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正在酝酿一场资产大腾挪

五一假期,有人出去游山玩水,也有人回了老家。几个回老家的朋友问我:我家地里之前种的树,现在又要砍掉,说是用来种粮,不会真的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吧?
我跟他们说,确实是大事,不过不是你们想的大事,整改复耕,有保障粮食安全的考虑,但更多的是全国一盘棋布局的落地。这种逻辑还体现在对各区域的产业定位,国央企聚焦主责主业上……一句话,就是要各司其职各自发挥所长,将力气都用在刀刃上,扩大投入产出比。
这,事关接下来很多年的发展,自然也关乎每个地区,每个城市,每家企业以及每个人的命运。
图片
落实「人地钱」挂钩政策
建设用地向优势地区倾斜
4月30日,紧随中央政治局会议「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之后,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住宅用地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

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城市,应暂停新增商品住宅用地出让,同时下大力气盘活存量;商品住宅去化周期在18个月(不含)-36个月之间的城市,要按照「盘活多少、供应多少」的原则,动态确定其新出让的商品住宅用地面积上限。

图片
我们知道,为了保障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不能突破的。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修正)》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即各级政府新征占用多少用作建设用地的耕地,相对应政府就应当划入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作为补充。
哪些地方可以增加耕地?当然是经济没那么发达,人口还外流的地方。比如,有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市民之后,其宅基地可以被复垦为耕地。
农村人口,不仅会流入最近的市县,还会流到省会城市甚至跨省流动,原本中小城市的人口也在向更大的城市流动。
2023年全国人口比上年减少了208万人,然而,36个重点大城市的人口依然在增长,仅有烟台和重庆出现负增长。这样的趋势,已经持续好些年了。但是中小城市还在大量供地,自然就出现了大量的库存。

早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重点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并指出: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

图片
如今,面临地方化债和去库存的多重压力,这一进度自然要加快。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就强调,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
乡村整改复耕、宅基地复垦为耕地等,可以腾出更多用地指标给到人口流入的大城市,长远来看对乡村也是好事。

美国的经济和人口集聚程度远远高于中国 ,但美国各州的人均GDP几乎是一样的(如下图所示,柱状图是美国各州GDP占全美的份额,曲线则是各州人口占全美的份额)。因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剩下的人占有了更多的资源,收入随之提高。

图片
△来源:《大国大城》
这些地方的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不能再沿用过去的逻辑。事实上,一些债务较高的省份,已经被严控政府投资新项目。

 

图片

各地要根据国家顶层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们知道,土地是一切产业的基础,土地指标流转推广,背后其实是整个产业版图的变化。
往前七八年,各地掀起轰轰烈烈的抢人运动,当时全国人口还在正增长。近几年新生儿数量减少,去年全国人口出现负增长,这种势头却弱了很多。
因为,各地都把精力转向了抢产业。只要产业发达,不用抢,人才也会自己到碗里来。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过去都是三四五线城市到一线城市去招商引资,近几年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开始逆向招商,到相对不发达地区「掐尖」,通过自身的市场优势发起了「降维打击」。
这让一些城市的招商引资,变得更加困难重重。很多城投公司感到头大,因为他们实际上承担这项工作。
这种结构性的调整,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顶层设计对各区域的产业定位,有了全新的部署——
比如,中部地区的产业定位主要是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东部地区的产业定位则聚焦于加快推进现代化,特别是在科技、经济、治理能力等方面率先达到现代化水平……
4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也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各地需要在这个定位之下,去找到自己的优势。比如,最近,湖南日报就发文称,在我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各地不用追求「大而全」,但一定要从中找准产业定位和细分方向,争做细分领域的「小巨人」甚至是「领头羊」,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彰显本地特点的新质生产力。

图片
当然,往下还可以继续细分。
另外,一定要有片区思维——
前段时间,跟一民营产业园区老总交流,他说的十分透彻:民营园区存在的价值,是帮助地方政府与其他地方政府竞争。
因为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产业园区的土地、企业享受的政策和服务、配套的基础设施、稳定的营商环境……这些招商的决定性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不论多牛的招商能力,都得建立在区域优势基础之上。
民营产业园区要懂得配合政府大环境,做小环境的服务者。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招商引资的操盘者,城投公司更应该要有这样的思维:
一方面,要做生态、补短板,在规划和运营时,不只要考虑园区本身,还要有对更大范围内的产业布局的「借势」……
另一方面,如今各地对优秀企业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但许多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仍处在数据孤岛状态,信息壁垒让工作很难精准高效,决策者要懂得借助数字化、智能化了解最新趋势,找准产业定位;洞察产业需求,实现精准招商。点我了解,智慧园区数智招商方案
图片
国央企,要聚焦主责主业
加速推进市场化整合重组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时,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企业为189家,目前这一数字缩减为97家。
中央企业数量缩减,只是国央企合并重组的一个缩影。近几年,国央企重组整合的动作不断加快。
Wind数据显示,2023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事件共2496起,其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683起,地方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1813起。
去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共完成了重大重组事件65起,其中,涉及国企的重大重组多达41项,占重大资产重组完成量的63%!
今年,这个趋势还在提速。因为,2024年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2023—2025年)的攻坚之年,国务院国资委明确表示,要力争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而市场化整合重组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
今年刚开年,就有中钨高新、宝钢股份、广晟有色三家央企启动了市场化资产整合重组。同时,国央企清理金融类资产的步伐也在加速,数十家国央企清仓式抛售中小银行的股权,退出参股金融企业。
重组整合,就是通过结构调整,让各自聚焦主责主业,不仅做大,更要做优做强——专业化整合,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业务的做精做强;「横向合并」战略性并购重组,有助于减少边际成本、提高市场份额;「纵向联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则能够强化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提高经营效率。戳我,承接“一利五率”指标,稳增长,创效益
道理都懂,但过去重组整合推进的速度并不快。
非常典型的是,2010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发文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进行调整和重组自己的业务,在完成企业自有的土地开发以及已经实施的项目等阶段性工作之后,公司本身及下属企业必须退出房地产市场。
可是,具体到落实上推动十分缓慢。直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始,聚焦主责主业的问题再次被提到新高度。高压态势下,中央企业「两非」剥离、「两资」处置步伐持续加快。
相比中央企业,更需要转型升级,也更加急迫的,是地方国企——尤其是大量城投公司。因为,中央企业整体实力远超地方国企,他们重组整合,是想在做大的同时做优做强,是更好发展的问题,而地方国企特别是不少城投公司,是寻求新出路,甚至是生存的问题。
比如,近年来,湖南在省级层面对地方平台公司整合转型,提出了具体要求:「市级控制在3个以内,县级不得超过2个,乡镇一律不得设立融资平台公司」。
趋势已经摆在这了,还在犹豫的国企得抓紧了。特别是不少城投公司,如果不重组整合就只能借新还旧了。
图片
新一轮全面改革正在到来
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宣布将于7月召开第二十届三中全会。而三中全会经常是一个拨动国运齿轮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制度,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现代产权制度,每一项都是石破天惊的奠基性改革。
政治局会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由此可见,面对改革的深水区,中央的决心是坚定的,思路是明确的。三中全会的召开将会带来一场系统而深刻的改革。(作者:明源不动产研究院总编、首席研究员 艾振强)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图片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