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热闹的群体中,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甚至孤立的?

认知跳跃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平台的直观呈现,让更多的人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空间里,刷刷视频、看看电子书,浏览一下网页,即便是和自己最亲近的家人

 

 

或者朋友,心理也会有了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广泛存在,也广泛影响着生活在当下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具体表现为:热闹的群体中,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甚至孤立的。问题还在于,这个个体被疏离出来,以不怎么成熟的方式,她或者他无法面对这样一个冷漠的世界,不知道如何和他人相处,和世界相处,甚至有时,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成为了这本书所描绘的“蛤蟆”,这种情形在20世纪末的英国普遍存在,在当下的互联网社会更加严重。

 

 

为什么这么说呢?人类逐渐脱离了土地,逐渐切换劳动方式之后,人类自己寻找自我价值的形式发生了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工具取代人类,人类自我价值认定更是出现了问题,越来越迷茫。

 

 

故事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展开,借助了《柳林风声》这部的人物设定。但是情节却与《柳林风声》没有太多关系。作者通过简单的人物关系及童话般的故事情节,把心理学上难以理解的关系以极其简单的方式叙述出来,让几乎每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有所收获。

 

 

蛤蟆先生生活在河岸边,祖辈和父辈两代人的辛苦奋斗,为他积累的丰厚的基业。曾经的蛤蟆先生是一位热情、时尚而又喜欢冒险的家伙,他的家庭也足够支撑他所有的抉择。但经历了各种激情之后,各种放空让他找不到自己,找寻不到自己的价值。逐渐地,他开始莫名的发脾气,开始封闭自己,蜗居家中,患上了抑郁症。热心的朋友们劝导他去咨询心理医生。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心理医生苍鹭是一位耐心十足的心理咨询师。在治病救人上,他显然不急于求成,而是通过一次次聊天,去发现蛤蟆忧郁症的症结,然后让蛤蟆先生自己寻找一个个问题的原因,然后醒悟自己该做什么,在咨询中获得个体成长和心理的成熟。所以整个咨询过程,不仅是苍鹭医生治病的过程, 也是蛤蟆先生找回自我,自我成长的过程。

 

 

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真正找到他自己,找到他自己存在的价值,才会有存活下来的信心和勇气,以及面对生命中一切疾苦的能力。

 

 

蛤蟆的抑郁在于,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找不到自我驱动的动力。好像从来都是别人告诉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别人期待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便努力向那个方向努力。至于结果如何,满足释愿者就行了,他一直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甚至在求助心理医生这件事上,也是好心的朋友帮他安排的一切,见到医生的第一面,他甚至问出:“你不打算告诉我该做些什么吗”?

 

 

当一个独立的个体习惯性养成被人“安排”“要求”“制定”要怎么做的时候,他便逐渐失去对自己的生命掌控的能力和兴趣,一旦所有的外在约束消失,这些被安排、被要求、被制定就消失掉,已经习惯于如此环境的人,会觉得突然面对无比开阔的世界而不知所措,期盼着能回归到令自己舒适的小屋,被人管束。

 

 

苍鹭没有满足蛤蟆的愿望,他没有告诉蛤蟆先生该怎么做事情,而是通过一步步咨询引导,让蛤蟆知道“自我”的价值以及“自我选择”的意义,整个咨询的过程,是蛤蟆自我醒觉的开始,他会“憎恨”父亲曾经的“专制”导致他失去了选择的权利,他会怀念母亲曾经给过他的点滴温暖,他会心存怨愤的吐槽朋友曾经给的一些让他不舒服的指令,然后父母、朋友做法背后,他自己应该有的反应及真实的反应,他发现自己的一些习惯和脾性与自己所成长环境的关系,而当下形成的性格缺陷,是成长过程中所有选择的总和,不管这些选择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在这个过程中,蛤蟆先生也认识到自我独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十次咨询之后,蛤蟆找回了热情、有主见而又爱冒险的自己,他甚至有了新的事业规划和方向,毫不胆怯的与朋友分享自己的规划和想法,不管别人是不是相信,他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最重要的是,他不再忧郁,而是笑面每一天。

 

 

蛤蟆的经历,给了我们警醒,那个每天忙碌到跳脚的我们,笑容背后真的是笑容吗?是不是也该静下心来好好盘点一下自己的内心,与自我来一次对话,找回那个或许已经在路途中逐渐迷失的自己。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view Your Cart
0
Add Coupon Code
Subtotal
Total Installment Payments
Bundle Discount