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图片

土豆说:

会议室里坐满了一群事业部总经理、子公司总经理、企业高管,在公司战略上吵得天翻地覆。

舅舅「外戚」是事业群总监,说再过两年房地产市场必定萎缩,我们现在盘子铺得太大了,资金链有随时断裂的可能,要求稳,要进行战略收拢。

叔叔「皇亲」是集团副总裁,说过去20年我们就是因为速度才赢得市场和规模,现在都快形成垄断地位了,这个时候要放弃不是有病吗?我们要加大市场投入。

两边争得面红耳赤,舅舅说我看着你长大的,我还能害你?

叔叔说你爹走的时候说亲手把你交给我的,我能对不起我兄弟「先皇」

你原来做多管过一个小部门,他们说的一句都没听懂,你看着一屋子的叔叔伯伯都快哭了,谁是忠臣,谁是奸臣?

你说算了,我去问问我老师吧,于是你去问你的老师「太傅」,一辈子没出过象牙塔的大学经济学教授…….

所有人都各抒己见,都在为你好,包括你的死党「太监」、女友「后宫」、亲妈「太后」、铁杆「嫡系」……人人都对你掏心掏肺,都说得很有道理,那么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呢?

注:本文为《历史的暗规则》序言

我们也许读错了历史

以下正文:

1.谁是忠臣,谁是奸臣?

2.什么是爽文,什么是历史?

3.英雄的代价

4.历史的概率

5.历史的基础,人性与利益

结语: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图片

2020年12月写完第一篇历史评论文「孤独的皇帝,300年的宿命」,到今天已经21个月过去了。

尽管多数时候在公众号坚持了每天一更,但中国历史系列也就完成了27篇,尤其是最后的南北朝、五代十国、元代、南宋写得非常痛苦。

尤其是南宋我是非常抗拒的,一直不知道怎么动笔,出版社催了我6次,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写出来,因为这段历史太「丧」了……

果然,写完这篇就遭遇了滑铁卢,阅读量腰斩。

但是在写完之后,我却有了一种深切的「代入感」,这种感觉让我沉浸和着迷,我想沿着这段历史,完成「中国历史的暗规则」的序言

怎么做一个好皇帝,似乎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然而,无论是我们普通人,还是皇帝,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谁是贤臣,谁是小人。

先别说亲贤臣远小人,分清楚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已经是天大的难题!

我们认为皇帝蠢,那是因为我们开了上帝视角而已。

你妈妈让你把作业全部写完,否则不许出去玩,你爸爸说让孩子先轻松下,要带你出去撸串玩游戏。

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你上班迟到,工作任务没有完成,被老板骂的大气也不敢出,你男朋友板着脸说你要严格要求自己,晚上别熬夜追剧了,你被骂是活该,可你闺蜜说傻×老板配不上你的才华,生活不应该只有茶米油盐,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谁是忠臣?谁是奸臣?

在读完「南宋的北伐」,我们有什么感受?

脑海中可能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宋孝宗赵昚茫然失措的瘫坐在龙椅上,而朝堂上的臣子们争得面红脖子粗,就差没直接上手打架了,一个个都掏心掏肺的告诉赵昚应该怎么做。

赵昚的脸上不时的浮现出各种神情。

一会兴奋、一会恐惧、一会痛恨、一会欣喜…….

一会充满信心、一会萎靡不振……

一天的朝会结束,赵昚依然茫然无措,不知道应该听主战派的,还是应该听主和派的,内心深处可能只有一句:

我特马的太难了。

你以为赵昚是昏君吗?

不,在宋代的皇帝中,南宋是绝对的第一,整个宋代可以排进前四或前三,如果用明代来比较,他绝对不逊色于明孝宗。

后人评价他说: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恭惟孝宗哲文神武成孝皇帝以聪明不世出之资,奋恢复大有为之志,英武同符于艺祖,神器亲受于高宗。励精九闰之余,致治百王之上。

赵昚是绝对的中兴之主和明君,无论是业绩还是人品,超过了90%的皇帝

可他也不知道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那么多建议,只让他感到抓狂。

要甩锅给赵构吗?

不可能的,如果全是赵构的决策,隆兴北伐就不会开始。

赵昚,连个县令都没有做过,原来担任过防御使和节度使,不过这些更多的是荣誉与虚职,而几乎没有实操的经验,更别说掌管军权。

他哪里知道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哪里知道谁是在忽悠他谁是在为大宋好?

不是他不想在登基前锻炼自己,是因为如果太积极,他爹就要收拾他了。

赵构说你是等不及了吗?想夺权了吗?想盼着我死快点当皇帝吗?

做皇帝前,他所接触的最多的就是他的老师史浩。

史浩,学识渊博,品性纯良,对他忠心不二,可以说赵昚能登上帝位,史浩出力不少,是他绝对可以信任的人。

按照我们的标准,是绝对的忠臣。

然而赵昚刚登基,史浩就给他出了个馊主意。

在与金国的交战中,西线宋军在吴璘的指挥下奋起反击,收复包括德顺城在内的大片失地。随着战争的演进,川陕战场的地位愈来愈重要,而德顺的归属决定了双方西路战场形势。

在这样的状态下,史浩居然力劝赵昚,放弃陕西一线,放弃德顺。

君命不可违,吴璘无奈,被迫撤军,在撤退途中,遭到金军追击,损失惨重。最终,德顺之战在宋军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由于南宋中央高层的战略决策失误,以宋军的惨败而告终。

等到赵昚和老将虞允文沟通,才知道自己犯了多么愚蠢的错误,苦闷的长叹一声:

史浩误朕!

那史浩为啥要给赵昚出馊主意,是故意要出赵昚的洋相吗?还是收了金人的好处?

当然不是,问题就是他史浩就是个文官,就是个读书人,他从来没打过仗,前线是什么样子他都不知道,他就凭着自己的「忠心」瞎出主意。

就因为史浩是个三国迷,把三国几乎都能背下来,于是死搬课本,认为诸葛亮做的才是对的,应该「攻陈仓及郿,即今之凤翔」,这样,「得之,则可窥长安」,所以,史浩要放弃已经到手的德顺,转攻现在的西安西部的宝鸡,进而占据长安。

史浩说,这才是战略,才是大棋局……

史浩不懂,赵昚更加不懂…..

你可能会说,那就去听将领的意见啊,可是去听谁的?

听张浚或者邵宏渊的要北伐能成功,连母猪都能上树了。

这一幕,放在今天,就如同:

老王是王氏集团的董事长,掌管了4个产业群,27家大型企业,小王是老王的独子,从小品学兼优,被老王寄以厚望,大学毕业后被老王安排在子公司的市场部实习,准备用15年的时间锻炼他,最后来接自己的班。

结果天不遂人愿,小王才工作两个月,老王不幸车祸挂了,于是小王做了董事长,召集公司董事会。

现在小王的局面是:

下面一群事业部总经理、子公司总经理、企业高管,在公司战略上发生了严重争执。

舅舅「外戚」是事业群总监,说再过两年房地产市场必定萎缩,我们现在盘子铺得太大了,资金链有锻炼的可能,要求稳,要进行战略收拢。

叔叔「皇亲」是集团副总裁,说过去20年我们就是因为速度才赢得市场和规模,现在都快形成垄断地位了,这个时候要放弃不是有病吗?我们要加大市场投入。

两边争得面红耳赤,舅舅说我看着你长大的,我还能害你?

叔叔说你爹走的时候说亲手把你交给我的,临终托孤啊,我能对不起我兄弟?

他们说的一句你都没听懂,你看着一屋子的叔叔伯伯都快哭了,谁是忠臣,谁是奸臣?

你说算了,我去问问我老师吧,于是你去问你的老师「太傅」,一辈子没出过象牙塔的大学经济学教授…….

所有人都各抒己见,都在为你好,包括你的死党「太监」、女友「后宫」、亲妈「太后」、铁杆「嫡系」……人人都对你掏心掏肺,都说得很有道理,那么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呢?

你决策失败了,大概率还能保住富贵,而赵昚决策错误了,搞不好就和宋徽宗一样,到北方去做阶下囚了。

所以,别觉得赵昚无能,他开创了一个中兴的局面,已经胜过了99.9%的普通人。

也别说朱由检蠢,他能不动声色的干掉魏忠贤,也已经胜过了大部分的普通人。

而可能很多人到了皇宫,突然想到:

我勒个去,我是皇帝了,先去后宫耍一耍,国事?国事不有大臣吗?明天再说!

我们经常说,读史可以明智,但是好像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学技术的,的确是能力与读书成正比,但是文史类的,好像并不成比例。

读得太多,还成了书呆子,最后是:懂的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

图片

我不喜欢写南宋,是因为大家都不爱看南宋,因为南宋一点都不爽,我们喜欢历史,更多喜欢的是爽文。

或者说,我们把历史当网络爽文看了。

这种感觉,就如同看完了电视剧琅琊榜,就认为看懂了权谋

可惜,琅琊榜只是一部爽剧,和权谋智慧没有任何的关系。

把梅长苏换成任何一个人,他都能赢,可能赢得还更精彩;

因为在你的身后,有一个无所不能的「江左盟」,死心塌地的支持你。

你要人吗?江左盟里全是武功高手,只需一个指令,多复杂的事情都给办好了,永远都不会砸锅;

你要舆论支持吗?你还没出境,「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的舆论已经名动江湖;

你要人脉吗?所有人都卖江左盟的面子。

不仅如此,你还和皇七子是铁聚、和拥有兵权和地方强大势力的霓虹郡主青梅竹马、和禁军大统领、皇帝最信任的蒙挚是一条心的哥们;

你要钱?

那更不是个事,琅琊榜里根本不屑于谈钱,你要房子要地要收买人心,都是你的,手到擒来……

钱,是最简答的事情。

现在,你有钱,有舆论,有人脉,有高手…….

你比皇上牛逼多了,而且皇上在明,你在暗,我不想问你怎么赢,我就想问你都这样了,你怎么才能输?

看了琅琊榜觉得读懂了权谋,可惜梅长苏的四大天生条件:人才、财富、舆论、关系,我们都没有。

我们想通过琅琊榜来学习,可惜努力一辈子,终点还达不到男主的起点

还不说蒙挚是第一高手,流苏是第二高手,还有个不世出的神医蔺晨,这些都在梅长苏的势力。

现代爽文都不敢把4项全给一个人,要给你,你能不能开挂?

而接近真实的大明1566,就没人爱看,因为整个电视剧46集,搞到最后,都没解决一个问题:

国库空虚,钱从哪里来?

这个难道古今所有皇帝的问题,对梅长苏来说,那还叫个事?

所以梅长苏和梁武帝的博弈,那就是欺负人啊,那就是博士生在碾压小学生嘛。

「琅琊榜」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和马云一样有钱,你一定可以有能力把你家楼下的小卖部给分分钟搞死。

但是他不会告诉你怎么变成马云…..

严肃文学或历史正剧,除非神话或童话,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符合真实社会运行的规律。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文学名著了解那个时代的印记,但爽文将社会的运行规律全部改了。

金庸武侠小说,建立的社会规则是:学会了绝世武功,就有了一切,就是世界的主宰。

而现代爽文的特点是,用一种违背逻辑的方法,直接让男主或女主一开始就已经站到了金字塔的顶端,拥有了正常人难以企及的人才、财富、武功…..

可是,如果今天让我来选,我还是愿意去看琅琊榜,我也不想去看大明王朝1566.

一部好的作品,最能够征服观众或读者的叫做代入感,我们会将自己的情绪或者幻想带入到电视剧中。

阅读的快感,更多的是来自于我在小说或电影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活得够累了,你再让我看男主活的也那么累,我看你的书和电影图啥啊。

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接受爽文,所以,我们往往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也将历史读成了爽文。

我们身不由己,是金钱的奴隶,每天需要为了生活而打拼,自然需要幻想放松一些,如果我有了用不完的钱….

现在你再给我看一部大家为钱发愁的电视剧,我才不愿意看,何况看了大明王朝1566,我还是学不会挣钱。

所以,我们看到汉武帝封狼居胥,饮马贝尔加湖畔,就已经激动不已,却忘记了这背后所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三代人的努力,这才是能讨伐匈奴的关键。

可这个关键,被我们遗忘了……..

我们更关心的,是战局,是冰山上的一角。

图片

而我们读历史的第二大误区,就是把历史看成了荡气回肠的英雄成长史

每当读到皇帝或者名将破釜沉舟势如破竹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肾上腺素飙升,这个时候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将自己假象为英雄,转而去思考他们的成功。

很可惜,我们看到的,绝非历史的常态,而是偶然事件。

只要破釜沉舟,就可以百二秦关终属楚。

只要卧薪尝胆,就可以三千越甲可吞吴。

可惜,我们看到的,都是时也运也的小概率事件。

历史,没那么多热血,做英雄,是要付出代价的。

而多数时候,付出了代价,还是做不了英雄。

清代浙江按察使段光清写过一本「镜湖自撰年谱」,非常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官民之间的生态。

其中一个故事,是宁波和鄞县的官员贪污腐败鱼肉百姓,在税收上和鹅城一样,百姓的税多缴,大户的税少缴,乡民们怨声载道。

和鄞县的候补官员周详先是个非常有同情心的人,虽然他也处于少缴税的特殊阶层,但他对这种不平等非常不满,找了当地的大户几次,要大家一起找衙门去请愿平粮税。

结果很自然,人家根本不搭理他,找衙门让自己多交钱,嫌自己钱多?那不是神经病吗?

但是和鄞县的农民们自然对周祥先的倡议非常感动,周祥先的声望越来越高,百姓们推选他为「话事人」,带领大家去官府请愿。

看到来了一大票人包围了官府,县太爷非常紧张,不问情由,先把周祥先抓了起来,关进了大牢。

这下子乡民们不干了,在「一腔热血」的驱使下,冲进了牢房把周祥先给抢了出来,接着越来越上头,不仅把库房给抢劫一空,还放了一把火把县衙给烧了。

完了,摊上大事了!

这个时候,周祥先就控制不了局面了,因为所有的乡民都认为自己代表了「正义的力量」。

乡民们觉得县城的商人和市民缴税比自己少,他们都属于剥削自己的一份子,开始不分青红皂白代表正义在县城抢劫了。

事情性质变了,乡民们变成匪了…….

大清的官兵们很快下去拿人,这官兵可不是啥「人民的军队」,和北美匪帮有的一比,他们就希望有这样的由头,可以到哪里烧哪里,走一路抢一路,所到之处,鸡犬不留。

正在乡民们惶恐不安的时候,朝廷派了经验更加丰富的官僚来平息事端,作为技术型官僚聪明的很,孤身带着师爷下乡,问乡民们:你们是要和周先祥一起造反吗?

乡民们吓破了胆,拨浪鼓一样的摇头,比赛似的撇清关系,告诉官老爷自己绝对没有这个胆子,是听了周先祥的话,进城请愿平粮价的。

接着各乡争先恐后的向官府提交文书,说自己绝对是顺民,而且愿意按照惯例缴纳粮税。

如果说在最开始的时候,乡民们觉得周祥先是英雄,这个时候,心态已经全变了。

都怪你,不就是多缴点税吗?你没事找事带我们去衙门干嘛。

都怪你!!

这个时候,官府又来了个狠招,你们不是要平粮价吗,答应你们,以后老百姓的税和大户的税都一个标准,但是你们要把周祥先交出来。

这下子,周祥先被孤立了,农民们口里不说,可他心里清楚的很,大家都希望他去投案。

你不投案?

投案是时间问题,以后衙门再把悬赏拿出来,终有一日,乡民们会把周祥先扭送到官府去。

结果周祥先走投无路,投案自首,最终…….被枭首示众。

此时乡民们的心态,恐怕是有点刘邦的且喜且怜之的内味了。

虽然觉得对不起周祥先,但心中是高兴的,毕竟以后可以少交钱了,这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周祥先,很快就被淡忘了。

几年后,不会有人记得他。

其实这样的案例在历史上非常多,如乾隆曾几次被人拦下来告御状,最后乾隆处理的方式是:经查属实,为民伸冤,替百姓出头,但是告御状的人却被乾隆给干掉了。

其中最知名的一次是彭家屏案,彭家屏替百姓出头,策划状告不法巡抚,最后巡抚被流放,减免百姓钱粮,但乾隆却找茬把带头告状的乡民和彭家屏都给杀了。

更狠的是,乾隆把彭家屏的田产给分给当地百姓了。

结果…..大家欢天喜地的分了田产,都觉得皇上做的好….

这样的故事,是不是觉得很丧?

但很可惜,这是历史的常态,而我们读历史,喜欢读历史的非常态。

当最终的结局不如我们的预期,我们就不爱读……

图片

这就好比大学生创业一样,到图书馆看了各种商业传奇,任正非马云刘强东的故事看到烂熟,觉得自己也无所不能,结果99.99%的人都失败了。

因为你看到的,仅仅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偶然事件。

而大量的失败案例,没有被总结。

某云讲了他成功的经验有99条,最关键的一条没说,某正义和某崇信是他的「江左盟」

否则,他也是那99%…….

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往往更加关注成功者的故事,对失败者不屑一顾,然而即使历史中的有名失败者,很多都已经是我们的上限。

爽文、成功学、鸡汤文、商业神话的弱点在哪里?

这里且不谈中小企业的失败率,在百度上都能搜到,即使很多人看好我们的项目,最终依然大概率失败,根据大数据,天使投资的成功率只有4%;

而我们看到的商业神话,是连续闯过了从天使到ABCDE轮至少5次概率后的0.01%,每本书后面,都有至少1000本失败的故事。

4%是规律,你别说你有多优秀,没有人是等闲之辈,我们只能搏4%的成功率,失败的几率是24/25

你觉得你能拼命,其他所有人也都觉得自己能拼命;

你觉得自己天纵英才,其他所有人也不比你蠢;

你觉得你读懂了任正非的传记,人家读的比你的还多;

你看到的全是成功的案例,失败的人已经被埋在尘土中了,为什么?我们读任何一本书,看到男主被人轻视吃尽了苦头,但到了故事的结局,男主还是在底层,这书会有人看吗?

为什么有人想去学电竞,家长拼命反对呢?

你去读书考大学,现在的大学录取率越来越高,已经超过了50%,而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5000元左右;

月薪5000是保底。

去学电竞,只有0.01%的机会登顶,从此可以赚得盆满钵满,站在闪耀的巅峰,但你要登不了顶呢?连糊口都做不到。

你选哪个?

所以,我们读历史的误区之二,我们过于关注的人,他们一登场,就是我们的上限。

如果一定要学习历史上的成功者,我们更多的是学习他们的技术,而不是战略,这种战略,离我们过于遥远……

就像我们读毛泽东传,他的某些案例你想借鉴到商业领域,但是往往学虎不成反类犬。

因为他的第一步你已经做不到了,毛泽东经常开玩笑说我在井冈山当了山大王。

可你以为山大王好当吗?

毛泽东上井冈山是在秋收起义失败后,革命队伍在当时中央的错误方针下连续失败,革命队伍从3000人弄到了不到700人,唯一支持毛泽东的总指挥卢德铭也牺牲了。

其它有军权的都是黄埔毕业的旧军官,起义队伍的士气基本上已经崩了,经常有人哗变,毛泽东是没有军权的,他的身份是党代表。

毛泽东要带领队伍上井冈山,旧军官根本就不想去。

结果毛泽东把700人带上了井冈山,奠定了第一支属于人民的军队。

你觉得成功的关键是毛泽东当时提出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来,我回去提个试试?拿着毛泽东写的原稿穿越回去,一字不差的念一遍,看队伍听不听你的?

开局的能力已是巅峰…..

当然,一切的基础是因为青年时代的蒋介石在上海炒股,而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扎扎实实的跑了乡村在做农民调查。

蒋介石只想懂怎么玩钱,毛泽东读懂了农民需要的是什么。

所以,别说想创业看毛泽东选集没用,先学习毛泽东能几年踏踏实实做调研。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

1、所有的风投都不认可你的市场计划书;

2、你没钱又没资源,连合伙人工资都发不起;

3、我们的商业模式有悖于所有的商业逻辑;「共产国际认为农民阶级根本成不了事,认为农村包围城市是在搞笑」

在这3点的基础上,还有10个合伙人愿意和你不离不弃的时候,再去谈历史上的英雄。

我们读到的历史往往是关注于英雄人物那最辉煌的一刻,但是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是小虾米的时候就已经被干掉了,我们根本撑不到历史的那一刻。

即使是优秀的将领,现在让你打印完所有的军事案例回去,指挥起来可能还真是那么一回事,结果不慎被一支冷箭射死了。

转世战神的故事就此终结。

图片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人性与利益

事实上,我今天所写的历史,甚至没有脱离过高中教科书,今天我还认为高中历史书是优秀的经典。

但我在写另一篇美国历史-「独立战争的真相,美国历史有多坑爹」,很多读者在后面留言,原来美国建国历史是这样的,根本不是为了什么自由平等博爱,历史课本骗了我们啊。

其实哪里是课本骗了我们,是我们当时的经验值,还读不懂课本。

课本开篇就说了,美国独立战争,是资产阶级革命,美国资产阶级的诉求是什么?难道为了爱和正义吗?为了普通打工人的解放吗?

我们高中的政治课本,可以封神,因为开篇就写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可惜,我们在不懂经济的时候学了这句话…….

那个时候我们还读高中,买早餐的钱都父母给的,哪里懂什么经济,懂什么阶层。

我们更加不懂阶层后面的利益诉求。

所以,在读历史的时候,尤其是改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历史背后的利益与人性。

所以,我们读不懂为什么古代的皇帝,即使强悍如雍正,在推行改革的时候,会被如此众多的人反对。

我们刚讲的周先祥故事,英雄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失败是一种常态,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依然未必就一定成功,还需要有足够的能力与谋略。

为什么懂的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读历史,经常犯的错误是代入的视角太宏大了,借鉴的人物离我们太遥远了,用开了挂的上帝视角来看问题的,而且剥离了最基本的经济规律,没有读懂人性的利己性,其实中学时候的历史和政治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但我们并没有能力与经验结合起来看世界。

而且,我们往往忽略了概率。

为什么父母的话有时候比书本上的似乎更有用?

父母给的是保底的安全建议,而且这种建议一定是适用于普通人的。

这个是保底,是守护我们的下限,你再怎么输,本钱输不掉。

而历史爽文是告诉你:你去赌吧,去做英雄吧,去一往无前吧。

可惜,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

这样借鉴的意义,实在有限,因为我们的上限,也达不到列传英雄的下限。

所以历史上告诉我们,能赌赢的往往是两种人,要么是朱元璋这样的彻底无产者,反正一无所有,不如放手一搏;要么是刘秀、李渊这样的豪强,有本钱去玩,家大业大,经得起输。

为啥知识分子很少赌,因为知识分子能保底。

而我们多数人能借鉴的极限,可能是朱元璋登基后,刘伯温说的一句话:本想拦路抢劫,不想弄假成真

就是先别想那么宏伟的市场,那么远的将来,先做个合理合法挣钱的项目,保证自己的公司盈利,一点一点慢慢来。

中国历史的暗规则,是我收录的27篇历史杂文,我们尽量抛开宏大的历史观,从人性与经济入手,去解读每个时代背后的规则与密码,去读懂他们背后的决策与故事。

在历史系列中,我会从新的角度来解读历史:

一、经济学解读王朝的困局;

二、人性的博弈解读王朝的制度与变革;

三、朝廷、官员、底层的联动和权利的平衡;

对历史的总结是:读懂规则,小步试错,快速迭代。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view Your Cart
0
Add Coupon Code
Subtotal
Total Installment Payments
Bundle Dis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