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
一般来说我不建议炒股。A股价值很小,泡沫很大。
不过炒股有一个好处,尽管你会亏钱,但是你可以从中很直观的体会到一个道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起伏。冲得再高,也有下跌的一天,跌得再狠,也有反弹的一日。
永远上涨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东西永远在上涨,那就意味着风险一直在积累,得不到释放,迟早有一日……
对,我说的就是美股
(图为道琼斯指数2008底年至今的走势)
股价涨涨跌跌,人生起起落落,运气好好坏坏
循环往复,才是天道
说虽这么说,但是当大跌真的到来的时候,人们还是会被吓尿
比如八十九年前的那个冬天…
危机
—————
1929年的美国,是盛世的辉煌,是华彩的乐章。历经7年的柯立芝繁荣,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
此情此景,柯立芝总统骄傲的声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也于1929年9月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
一个月后,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雪崩,666
……
美国人还没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就跌入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中—-“大萧条”
上个月还欣欣向荣的美国突然就出现了大面积的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全美上下一时间哀嚎遍野,瑟瑟发抖。
这个时期的美国佬出门一看,左邻右舍基本都是失业群众。人民甚至流离失所,生活水平从“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一下子掉到地狱。
美国人,吓尿了。
记录美国那段历史的著作《光荣与梦想》中曾这样描述大萧条时期的民生状况:
“千百万人只能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跟美国这个大萧条比起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洒洒水
但是美国亡国了吗?没有,现在仍然是世界第一强国,所以说经济危机并不是末日,慌个毛。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看看美国总统当年是怎么玩的。
1929年新上台的美国总统叫胡佛。3月份上台,10月份撞上经济危机,这哥们运气也是一言难尽。
应对这场看起来要毁天灭地的大灾难,胡佛是矛盾的
他表面上延续柯立芝总统的理念,号称经济问题应该交给市场自己解决。实际上却开始积极利用政府资源调控市场。
胡佛为了挽救危机干了这么几件事:
- 增加国内税收
- 提高进口关税,开启贸易战
- 对各个行业进行补助(尤其是农业)
- 降息,扩张信贷
- 大量建设公共项目,以工代赈
- 规定企业不准降低工人工资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一边抢钱,一边撒钱,一边命令大家给我顶住
经过胡佛的不懈努力,美国GDP成功的从1929年的810亿美金腰斩到1932年410亿美金。最惨的时候钢产量爆跌80%,汽车产量暴跌90% 。
1900年-1939年美国钢产量:
我觉得这个时候美国人炖了胡佛的心都有了。
接下来就是新一届美国大选,不得不说胡佛这哥们脸皮是真的厚,自己已经搞成这样了,还是兴致勃勃的参加竞选。
结果在选举中毫无悬念的以52票对472票惨败
战胜他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美利坚天降救星:富兰克林.罗斯福
悬案
—————
罗斯福总统的历史地位就不需要过多介绍了
面对胡佛留下的烂摊子,罗斯福拿出了什么新药方呢?这就是如雷贯耳的“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里装的灵丹妙药非常令人期待。但是如果看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你们就会发现这个新政其实完全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
“胡佛2.0”
没错,所谓“罗斯福新政”就是加大了胡佛药方的剂量……
这一点也在多年后得到了罗斯福新政的主管人的证实:“虽然当时我们并不承认,但实际上,‘新政’就是胡佛所启动那些项目的延伸。”
大体上罗斯福“新政”包括下面几个措施:
- 银行经营权需要通过政府批准
- 取消美元的金本位
- 印钞
- 美元贬值,促进出口
- 限制就业自由
- 提高国内税收
- 更大规模的公共工程
- 对消费品实行限价
你们看,跟胡佛那一套基本上是一回事,都是利用政府资源调控市场。
有趣的是,同样的招数到了罗斯福这里,似乎就起了作用。罗斯福任上再也没有出现胡佛任上的那种大跳水。
于是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罗斯福力挽狂澜
那么问题来了,套路都一样,凭什么胡佛一败涂地,罗斯福就大获全胜呢?
有两种可能:
一、胡佛本来就是对的,只不过运气不好,没扛到胜利的那一天
二、罗斯福其实并没有力挽狂澜,胜利是虚幻的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就要来看看在罗斯福的任上都发生了什么
罗斯福上台后,政府开始参与更多的生产活动,政府开支剧增,各种补贴频现,私人投资和私人经济活动大幅衰减。
罗斯福创建了公共工程局。仅1933年到1935年,这个部门就支出了33亿美元来建设34599项工程计划,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普通人的直接感受是突然有活干了,政府开始雇佣大家,给大家发工资。对于在失业浪潮中挣扎的人们,这当然是一个天大的好事
但是美国是否真的复苏了呢?
- 1930年到1940年的这11年间,在胡佛和罗斯福的共同努力下,美国私人净投资总共减少了31亿美元。
- 1931年美国失业率是15.9%(大萧条之前是3%左右),到了1939年罗斯福的第二个任期,失业率仍有17.2%
- 1929年私人投资占GDP的16%,到1941年仅为14%
- 1938年刚刚有点企稳趋势的美国经济再次下滑,史称“罗斯福萧条”
- 1939年的人均GDP仍低于1929年
我们可以看到,罗斯福投入了巨额的资金来维持本不存在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大量的钢筋水泥。但是美国并没有真正爬出萧条的大坑。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巨额的资金从哪里来?
罗斯福不是魔法师,不能凭空变出钱来。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靠增税、举债和印钞。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几个获取资金的方式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增税透支经济活力,举债侵蚀未来空间,印钞消耗居民财富。
底牌,总有打完的一天。
如果我们回到1939年,会出现一个疑问:假设罗斯福新政继续下去,接下来靠什么维持?搞出这么多钢筋水泥,难道还能当饭吃?
卧槽,还真能当饭吃!
1939年欧战爆发,美国进入战时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结束。1941年,日本人在珍珠港投下炸弹,美国直接加入二战。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下钢筋水泥全派上用场了。
(二战美军在太平洋的钢铁洪流)
战后美国一举成为全球的债主,战争的代价连本带利赚了回来。1946年,也就是罗斯福逝世的第二年,美国的私人资本投资实现了18年来的第一次增长。1954年,道琼斯指数终于回到了1929年的水平。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巴德对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有着另一种解释,意思大致是:
市场起伏本是自然周期,跌入低谷的时候,你不理他,他会自己恢复;你去瞎折腾,搞不好会适得其反。正是罗斯福新政让大萧条缠绵病榻十几年,如果罗斯福不捣乱,大萧条早就好了。
我们不可能让时间倒回去再重新验证一次,所以没有办法去确定这个观点是不是对的,但是至少我们应该看到:
罗斯福到底有没有挽救大萧条,其实是个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