增援朝鲜的运兵船队与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附近相遇。

 

在运送士兵的安排上,大清凭着自己三脚猫的国际法知识耍了点小心思:租用英国的商船(高升号)来运兵,觉得这样日本就不敢打。

 

结果在清军拒绝投降后,浪速舰舰长东乡平八郎下令开炮,将运兵船击沉,清军7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图片

高升号被击沉,清朝高层不仅没有狂怒,反而有些窃喜。他们认为日本人昏了头,居然敢击沉英国的船,这下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要卷入战争,日本人等着吃不了兜着走吧。

 

这个思路有点眼熟。

 

怎奈日本人对国际法的研究远比大清官员通透得多,事后英国人硬是挑不出日本的毛病。

 

最终英国官方裁定:当时已经存在着战争状态,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交战任务,日本军队有权扣留或击沉它。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英国船公司应向清政府索要赔偿。

 

如此,清日两国大战已不可避免。这下清廷怒了,李鸿章慌了。

图片

帮朝鲜平定内乱和跟日本全面开战是两码事。

 

与日本开战,必然要进行海军决战,而李鸿章极力主张避战,意思就是咱的军舰别出去真打,在港口附近游弋吓唬一下对手就行了。

 

站在光绪皇帝的角度看,李鸿章的这个态度简直不可理喻:

 

合着建立北洋水师的这几千万两银子就扔水里听个响?大家都是进口铁甲舰,我们主力战舰还大敌人的军舰一圈,你搁这说不行?

 

李鸿章的态度虽然可能包含私心,但现实是北洋水师确实不能打。

图片

 

北洋水师那个亚洲第一的称号到了甲午战争时期只剩个虚名,此时相比于日本的联合舰队,北洋的硬件已经全面落后,其中最致命的劣势是火力水平。

 

双方火力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火炮射速,一个是炮弹威力。

这两方面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比起来存在着不可逾越的代差。

 

北洋水师的火炮仍大量使用老式的架退炮,一开炮整个炮架都要后座,靠上滑斜坡抵消后座动能。

 

于是每一次射击完,都要花几分钟人工复位,还要重新瞄准,射速很低

 

图片

 

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大量装备新式管退炮,这种新式火炮跟现代火炮一样,开炮时候炮架固定不动,只有炮管后座移动,然后液压自动复位。

 

射击完可以马上修正瞄准,命中精度也大大提高。

 

在同口径下,管退炮的射速是架退炮的四倍。也就是说同样口径下的日军一门炮相当于北洋四门。

图片

 

而且新式火炮不仅射得快,炮管还长。炮管越长炮弹的初速越高,炮弹的穿透力就越强。

 

北洋水师八大远舰共装备有305mm炮8门、260mm炮1门、210mm炮12门、 150/152mm炮15门

图片

这36门大口径主炮全都是老式架退炮,射速很慢。而且虽然口径看着大,但炮管短,炮弹初速度低,威力有限。

日本联合舰队9大主力舰拥有的大口径炮为:8门152mm新式管退炮、61门120mm新式管退炮以及29门各类老式架退炮,这其中仅那61门120mm管退炮的火力输出就超越了北洋水师全军之和。

图片

更让人绝望的是,双方在炮弹上也存在代差

 

北洋水师使用的大部分是不会爆炸的实心弹,即使击中对方也只是砸个窟窿,破坏力非常小。而日本的炮弹大都使用黄色炸药,苦味酸等材料,爆炸威力巨大,破坏力远超实心弹。

 

大清的炮弹如此拉胯,倒不是因为有人贪腐以次充好,主要原因还是穷。因为穷,所以不允许北洋水师进口先进炮弹,只准用国产货。

当时清朝自己的军工厂水平较低,生产的爆破弹装填的是黑火药,威力小而且引信很不可靠,北洋水师宁可大量使用技术成熟的实心弹。

图片

综合估算下来,双方火力理论上的差距在10倍以上。

再加上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服役年限较长,设备老化,航速缓慢,机动性远不如舰龄更新的日舰。

 

清日各主力战舰服役时间:

图片

 

所以仅从纸面数据分析,北洋水师就毫无胜算。

 

然而光绪帝表示分析个屁,打个小日本还不是谈笑间吗?

 

他甚至认为自己能在这场“必胜的战争”中实现“一石二鸟”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军事胜利树立权威,另一方面通过战斗消耗削弱李鸿章的实力。完美。

图片

 

于是8月1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对日本宣战。

 

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没有了选择,他只剩下一件紧迫的事情必须马上干:

 

凑钱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日本在清朝宣战2个月后就通过了临时军事费用预算1.5亿日元,并发行了战争债券1亿日元,总计为这场战争筹集了2.5亿日元,折合1.78亿两白银。

 

目前没有任何资料证明日本曾经在甲午战争前向外国贷款,外国银行只是买过日本发行的公债。英国倒是向日本提出过提供利率4%的2亿日元贷款,但是日本嫌利息高拒绝了。

 

那清政府筹集到了多少经费呢?

 

在筹款方面清帝国本来有个优势,他的综合国力看起来远强于日本,所以在双方真正交手前,大多数西方列强看好的是中国。

图片

 

因此,你只要赶在战场露馅之前去向外国借款,就可以获得优厚的条件,轻松筹集到大量的低息贷款。

 

但是清廷毫无预见性,等到战争爆发了才开始去借钱。人家银行一看朝鲜战场上清军表现各种拉胯,这钱就不敢随便借了。最终清政府不得不接受高额利息,这才勉强从外国银行借来了3500万两白银。

 

国内方面,清政府东拼西凑搜刮各地库银筹集了700多万两,通过富商捐款筹了200多万两,通过向各地的银号票号借款又筹了1000多万两,再加上其他各种渠道,清政府国内国外总共为战争筹集了6000多万两白银。

 

这已经是清政府筹款能力的极限,然而仅相当于日军经费的三分之一。

 

没钱就意味着战时的弹药供应,后勤支撑,兵源招募以及设备的补充和维护全都是问题。

图片

黄海决战

————————————

随着战争爆发,清军开始持续向鸭绿江口运送部队。为了保护运兵船,北洋水师主力倾巢出动进行护航。

图片

 

而日本联合舰队则在海上到处寻找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1894年9月17日上午,已经在海上漂了四天的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附近发现了北洋舰队冒的黑烟,于是气势汹汹的杀将过来。北洋水师为了力保陆军登陆部队的安全,全军立刻列成战斗队形进行迎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甲午黄海大东沟海战。

 

双方出战的主力阵容如下图(非主力的弱舰未列入)

图片

北洋水师除了定镇两个大块头外,其他的战舰吨位都较小,战斗力有限。而日本联合舰队虽然没有定镇那样的大块头,但是战舰吨位较为平均,整体战斗力较强。

在阵型上,北洋水师排成雁形横阵,船头对敌,中间突前的是最强的定远和镇远。

 

日本由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艘高速精锐组成第一游击队高速迂回包抄,其他舰跟在旗舰松岛后面组成本队,日舰全部排成一字长蛇的单纵队。

日军这个单纵队以侧面对敌的阵型后来也成为各国战列舰炮战的标准队形。

 

图片

双方的阵型选择都非常符合各自战舰的设计特点。

 

日本多数战舰的火炮布局都按照英式纵阵设计,侧面对敌可以把从船头到船尾的主要火炮都派上用场,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火力优势。。

 

而且这个阵型指挥比较简单,小弟只需要跟着头舰屁股后面鱼贯而行就行了。当然缺点是侧面的被弹面较大相对容易被命中。

 

北洋水师火力孱弱,不能和联合舰队硬拼,采取船头对敌可以减小军舰被攻击的面积。而且德式军舰船头火力强,侧面和尾部火力弱。尤其对于定镇两舰来说,船头对敌可以发挥全部四门主炮的火力。

 

这个阵型的缺点是指挥协同会比较复杂。李鸿章买船回来的时候,德国人就千叮万嘱这些船一定要船头对敌,全体官兵牢记于心。

 

侧面对敌的日舰和船头对敌的北洋战舰:

图片

 

中午12:50分,旗舰定远的305mm主炮率先开火,战斗打响。

 

日本第一游击队的四艘精锐战舰航速极快,未等北洋水师全部火力瞄准,就已经高速杀到了北洋右翼。

 

在日舰先进管退炮的攻击下,北洋右翼的两艘弱舰超勇和扬威仅20分钟就被打成了马蜂窝。超勇很快沉没,扬威在后来的撤离过程中不慎被临阵逃脱的济远乌龙撞沉。

图片

在日军第一游击队击溃超勇扬威的同时,北洋水师阵型的箭头则与日军本队正面碰撞。

 

日军弱舰比睿慌不择路,从定远和经远之间强行穿越,被定远近距离连续命中后重伤,穿过北洋水师的队列逃离战场。经远随后脱离阵型去追杀比睿,遗憾的是火力不足未能将其击沉。

日军另外两艘弱舰西京丸和赤城也很快重伤撤离战场。

图片

至此,双方的弱舰基本都交代了,战斗开始进入主力对决的阶段。

 

日本精锐的第一游击队干掉超勇扬威后,绕了一个大弯,高速往北洋水师左翼迂回。并开始故技重施,扫射最左翼的济远。

 

图片

另外一边,,航速缓慢的平远小分队赶来,对调头中的日军本队展开攻击,其中平远一发主炮命中日军旗舰松岛。但北洋小分队很快就扛不住日军舰队的火力压制,退出了战场。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北洋水师左翼的济远舰居然临阵脱逃,旁边的广甲舰看情况不对也跟着跑。济远在逃跑途中还乌龙撞沉了重伤的扬威,战绩堪比日军主力。广甲也在逃跑途中触礁搁浅。

扬威被济远撞沉:

图片

此时正面战场上的北洋水师只剩下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六舰。而日军的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对北洋水师形成了左右包夹之势。

 

图片

 

此时因为济远和广甲的临阵逃脱导致北洋水师左翼崩溃,处于最左边的致远舰暴露在了日军第一游击队的炮火下。

 

遭遇猛烈炮火打击的致远舰重伤侧倾,管带邓世昌自知战舰难以支撑,遂号召全体船员做最后一搏: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

随后邓世昌率舰驶出阵列冲向吉野,意图近距离用鱼雷进行攻击(当时的鱼雷射程只有几百米),终因寡不敌众,被日舰队炮火齐射击沉。

 

致远舰邓世昌以下252人除7人获救外全部殉国。

图片

(日方战后绘制的致远舰爆炸前的最后时刻)

随后北洋水师陷入日军舰队的包围,靖远、经远、来远、平远等舰相继重伤撤离战场,并遭到日军第一游击队的追杀。

其中落单的经远被日舰咬住,在顽强坚持了一个多小时后,最终“船身碎裂”而沉。经远舰包括管带林永升在内共231人殉国,日舰后来回忆道:“终未升降旗,一直奋战,死而后已,可瞑目海底”

经远的拼死坚持为队友争取了时间,日军第一游击队未能再取得更多战果。

图片

 

这个时候,正面战场上只剩下日军本队的5艘战舰围攻定远和镇远

 

15点30分,镇远一发重炮命中旗舰松岛前炮房,导致松岛舰重伤大火彻底失去战斗力。日军本队暂时失去指挥,开始各自为战,其剩余四舰又继续围攻定镇二舰两个小时。

图片

 

北洋官兵宁死不退奉陪到底,定镇二舰身中数百发炮弹仍岿然不动,日军深感无力。

此时靖远、来远、平远等受伤舰只在扑灭船上火灾后,又组成战斗队形杀了回来。到了17点30分,夜幕开始降临,因担心第一游击队发生不测,再加上旗舰重伤无力指挥,日军舰队司令伊东祐亨下令撤离,黄海海战结束。

图片

(被击破的松岛舰前炮房)

“一次性舰队”

————————————

在这场海战中,定镇靖来平五艘远字号主力舰的大口径炮共发射了666发炮弹,即使算上沉没的五艘战舰,北洋水师在整个战役中发射的大口径炮弹也就800多发。只比日军一艘桥立号战舰的倾泻量稍微多一点。

图片

(共发射了700余发大口径炮弹的桥立)

而日本舰队总共发射了3982发大口径炮弹,其他的小口径速射炮发射炮弹更是高达16939发之多

和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不同的是,北洋官兵的素质其实要好于日军,北洋水师的射击命中率比日本联合舰队更高。但是双方的火力强度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就好比手枪对上自动步枪,北洋的命中率优势变得毫无意义。

这就导致了北洋舰队的中弹数远超日舰

双方中弹数对比:

图片

此役北洋水师损失了致远、经远2艘主力舰以及广甲、超勇、扬威3艘弱舰,且剩余主力战舰全部重伤。日方9大主力舰仅松岛重伤,其余保持完好战斗力。

 

尽管战况惨烈,但理论上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并未完全失去主动权。奇怪的是这之后北洋水师再也没有主动出港寻战,而是一直龟缩在母港,直到被日本陆军从陆地占领母港束手就擒。

 

是李鸿章怂了吗?

 

事实上李鸿章在黄海海战后多次命令北洋水师出击,而提督丁汝昌不为所动。

图片

为何不动?

 

因为动不了。

 

黄海海战结束后,北洋水师受伤的军舰就再也没修好过,根本开不出去。

 

为何修不好呢?

因为战舰维修需要大量的进口零件,清廷事先并未做好准备,也没钱买。而且不要说进口零件了,连专业的维修工人都凑不齐,政府竟然调用铁路和煤矿的工匠来凑合。

海战结束后,北洋水师重伤舰只紧急前往维修基地旅顺进行抢修,结果折腾了一个月,仅仅是勉强补了上漏洞,未能恢复战斗力。

然后因为日军打到辽东半岛,旅顺工人纷纷吓跑,丁汝昌只能带领伤残未愈的北洋水师一瘸一拐的返回威海的母港。

 

祸不单行,镇远在入港时候不慎触礁,彻底瘫痪,管带林泰曾引咎自杀。

 

相比之下,日本重伤的旗舰松岛号仅仅抢修一周就可以再次出海寻战,两国工业水平的差距可见一斑

在长崎船坞抢修的松岛舰:

图片

于是北洋水师只能在母港里泡泉水,任凭日本舰队横行黄海而无所作为。

 

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工业生产能力,必要的后勤资料无法自给自足,弹药严重匮乏,迟迟得不到补充

 

其结果就是在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只剩下永远修不好的战舰和再也恢复不了的战斗力

 

没有金钱和工业的支撑,清帝国的北洋舰队实际上是一支“一次性舰队”

 

1895年2月3日,威海卫陷落,随后重伤瘫痪的定远、靖远为不资敌而自爆,北洋水师提督和总兵履行其“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自杀殉国。

两个多月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图片

日本の不归路

————————————

甲午前,大清年财政收入约8000万两白银,日本年财政收入约合5000-7000万两白银。甲午一战后,日本共获得:

 

1、战争赔偿2亿两白银

2、三国还辽赎辽费用3000万两

3、威海卫驻军费150万两

4、以银两成色不足为由又多要了1325万两

 

加上利息等,日本累计共获2.597亿两,合当时3.895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年财政收入的约4-5倍。对于日本来说无异于一笔天降横财。

图片

之前我们说过,日本1886年份发行了海军公债3000万两,1894年又发行了战争公债7000余万两(1亿日元)。这1亿多两白银的杠杆,通过甲午战争一次性连本带利的赚了回来,债务压力烟消云散。

 

全民梭哈,全民翻倍

 

杠杆虽然不能让你真正变富,但是可以短期内给予你巨大的爆发力。而战争打的就是短期内的爆发力。

图片

 

那么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日本的这个操作模式是不是值得学习呢?

 

这就不好说了。

 

事实上日本的成功充满偶然性,他恰好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碰到了一个特殊的对手。

 

  • 这个刚刚建立新海军的对手看起来很强大,所以暂时没人去跟日本抢这块蛋糕;
  • 但这个对手实际上又很弱,所以日本只花费很小的代价就将其彻底击溃;
  • 最后这个对手还挺有钱,能赔得出一大笔巨款。

 

这样的对手不好找,全球只此大清一家。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确实是运气爆表

图片

但是这种玩法风险极大。对于清政府来说,输掉甲午战争本身并不会动摇国本,真正让清政府肉疼的是战后的巨额赔款。

 

但是反过来,如果是日本输掉战争,即使不用他赔款,他也会因为无法偿还债务而导致国家彻底崩溃。就算是赢了战争,如果他拿不到巨额的赔款,他的经济一样会崩溃。

 

这场战争对于大清来说是“打平即可出线”,甚至小输一阵问题也不大,而对于日本来说则是不但要赢,而且还要大胜,否则就万劫不复。

 

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政府都不会主动把自己的国家推到这样的险境中,然而日本人真的就这么干了,最后还赌赢了。

图片

那么他们会不会见好就收,从此岁月静好呢?

我们可以看看日本人拿着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都干了些什么。

 

  • 21.9%用于偿还甲午战争开支;
  • 15.7%用于扩充陆军军费;
  • 38.6%用于扩充海军军费;
  • 8.3%用于军舰鱼雷艇补充基金;
  • 15.5%用于其他支出;

稍微计算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笔巨款的一大半都被拿去扩充军备了。

 

日本不仅没有岁月静好,反而加上了更大的杠杆。

图片

这之后日本在海军上砸的钱超过了北洋水师和之前日本舰队之和的十倍,在短期内迅速成为世界海军列强之一。

就这样,日本走上了赌徒的不归路,十年后他们又跟沙皇俄国赌了一把,再次赌赢,并一举爬上了列强食物链的顶层。

日俄对马海战,日军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手书“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赌徒气质展露无遗:

图片

这个世界上没有见好就收的赌徒,他们还将继续狂飙,终点是三十多年后的太平洋。

 

可以说甲午战争给日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也同时在客观上促使日本产生了“以战养战”的路径依赖,推动他们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毁灭之路。

图片

 

结语.真实的逻辑

————————————

关于甲午战争一直有一种说法:

清帝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如果能够鼓起勇气坚持作战,就能最终拖垮当时国力孱弱的日本。

 

这种可能存不存在呢?

 

从军事上来说,清帝国的军队数量虽然看起来有百万之巨,但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非常少,且分散在各地。

作为一个古代国家,清帝国甚至连国防部都没有,中央政府无力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征调部队,只能一批一批的调动小股部队。这导致清军在战场上经常处于以少打多的被动局面,再加上各地的军队互不隶属,缺乏统一指挥,于是精锐越打越少。

图片

所以就算清政府坚持打下去,军事上的差距也只会越打越大,根本没有翻盘的希望。

 

那么日本会不会因为烧不起长期作战的经费而被拖垮呢?

日本一开始就为甲午战争拨出了2.5亿日元的预算,结果整个战争打完了这个预算都还没花完。算下来还剩1.33亿日元(折合9523万两白银),甚至还能再打一场。

图片

 

而清政府筹集的6009万两白银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已经花掉了4465万两,还剩1544万两,再打就秃噜了。

 

再加上清军在战场上老是吃亏,外国银行越来越不敢把钱借给清政府。相反日本因为一直在赢,所以融资难度越来越低,此消彼长,如果奉陪下去,首先烧不起钱的是清政府。

 

签订《马关条约》的清朝统治者虽然怂包,但投降确实也是当时他们唯一的选择。

 

这时候有人会说:清帝国虽然钱不够,但是人多啊,有四亿国民呢。如果四亿人团结起来抵抗外敌,就不信拖不跨日本。

 

这里有个问题,当时的清帝国是一个中古臣民国家,举国上下只有皇帝的臣民,没有国家的国民。老百姓只知道自己头上有个皇帝,不知道自己是国家的一份子。

 

没有国家概念,自然就不存在救亡图存的意识,连外敌入侵是怎么回事都搞不清楚。当日军在占领区发布安民告示,免除当地百姓本年税赋的时候,当地百姓还以为反清复明成功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不少人还用马车帮日军运送粮食赚取劳务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一辆马车每天能挣2个银元。事实上这种侵略者拉动地方经济的奇葩现象在1840年后的晚清历史中屡见不鲜。

帮助日军运粮的平民车队:

图片

这场战争胜负的根本,在于两国国家体系的代差。

 

甲午战争本质上是一个近代国民化国家降维打击一个中古臣民国家,是国家的股东打击吃瓜的群众,双方配置和利用资源的效率存在数量级上的差距。

 

当日本举国之力来犯的时候,清帝国的大部分人都在看戏。后来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是以一人敌一国,这正是一盘散沙的古典王朝的真实写照。这种国家间的代差不是换几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

图片

 

不过尽管这是一个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的蒙昧时代,战场上还是涌现出了大批视死如归的爱国将领和官兵,这体现的其实是文明的底蕴。在文明最黑暗的时刻,中国正是靠着几千年积攒出来的底蕴维持着最后一丝希望。

中华文明不是不行,而是韧性极强。

图片

不过要看到中国普通民众的觉醒,还需要再等24年。

 

对于清帝国来说,甲午惨败并非最低谷,正所谓熊市不言底,甲午后的清王朝开始了加速下坠,一路奔向关门歇业。

 

中国有句话叫以史为鉴,所以很多人喜欢拿甲午战争来对照当代的局势。

 

谨记历史教训固然没错,但是客观的说,甲午战争对于当代的局势其实没有什么参考意义。中国从1840年到1945年总计100多年的这个时间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

 

在这个时间段里,中国的国家体系总是落后外敌一个时代,中国的所有的对外战争都是一个有代差的战争:要么是古代军队打近代军队,要么是近代军队打现代军队。

图片

代差是这100多年中国对外战争史的大背景,也是这100多年里中国各种事件的逻辑基础

 

到了1949年,中国终于成功跨入现代国家的门槛,国家间的代差不复存在,对外战争的逻辑也彻底改变。从此以后,中国的对外战争就再也没输过。

201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威海湾发现了定远舰沉舰遗址,并开始了相关的打捞工作

图片

这几年甲午水下考古工作成绩颇丰,之前已经陆续发现了致远、经远等沉舰。令人欣慰的是,当这些战舰残骸重见天日的时候,在海面上迎接他们的是一支全新的亚洲第一海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图片

THE  END

延伸阅读:

一个民族的涅槃,中国的现代国家进程

中国的底牌:万一战争爆发,我们能否顶住?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