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耶稣语言艺术之比较

语言素养是教师最重要的素养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谈教师的素养》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圣人孔子曾说:“不读诗,无以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本文试图对中西方最伟大的圣人,也是最伟大的教师孔子和耶稣的语言艺术作浅显的研究,希望能对广大教师,尤其是广大语文教师有一些启示。

一、孔子的语言艺术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万世师表。我手头有一本《名家品〈论语〉》,众多名家撰文论孔子的学说、孔子的智慧、孔子的品格、孔子与中国文化,但却没有一篇论孔子的语言艺术。我认为,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语言艺术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好好研究。

孔子的语言艺术有哪些特点呢?

1.句式整齐,正反相对。

例如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论述: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把君子与小人放在一起,用正反相对、工整整齐的语言表达,达到极为鲜明强烈的对比效果,让人过目不忘,过耳牢记。这样整齐对比的格言式的语言在《论语》中比比皆是,是孔子留给我们丰富的语言遗产,值得好好学习。

2.多用排比,语势畅达。

譬如《论语》开篇,就用排比句式表达《论语》的中心思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连用三个“不亦……乎”这样的句式,一气呵成,表达了“学为立身之本,友为快乐之源,喜为君子本色”的儒家立场。要想做一堂堂君子,一定要处理好人和内心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以及人和天命的关系,只有把三者关系处理和谐,才能真正立足人间,立足自然,立足社会。孔子的语言简洁而生动,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值得时时思量。

3.善用问句,启人深思。

我们常说,一位平庸的教师是奉献真理,而一位优秀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在孔子的语言中,常常出现问句的形式,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领悟。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问句,有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等等。问句的最大优点是启人思考,发人深省,让听者通过自己的思辨、反思和探索去发现深层的意蕴。孔子不愧是大教育家,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让学生真心达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境界。

4.言简意赅,高度凝练。

孔子的语言常常惜墨如金,一字千金。语言虽少,但内涵丰富,自成格言,流传千古。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有时长篇大论,不如三言两语来得画龙点睛,切中要害,并且让听者久久回味。

今人论《诗经》,可以洋洋洒洒作万言观,也不为过,但孔子仅用三个字表述——“思无邪”。这“思无邪”具有多么丰富的内涵呀!可以说古代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思无邪”,可以说《诗经》内容纯洁“思无邪”,可以说当代社会民风“思无邪”……“思无邪”三个字是孔子对《诗经》高度凝练的总结。孔子把一本书读成三个字,这是最高的智慧。

5.一言中的,不蔓不枝。

《论语》中收录的均是孔子与弟子日常对话的语言,且大多是弟子提问,孔子作答。综观《论语》全篇,孔子在回答弟子提问时均是直截了当,一语中的。有老师可能认为孔子语言不够丰富,不够形象,其实我们在听课时会发现,很多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挥挥洒洒讲了很多,但全是在问题绕圈子,就是抓不住关键点,不能画龙点睛。可见一语中的、画龙点睛乃真功夫、高境界也。我们来看看孔子精辟的回答。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提出了一个很现实、也很棘手的问题:即乡人都喜欢的人,乡人都厌恶的人,怎么样?这个问题即使放到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还是觉得乡人都喜欢的人是好人,因为人民群众拥护他,人人都说他好,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是孔子却不这么认为,他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人,不如乡里的好人喜欢,乡里的坏人厌恶的人。因为大家都喜欢的人是“老好人”,是孔子极为讨厌的“乡愿”。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孔子的价值追求和人格魅力。

二、耶稣的语言艺术

我国基督教神学家、学者赵紫宸写的《耶稣传》中,对耶稣的语言,有这样一段评述:“他的话是图画,是诗歌,只寥寥的几笔,短短的几行,便将宇宙中的神妙,都活跃地烘托出来。哲学科学,都像浮云一般,有时飘荡着,转眼就变迁,或是消灭了。只有诗人的生命中所流露的,不会丢掉了美,竟可以历万古而常新……”

耶稣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

1.句式相似,便于记忆。

例如:“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这种语言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有福了……有福了……”的再三重复,因为句式相似,犹如排比句,像诗词,又像歌谣,特别有助于记忆和传诵。

2.多用比喻,形象生动。

例如:“你们是世界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

善用比喻,是许多伟人、圣人语言的共同特点。当你说理说事说不清楚的时候就打个比方,因为比喻能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听众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3.语言精练,意蕴丰厚。

例如:“你的左手付出没有必要让你的右手知道。”表达的是施恩不图回报的高尚美德。

耶稣的语言中类似名言、警句、格言很多,它们言约意丰,以少胜多,一旦入耳,难以忘怀,让人回味无穷。这是语言的魅力,更是思想的力量。

4.利用故事,启迪思考。

耶稣是讲故事的高手。对人群布道,如果故事冗长,听众恐怕没有耐心,无暇久听。因此,短小故事——寓言就成了耶稣常用的手法。

耶稣是个伟大的寓言家,他有编故事的天赋,也有讲故事的才能。再也没有比一个好的故事更让人们欢欣鼓舞了,人们能够记住这些故事。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想把这些故事继续说给他人听,达到流传的目的。

例如: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耶稣就用比喻说:“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找着了,就欢欢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里,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去的羊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之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

三、两者比较之异同

孔子和耶稣皆为中西方最伟大的圣人,两位的语言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细细辨析,两者之间仍有一些差异:

其一,孔子的语言更为简短、凝练。孔子是崇尚行动甚于语言的人,他讨厌夸夸其谈的虚浮作风,他的名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一再告诫人们多做事,多行动,少表白,少浮夸。孔子是表里如一的典范,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因此,他的语言往往言约意丰,以少胜多。精炼、精辟、多短句、多短言是孔子语言的最大特色。

其二,耶稣的语言更为形象生动,常用比喻、夸张、故事来增强表达效果。耶稣布道的对象为广大下层百姓,而孔子的弟子更多的是知识精英。为了让文盲、半文盲能接受自己的观点,耶稣的语言必须尽可能地通俗、生动、形象,这样才能吸引听众,抓住听众,感染听众,让广大的听众成为自己忠实的信徒。耶稣语言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因对象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从而达到最理想的布道效果。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语言艺术的真意,岂是我辈能阐述清楚?更何况对两位圣人的语言艺术?但愿我这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作者单位: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